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答案商榷
(2021-10-08 08:14:41)
标签:
严谨较真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
分类: 杂谈 |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答案商榷
陈晓云
笔者认真研究了2020年多套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发现答案中问题不少,有必要提出来向专家请教,并与关注者商榷。
全国卷
【原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祟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答案】
(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析】
答案(1)中的“饘粥”,如果作为一个词,就是泛指稀饭,但根据语言环境,愚以为作两个词理解为好。古人有云:“厚者曰饘,稀者曰粥。”就是说“饘”指稠稀饭,“粥”指的是稀饭。为了救灾,政府减价售米。老百姓中有的吃稠稀饭,也有的吃稀些的稀饭,或稀稠兼有。“多作饘粥药剂”,可以译为:(常平仓米)多用来制成稠粥、稀粥和药剂。
原文(2)“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中的“盖”,答案(2)未落实到位。“盖”作为文言虚词,它的义项有三:a.发语词;b.表大概如此;c.连词,表示原因。答案“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此有绝对之嫌。为了不把其文的成就说得太绝对,笔者认为答案应选“盖”义的b项。
全国卷
【原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答案】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解析】
答案(1)将“僣上”直译为“犯上”,殊感不当。须知,“僣上”和“犯上”是一组近义词,但僣上
僣上:越分冒用尊者的仪制或宫室、器物等。(《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1665页)
犯上:冒犯尊长或上级。(《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1993页)
“僣上”和“犯上”这一组近义词,诚然,有相同点,即都有一个“上”,意思是尊长或上级,两个词都有对尊长或上级不轨的行为。不同点是一字之差,僣: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犯:违反,冒犯。因为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所以“僣上”可以译为冒用皇上旨意。
答案(2)“第曲意奉之”这里的“第”,译为“只是”,(承接连词),不如改为“只能”,表示无奈。“曲意”是现代汉语中常用词,可以直录不译。“第曲意奉之”建议译为:只能曲意逢迎他。
全国卷
【原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管医药。
【答案】
(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内也不准入宫。
(2)(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解析】
答案(1)认为“朝臣家有时疾”中的“时疾”是流行病,稍有不妥。《汉语大词典》注:【时疾】季节性流行病。有一书证恰是【原文】(1)。(据该书第5卷第700页)“朝臣家有时疾”表达的是实然的,没有假设意,所以其中的关联词“如果”似不必要。第二分句应译为:有三个以上的人染上病。全句可以译为:朝中大臣之家有人得季节性流行病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准进宫。
答案(2)基本正确,无可非议。
全国新高考卷(山东)
【原文】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答案】
(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解析】原文(1)第二分句中的“以”(因为)未译出,此句可以译为:后来害怕因为不招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第三分句是表被动的,意思是希望被往下送至司法。最后一个分句中的“为”,译文未能落实。第5、6两句意思并列。答案(1)末句宜改为:并为日后再做谋划。原文(2)第二分句“疏趣之”中的“之”,代词,代指此事。答案(2)第二分句宜改为:上奏章催促力办此事。
全国新高考卷(海南)
【原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答案】
(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
(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解析】“原题”(1)“瑞以身矫之”中的主语“瑞”后,译文该加副词“则”表示强调。“矫”,动词,意思是把弯曲的东西弄直,喻指纠正。动词“矫”后面的“之”,代词,作宾语,代指偏邪的东西。答案对“杖责”不该直录。原题的第二分句应译为:海瑞则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那些偏邪的言行。第四分句应译为:,海瑞将要遵照太祖的法规对他用棍棒责罚。原题(2)中的“罢市”,是现代汉语中常用词,不必翻译。只是其目的要求意图有别,根据语境补充点明。“小民罢市”的意思是市民罢市以示对海瑞逝世哀悼。“夹岸”也是现代汉语中常用词,不必翻译。第三分句可以译为:众人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夹岸送葬。
天津卷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
(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答案】
(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
(2)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是善于治家谋生吗?
答案(1)的“如果”宜删。“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用此有违原意,原文表实然的,其字里行间找不出什么“如果”。(2)“治生”:经营家业;谋生计。(《汉语大词典》第5卷第1124页)末句应译为:这难道是善于经营家业,谋生计吗?
【原文】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答案】
(1)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
(2)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
【解析】
答案(1)中的“亟”有危急的意思(《古代汉语词典》第705页)。“方伯公”可直录不译。“斥”在原文中是拿出(钱)的意思。建议此句这样翻译: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危急,(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钱和首饰交给方伯公,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
答案(2)原文中的“当”可直录不译,“后”,应理解为位置在后,不是“中”。“附谱后”就是附在家谱的后面。
浙江卷
(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解析】
原文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之间是第一层次——转折关系;第二、三分句之间是第二层次——因果关系。这个层次应译为: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所以就不能加以考证。答案(2)无可非议。
刊于《语文报》教师版高中第9期第6版(发表时有删节)
本版主持:赵简
陈晓云联系方式
址地:安徽淮南市三和镇壹代城14-2-904
邮编:232063
学校:安徽凤台二中
(本人不住学校,联系请用现址)
电话:13155455979
Q Q: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