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而从者”的“隶”
--语文版教科书一注释商兑
陈杰光 陈晓云
请先看下面的注释: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第181页)
从注释中对“隶”的释义来看,教科书的编者将“隶”和“从”的意义等同起来,所以译句只用一个“随从”就概括了。如果把“隶”和“从”看作是同义词,就不符合文言文的词法。须知,作为连词的“而”是可以连接两个动词的,但连接的两个动词不应该是同义的。请看语文出版社教科书八年级两本书上的部分语例:
◎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徐霞客《游恒山记》)
◎众诺而退。(蒲松龄《劳山道士》)
◎道士笑而允之。(蒲松龄《劳山道士》)
◎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蒲松龄《劳山道士》)
◎暮寝而思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司马迁《细柳营》)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列子•愚公移山》)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期行》)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以上各句中的连词“而”所连接的两个动词的意义,都不是同义的。请诸君仔细分别比较“而”字两边的动词的意义,就会知道,在此不必一一解说。
下面让我们再看教科书以外的古籍上的语例: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僖公三十二年 《左传》)
◎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国语•周语上》)
◎揖而去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
(《礼记•檀弓上》)
◎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
(《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广开言路
◎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
(贾谊《治安策一》)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苏轼《上梅直讲书》)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以上各语例中“而”字两边的动词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由此可知,文言文中的连词“而”所连接的两个动词的意义绝对不可同义。对此,为了万无一失,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通读了《古文观止》,这一语言用例,全部同此。本文以上所举语例,只是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籍中采撷的。
连词“而”所连接的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动词,这在现当代也概莫能外。以现今的成语即可证明。例如:不劳而获、可想而知、尽欢而散、伏而咶天、股战而栗、取而代之、一挥而就、敬而远之、鸡鸣而起、满载而归等。我们可以试着把意义相同的两个动词由“而”连接,如看而见、聚而集、听而闻、跟而从等。如此以来,人们一定会认为不成体统,贻笑大方。
综上所述,连词“而”两边的动词意义不同,古今一也。既然如此,我们完全相信,作为一位著名文学家,唐宋时期的散文大家的柳宗元,绝不会在他的著作中出现连词“而”所连接的两个动词的意义相同的语病。
让我们还是回到《小石潭记》的末段。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这是游记的末尾常见的格式。作者在这里交代了同游的是三个人。崔氏二小生,不是同游者,否则,“隶而从者”便是多余。这里就有必要搞清“隶而从者”的意义。本文已经确认“隶”与“从”是不同意义的两个动词,那么“隶”究竟作何解释呢?
“隶”是个会意兼形声字。金文的“隶”,从又从尾(省),因“又”有“手”义,所以“隶”的造字义是“用手从后面把尾巴抓住”,“隶”是“逮”的本字。有“及”和“从后及之”的意思。(《辞源》修订本第四册第3300页)根据语言环境,“隶而从者”的“隶”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的意思是:从后面赶上来并跟随我们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刊于《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8年第25期
责任编辑:房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