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大小边

(2013-10-31 16:22:27)
标签:

文武昆乱不挡

六场通透

大小边

京剧

分类: 【京劇讲堂】

http://s2/mw690/001qsivMty6DR4YPQGJ91&690

【文武昆乱不挡】

 

“文武昆乱不挡”是个有着历史渊源的名词。我们知道徽班进京以前一直是昆曲占据北京戏曲舞台,徽班是奉皇室特召进京做庆寿演出。

 

皇上及皇室青睐的戏班,皇亲贵胄及平民百姓自然也就趋之若鹜,以先睹而为快了,皇室的青睐;确实使徽班在北京是“闪亮登场”;而徽班自身板腔体的二簧腔,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对舒缓冗长、只唱曲牌的昆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对此前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文化也有一定的冲击。此后的昆曲被称为“雅部”;昆曲以外的不论是皮簧、还是各种梆子都统称“花部”、或“花部乱弹腔”。

 

 

从乾隆55年(1790年)到嘉庆8年,这十几年间,四大徽班在北京舞台已具有压倒一切剧种、戏班之势。无论哪个演出场所必以徽班为主,或者说要由徽班安排,由此可见徽班已占据了北京剧坛的主导地位,而徽班素有兼收并蓄的传统,对昆曲不仅不排斥,而是好的拿来,不断的丰富徽班的艺术。一场演出有徽戏、有昆曲、有梆子,形成“两下锅”甚至“多下锅”正所谓异彩纷呈。在这种局面持续的时间里,有些能演文戏又能演武戏;能唱昆曲又能唱“皮黄乱弹腔”的演员,被叫作“文武昆乱不挡”。现在这句话也是用来赞誉那些艺术比较全面的演员。

 

 

http://s1/mw690/001qsivMty6DR519Sdaf0&690

 

【六场通透】

 

“六场通透”说来也算梨园界的历史名词了。至少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京剧的伴奏“场面”是“六场”,二十年代以后就不止”六场”了。

 

      

那么六场指的是什么呢?它们分别是武三场:单皮鼓、大锣、小锣。文三场:京胡、月琴、弦子、(小三弦)。它们分别叫武场“三大件”和文场“三大件”。(如今京胡、京二胡、月琴被称做青衣三大件)。这两个三大件共为六场,这六场的乐器,都能熟练掌握的乐手就被称做“六场通透”。

      

为什么说是“历史名词”呢?先从徽班进京说起,徽班进京时直至汉戏融入徽班前的五六十年里,属京剧的孕育期,那时叫皮簧、或叫乱弹,那时徽班的伴奏以唢呐为主,谈不上几场几件,随着汉戏融入,胡琴渐渐的取代了唢呐,逐渐的形成了文三场、武三场的固定形式,可全部乐器可不止这六件,过去演出场地小,六位乐手所需演奏空间也很大,故这六件乐器以外的乐器,归这六场的人,分别兼任,如胡琴、月琴兼管唢呐、(唢呐一般是两把)笛子,月琴还兼管铙钹,弦子兼管堂鼓,鼓师兼管大堂鼓,小锣兼管小齐钹,减少空间,也减少了开支。

      

为什么说二十年代以后就不止“六场”了。首先武场增加了铙钹,文场增加了京二胡以及后来逐渐增加的大、中阮、笙等乐器。如果以人为场的话,那你说是不是不止“六场”了呢?

      

总之“六场通透”是指那些对京剧伴奏乐器都能熟练掌握的乐师。是业内外普遍的共识,那些认为唱、念、打、吹、拉、弹俱能的人,为’六场通透”,是没有历史渊源的

 

http://s6/mw690/001qsivMty6DR52X72B25&690

 

【 大边 & 小边】

 

 “大边”、“小边”是特指京剧舞台上的两个表演区域。

      

从舞台正中竖划一条线:左为“小边”(上场门一边);右为“大边”(下场门一边),大者为尊。

      

场上如有两个人物或两个人物以上,要分长与幼,尊与卑,客与主,前者无论是站是坐都要在“大边”,相对前者;后者自然要在“小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