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绩”何以是大败
陈晓云
大凡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败绩”是大败的意思。但很多人只知其当然,未知其所以然。
“败绩”何以是大败,古今学者都有训释。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引《礼记•檀弓》中的“马惊,败绩”句,训“败绩”为:“车覆曰败绩”(《屈原赋注》)。已故训诂学家陆宗达对“覆车”说极力称是之后并予补充:“败”通“不”,“绩”通“迹”,“败绩”即“不迹”,不循轨迹(《训诂简论》)。“覆车”说在学界广为认可,古汉语专著、古代诗文选本注译多有附和。
其实,“覆车”说认真追究,实殊未当。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赵元任曾经教诲过:“例不十不立说。”而陆氏谓“败”通“不”、“绩”通“迹”,此说大概尚无他例可以佐证,显得苍白无力。再者从语意上说,“败绩”即使可通为“不迹”,解为“不循轨迹”,但这与“覆车”并无必然的联系,更何况“不循轨迹”与“大败”也不存在固有的因果关系。
近年又有人说,“败绩”的“绩”是“继”的意思,说什么“败绩”者,失败一次又一次,一阵又一阵地连续,故为“大败”。诚然“绩”有“继”的意思,但“败绩”的“绩”却无此意(详见下文)。至于说多次失败或连续失败就是“大败”,也未必成理。大败是表示战败的程度惨重,连续失败是表示战败的频仍。连续失败的一面可能导致大败,但另一面经屡败屡战夺取胜利者,古今均有战例。由是观之,此说不能令人信服。
为了弄清“败绩”是大败的缘由,还必须追溯它的本义。
“败”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攴部》:“败,毁也。从攴、贝。”甲骨文的左边是张开的两扇贝,右边的“攴”又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根棍子之类的打击用具,下面一只手拿着它,意思是用以打击。本来写作“攴”,后来写成“攵”,名曰“反文儿”。用棍子打击贝壳,必然会破坏贝壳原来的形状。在古人看来,这就是破坏珍贵的物品,所以“败”字的本义是“毁坏”。如败坏、败胃、败家子、败血病、身败名裂、气急败坏、伤风败俗等词语中的“败”,表达的都是其本义。
“绩”是个形声会意字。《说文•糸部》:“绩,缉也。从糸,责声。”“绩”和“缉”互训,本义完全相同,都是指把麻或其它纤维搓捻成绳或线,故从纟;又因“责”有“求”的意思,而“绩”有“力求把线和绳搓捻得匀细”义,故绩从纟责声并会意。可见“绩”的本义便是把麻或其它纤维搓捻成绳或线。如绩麻、纺绩、绩火、夜绩、绩女、绩纺、绩筐、绩绪、绩织等词语中的“绩”,表达的都是其本义。
从短语的结构看,“败绩”为动宾式。从本义看,“败绩”就是毁坏搓捻成的绳或线。因此,绳或线遭到毁坏,在古人看来问题是严重的,特别是那些用以记事的结绳就是重要的载体(相当于现在的文档或记录)遭到破坏,那问题就更加严重。《榖梁传•宣公十二年》:“晋师败绩。绩,功也。功,事也。”“成功”、“功败垂成”中的“功”都有“事”的意思。可见“绩”后又引申为“事业”。由此,“败绩”又喻指事业的败坏、失利(《汉语大词典》第五卷第464页)。对此,“‘败功’犹败事”(同上书第461页)。也可作为上述“败绩”那种比喻义的佐证。《楚辞•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东汉著名注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一书中注:“绩,功。”这里的“败绩”是喻指帝国事业的败坏、失利。
“败绩”既喻指事业的败坏、失利,又喻指军事上的严重失败。注家有的注为“溃阵败逃”,有的注为“大败”,有的注为“军队溃败”等,铨释用语虽不一致,但形异义同,语源相同。
原载《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7年第47期
责任编辑:王立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