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飞天(云画流年插画)

(2009-06-28 21:24:23)
标签:

宗教

无色界

欲界

流年

宇宙

文化

分类: 云画

飞天(云画流年插画)

妄想之心 执着之心 分别之心,存三心者,痛苦随随而生!
妄想:是指起心动念
执着:对起心动念的执着
分别:对万物存在分别之心,众生万物皆平等啊!
妄想+执着,就会对妄想产生分别之心
妄想+分别,就会对妄想产生执着之心
分别+执着,就会对分别产生妄想之心
通俗点说就是几点,1:知足者常乐,凡事顺其自然,爱身边一切事物,爱自己~
飞天(云画流年插画)

 

给一位个人出资的美女画的图

本来以为简简单单的,想不到用了我7、8天时间

 

======================

 

看看佛教至极广大的宇宙观:
  
  1.地球是个扁圆的球体,运行于虚空。按《阿含经》等,皆言以须弥山为轴,有四大部洲绕日而行。即有四个绕恒星旋转的星球,上面者有人类居住,有生命存在。地球在其中,称南瞻部洲,即“阎浮提”,形状如庵摩罗果,略为扁圆。科学直到最近两百年,才证明地球是个扁圆球体;而佛经中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
  2.佛经中指出,地球上有四大海洋,分隔陆地。地球上的大陆都是北广南狭,故阎浮提人的脸形也与之相仿,是瓜子脸,下巴尖。见《楼炭经》等。
  3.其余三个有生命的星体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东、西两洲人的寿命约为我们地球人寿命的二倍半;北洲人是我们地球人寿命的十倍,并都随着我们寿命的增减而相应变动。东、西两洲陆地形状是半月形,北洲陆地形状是园形。将四大部洲圈起来,其中的范围叫做“四天下”,又名“小世界”。而佛教说的“大千世界”,共有百亿四天下,这是多么广大的宇宙观!而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此理。但其虽探测至外太空,尚未寻找到其余三个有人类居住的星体,可见佛法的广大。而修行至初禅,即可在定境中看到须弥山和四大部洲,佛之罗汉弟子,如目连等,一昼夜即可飞行遍四天下,数尽其中的人民、动植物种类。可见圣境诚非凡夫所能想象分别。
  4.每一大千世界,称为一佛土,有佛住世,教化众生。有的大千世界有千亿四天下,有的有万亿四天下,大小不一。《华严》上说,有正世界,有侧世界,有覆世界,有仰世界,差别万端;人民的身体、相貌也千差万别,有的头大身小,有的多手多足,并有不同的寿命、名字、礼仪、住处......每一世界悬浮于空中,下有风轮执持。所谓风轮,即是无形的强大引力。这是现代科学所证明的。
  5.世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从地狱直到他化自在天,色界从梵天直到色究竟天,四空天为无色界。其中人民相貌、身量、衣着、寿命、受用等,难以尽述,诸君可细研《三藏法数》,其中广引经论,有详尽记载。
  
  佛教认为宇宙乃缘起,一切事物皆在因缘和合下产生。因缘际会时,一切现象的生起,是那么真实确切;因缘变化时,昔日情景随之灰飞烟灭。宇宙世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没有恒常不变的存在,所以佛教说“无我”、“空”、“真如”、“妙有”,不论说空说有,不外希望人类能从缘起中道的真理,印证宇宙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心能生万法,因此,唯有从修心出发,才能证知宇宙的奥秘。

 

佛法修行有动有静,动静皆可以修行,上班、下班也能用功,要做到完全没有杂念是不可能的事,但有了杂念可以调伏,不能说杂念烦恼起了自己都不知道。

    修行的最低限度就是要调伏自己的烦恼,在日常生活的上下班中,观自己的善念、恶念。有善念还好,有恶念当下就翻正。这种功夫继续用,用久了功夫深了,慢慢地杂念妄想会减少,最后达到没有杂念妄想的境界,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磨练才有办法成就。我们明白了道理,但在行为上无法即刻相应。就像葡萄一样,刚长出来青的不能吃,要等到它变紫了才算成熟,这就得等上一段时间。所以上班族的人不要怕,也能修行的,时时观照自己内心的烦恼,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那里找菩提?没有经历哪里悟出的人生哲理?但有了烦恼并不是把它去掉。要把烦恼转过来,日常生活就是对照烦恼把烦恼转化,凡夫心就是圣心,这样日子才会愈过愈充实。假设你有件事情烦恼,正在想法解决,办法想到了解决了,心里愉快了,要是解决不了继续想还是解决不了,再烦恼,烦恼,烦恼~~就算烦恼死了你依然解决不了,对吗?这就是上班族修行受用的方法。

    身心安顿是种境界,每个人都可以作到,你也可以做不到,要看每个人的良知和悟性,但是做到总要比做不到快乐些。古人有句五言诗中有这样两句“运命为所遇,因果不可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也是种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