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一词多义”
陈晓云
人类的语言,以汉语为例,单义词不太多,占绝对数量优势的是多义词。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大致有四个原因。
第一,词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是约定俗成的,并无必然联系。词的音、义关系,有两种情形。
一是一对一如“WénTinxiáng文天祥”。二是一对两个以上这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同音词如“kuài块、快”。第二种是一词多义,如“归”,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9个义项:返回;还给归还;投靠,依附;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由(谁负责);属于(谁所有);用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之间,表示尽管如此,但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例如“批评归批评,奖金一分也没少给”
“我们俩好归好,但我也不能偏向他” “兄弟归兄弟,账目要分明”;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姓。
同音词和多义词产生的基础就是词的音和义没有必然联系。否则意义内容和声音形式之间必然是一对一了。
第二,在社会实践中,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已有的概念中往往会产生出新的概念,于是,人们把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用同一个词表达。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一个词刚产生时,不会是多义的。一般来说,一个词历史越悠久、越常用,其含义就越多。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中,观念不断更新,新的概念不断形成,词的义项也就随之增多。
第三,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在起作用。词若不能增加义项,要表达新的意义时,就要增加新词。如前面提到的“归”,如果没有多义现象,就得用9个不同的词来表达所有含义。这样,词语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甚至无法承受的负担。多义词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人们的用语需要。
第四,多义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单义性,为它的存在提供了保证。有人担心多义词会引起歧义,给人们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带来麻烦。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使用词语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只要我们认真理解、规范运用,就能避免产生歧义。
(作者系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二中学教师)
刊于《语言文字报》2020年1月8日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级
主 编:张程
责任编辑:王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