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籍时要注意其注疏体例
(2010-09-07 08:35:27)
标签:
古文化工具书古籍注疏阅读指导文化 |
分类: 古今汉语 |
[转发]
《十三经注疏》中对经书的注释,除唐玄宗的《孝经》注以外,都是唐以前的人作的。这些注释名称不一,或叫“传”,或叫“笺”,或叫“解”,或叫“注”。后来统称为“注”。“疏”有“疏通”的意思。《十三经注疏》的疏,都是唐宋两代的学者对前人的注以及经文的进一步解说。名称也不一样。或叫“正义”,或叫“义疏”,或叫“义赞”。后来统称为“疏”。
注疏体作为经注的形式,在清代有进一步完善,在中华书局近年来所辑的“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的各书,便是其成果有代表性者。
补注可以理解为注疏体之变形,在形式上它也是先录一前人的注释,继之以补注作者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不叫“注疏”,表明补注不一定完全执行疏解原文及注的功用,也不用遵守“疏不破注”,但在其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之中,也有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以及对前人注的匡正和丰富。这十分有益于后世读者对原文的阅读。
集注,顾名思义就是集众家之说而为之注。据此,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集古今有关的注释,加以比较分析。二是在集前人注释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解释。
校注,即校勘加注释。所谓校勘,是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必要时列出不同的情形,确定何者为正确,何者为讹误,并说明其理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