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古籍时要注意其注疏体例

(2010-09-07 08:35:27)
标签:

古文化

工具书

古籍注疏

阅读指导

文化

分类: 古今汉语

[转发]

             标题:[注意]大家在看古籍时要注意其注疏体例
 
                  胡淼森老师 发表于:2009-11-4 11:08:00

         下面介绍一下教材里的五种分类:大家读书和写论文时请加以注意。

         所谓古籍,即通常是指在现代印刷技术引进前,我国用传统方式刊印的书籍,它的装帧方式不同于现代书籍,旧时称后者为“洋装书”,相对称前者为“线装书”。所谓旧注,主要指在民国以前的学者对古籍所作的注释,通常的形式是正文大字,注文小字双行,在正文每句、或每章之下。“双行小注”几乎成了古籍注释的代名词。古籍注释是为了帮助读者读通古籍,揭示古籍的意义,它大体包括如下的内容:(一)、解释语言文字;(二)、考证和介绍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意图和书籍写作的历史背景;(三)、分析、评价和发挥作品的思想意义;(四)、考证、说明和补充历史事实和名物典故;(五)、文艺作品的赏析和评价;(六)、各种资料的补辑和辨析。古籍的注释体式主要有如下的几种:
       一、注疏
       注疏体是经注的一种标准体式,也是古籍注释的一种常见的体式。作为经注,它兴起于唐而完成于宋。
   《十三经注疏》中对经书的注释,除唐玄宗的《孝经》注以外,都是唐以前的人作的。这些注释名称不一,或叫“传”,或叫“笺”,或叫“解”,或叫“注”。后来统称为“注”。“疏”有“疏通”的意思。《十三经注疏》的疏,都是唐宋两代的学者对前人的注以及经文的进一步解说。名称也不一样。或叫“正义”,或叫“义疏”,或叫“义赞”。后来统称为“疏”。
   注疏体作为经注的形式,在清代有进一步完善,在中华书局近年来所辑的“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的各书,便是其成果有代表性者。
       二、补注
   补注可以理解为注疏体之变形,在形式上它也是先录一前人的注释,继之以补注作者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不叫“注疏”,表明补注不一定完全执行疏解原文及注的功用,也不用遵守“疏不破注”,但在其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之中,也有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以及对前人注的匡正和丰富。这十分有益于后世读者对原文的阅读。
       三、集注
   集注,顾名思义就是集众家之说而为之注。据此,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集古今有关的注释,加以比较分析。二是在集前人注释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解释。
       1.集而不注,即只罗众说,而不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集说,大都以保存旧说,以资比较异同为目的。
         2.古人征引已有之研究成果,无一定的格式,亦无一定之法规,较为随意,因此有一类集注的特点是,综合概括前人之论以成己说,不一一列出前人成说,亦不著其姓名。
       3.有的集注,先按时代顺序罗列各家的注释,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评注
       评注,就是注释之外,再加上不同角度的评论,或艺术风格的分析,或思想观点的解说,或写作技巧的揭示,多用简洁明白的语言以为论断,少有反复申说者,其中警策之语,常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著作除有评点外,还有注释,这就构成了评注结合的注释体式。
       五、校注
   校注,即校勘加注释。所谓校勘,是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必要时列出不同的情形,确定何者为正确,何者为讹误,并说明其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