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之”“于”连用谈片

(2010-07-31 07:58:49)
标签:

古文化

文言文知识

学法指导

文化

分类: 古今汉语

       “之”“于”连用谈片
                 蕴辉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之”“于”连用。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国语•越语》)
   (1)青,代词,作“取”的宾语,复指靛青;于,介词,相当于“从”,引进名词“(蓼)蓝”,并与它组成介词短语。全句的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却又比蓼蓝青。(2)之,代词,作“败”的宾语,代指吴国;于,介词,相当于“在”,引进名词“没(地)”,并与它组成介词短语。全句的意思是:因此,(越国)在囿地打败吴国,又在没地打败它,又在郊地打败它。
从(1)(2)两句的结构看,“之”“于”连用都被包容在两个短语中,前者是动宾短语,如“取之”和“败之;”后者是介词短语,如“于蓝”和“于没”。
由以上两个语例可知:“之”“于”连用的情况,概括起来就是:文言句中当动宾短语和介词短语连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仅是“之”“于”连用的一个侧面,并非全部。
古人有时把应该连用“之”“于”的地方,用兼词“诸”来代替。如: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此句中的“诸”即之、于。“之”,代词,代指土石,作动词“投”的宾语;“于”,介词,引进名词“渤海”,并与它组成介词短语。全句的意思是: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2)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此句中的“诸”,同上。“之”,代词,作动词“假”的宾语;“于”,介词,引进名词“人”并与它组成介词短语。全句的意思是:一切应该备有的书籍,都集中收藏在那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要向人家借书才看得到啊。
    以上两例中的“诸”都和“之”“于”相当,它在句中的意义、位置和语法功能和“之”“于”连用完全一样。

    〖训练题〗
   (1)下列各题与“以授之于有司”中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B.某则以为授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孟子•梁惠王上》)
    D.冉有曰:“学之(之,代指军事)于孔子。”
                  (《论语•先进》)
    (2)下列各题中的“诸”,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袁枚《黄生借书说》)
    B.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C.君请问诸皮冠。(马中西《中山狼传》)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参考答案〗
    文中填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于”,紧跟“之”,用在名词的前面。(意思对即可)(1)C(“之”的前面不是动词)(2)D(此为“之乎”)

    刊于《语文学习报》苏教高二版2007年第2期    责任编辑:赵启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