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02-12 11:30:32)
标签:

教育

高考

语文

逻辑

分类: 杂谈

归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凤台二中   陈晓云

 

归纳法是从一系列个别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它常常为人们广泛应用,用以认识客观事物,指导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归纳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能显示出它具大的逻辑力量。它可以使分散的零碎的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使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既易于理解,又易于记忆,从而掌握一些规律,提高独立的读写能力。归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确大有效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归纳法辨认形声字

对于形声字的辨认一般问题不大,即对于声旁完全表音,近似表音的,很容易辨认,但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有些形声字声旁现在已完全不能表音的,便难以识别了。如“杠”字,声旁“工”,现在已完全不表音,可以这样分析,如下表:

偏旁和读音分析

 

 

形声字

形旁

声旁

读         

1

Gng又读gàng

2

gng

3

gng

4

gng

5

gng

由上表可知,“杠”、“矼”、“缸”、“肛”、“釭”的读音相同,都同声旁“工”密切相关,因此上表所列各字都是形声字。

又如:“路”字,形旁“足”与脚的动作有关,很好理解,但声旁“各”与现在“路”的读音lù却相去甚远,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路”、“赂”、“辂”等字的偏旁和读音予以分析,可以看到它们的读音lù,都与“各”有关,因而可以归纳为形声字。

 

二、用归纳法辨别词性

在教学词法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部分词的词性分辨不清,尤其是对一部分既可作介词又可作动词而介乎两种词之间的“在”“朝”“给”“为”“用”等词辨认不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分别把它们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分析综合。

A组:

毛岸英朝鲜。

毛岸英朝鲜牺牲了。

B组:

乡政府的大门南。

乡政府的大门南开。

C组:

弟弟钢笔。

弟弟钢笔写字。

通过对上述各组句子分析比较,凡的例词,都作谓语,是动词;句中的例词都不作谓语,而是与它后面的名词组合作状语,是介词。因此可以归纳为:凡介乎介词和动词之间的那些词,如果句中没有其它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时,那么它们就是动词;如果句中有其它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时,就是介词。

 

三、用归纳法辨认文言实词活用

对文言实词活用,学生只能靠课文注释和教师讲解去辨认,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地分类列举大量实词活用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如名词活用如动词,可以列举这样一组句子:

但微之(《卖油翁》)

扣舷而之(《赤壁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之(《五人墓碑记》)

从上述一组句子,可以看到加点的词原来都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分别用在宾语“之”的前面,因为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此语境中就活用如动词。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凡名词直接用在宾语的前面,就可以断定名词活用如动词。用同样的方法我曾带领学生从文言材料中归纳出名词前的“五看”和名词后的“五看”。

名词前的“五看”是:一看有无副词,二看有无能愿动词,三看有无介宾结构,四看有无“而”字作连词,五看有无特殊指示代词“所”。

名词后的“五看”是:一看有无代词“之”,二看有无表示处所的名词和方位结构,三看有无介宾结构,四看有无紧跟的连词“而”,五看有无特殊指示代词“者”和兼词“诸”,而前面又无动词的。

具有以上十种情况的名词都用如动词(不包括名词连用的主谓结构和动宾结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从文言材料中归纳出名词直接作状语。例如:

俊采驰(《滕王阁序》)

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从大量的类似的语言材料可以归纳出两个要点:名词直接用在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而构成偏正短语(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的。用在谓语前的名词能加介词的。

这部分仅举名词动用和名作状为例,至于辨认其它实词活用的情况,常见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方法同此,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从而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进而运用规律,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帮助学生提高独立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力。

 

四、用归纳法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和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外,文章的整体构思和主旨也可以归纳,使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总的感受。如《岳阳楼记》这一篇优美的散文,不是单纯的写景散文,也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作者通过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的描写和游客的两种览物之情的抒发,以及对景异情移的态度的否定和“古仁人之心”的阐述,最后顺势申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篇末突出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等游记,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比较,归纳它们的主要共同之处:它们和一般的游记不同,写景状物并非作者的主旨,而是通过记游,抒发议论,由景论事,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的记游来阐发道理,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五、用归纳法掌握写作方法

写作的很多方法都可以课文上大量的范例归纳出来,这里单就学生不易掌握的“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归纳为例来说明。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里,列举“象征”的有关材料。

课     

象   征    

本            

相        似        

白杨礼赞

白杨树

傲然挺立

质朴严肃团结坚强不屈力求向上

海燕

海燕

 

 乐观的激情胜利的信心

英勇无畏

红白相间的花环

革命的前景和希望

使人受到鼓舞

灯   灯光

光      

给人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通过上述列表的材料,经过分析,可以归纳为: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运用这一手法时,一定会涉及到象征体和本体这一对概念,它们之间一定有相似点,不过必须给学生明确:象征的属体是多侧面的,作者必须取其一而舍其余。同是“雷电”,在《雷电颂》里是歌颂的对象,而在《海燕》里又是恶势力的化身。

 

归纳法用在语文教学中何止以上几点,其实适用的有很多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恰当地运用归纳法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在语文教学中,遵照叶圣陶先生的教导,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运用归纳法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们真正掌握归纳法,成为学习中的主人。老师不要满堂灌,唱独角戏,而要学生或找例证,或排论据,或分析课文思路,或做结论。

运用归纳法不能孤立进行。因为归纳法的结论是前提的概括和推广,除了完全归纳法外,结论一般都超出前提的范围。尽管结论和前提间的必然联系也很明显,但这种联系是带有或然性的。因此,运用归纳法一定要和演绎法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通过分析、比较,进而归纳为一个知识点以后,还要把它放到读写活动中,让实践检验,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求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