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语言中会出现多义词的现象?
编辑同志:
您好。
在人类的语言中,只就汉语来说,单义词不太多,占绝对优势的是多义词。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帮助解惑。
顺颂
春安
内蒙古自治区 春草
春草老师:
您的来信已由编辑部转来,对您提出的问题,兹简复如下。
正如您来信中说,汉语里的单义词较少,多义词占绝对优势。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
1.词的音和义没有必然的联系。本来词的声音形式和词的意义内容之间,是约定俗成的,并无必然的联系。
词的声音形式和词的意义内容,有以下两种情形:
(1)一对一 如wén tiān xiāng——文天祥
(2)一对两个以上 这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a.当一种声音形式表达意义上没有联系的两个以上不同意义的时候,就构成同音词,例如:
Kuài――块、快、筷
b.当一种声音形式表达意义上互相联系的两个以上不同意义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词多义现象。例如:同是一个“归”,就有8个义项:○1返回;○2还给;○3趋向或集中一个地方;○4由(谁负责);○5属于(谁所有);○6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例如:处分归处分,领导苦口婆心地教育,还是使他感动得痛哭流啼;○7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8姓。
回过头来想一下,如果词的声音形式与词的意义内容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意义内容必须和什么样的声音形式相结合,形成固定化,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必然一律都是一对一了,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多义词的现象就绝对不会出现了。这是不可能的。
2.在社会实践中的人们,认识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有的概念往往会产生出新概念。把相关的一系列认识用同一个词巩固下来,表达出来。这是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发展寻找一词多义的原因。一个词刚产生的初步阶段,不会多义的。一般地说,越是历史悠久的常用词,其含义就越是比较多,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观念不断更新,新概念也就会不断形成,词的义项也就随之增多。比如:胜。《说文解字》上说:“胜,任也,从力朕声。”据此可知胜的本义是胜任,禁得起。《史记•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这里的“不胜”就是禁不起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尽”的意思。常放在别的动词前面作状语。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不可胜记,就是记也记不完。在古代妇女头上戴的一种首饰,也叫胜。又由胜任引申为"胜利"的意思。与“负”、“败”相对。胜,又引申为"胜过"的意思。中古以后,又引申为形容词,优美的,雅的.比如:王勃《滕王阁序》:“胜友如云。”又作为名词,特指胜地。成语有"引人入胜"。也有姓“胜”的。
由上述可知,单义词逐渐变为多义词,的确与人们的认识发展分不开的。
词的义项增多,进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历时很长,有的在较短时间就显现出来.比如:“厉害”,现当代有两个义项:○1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2严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838页)可是听到好多人称赞别人:他唱得好厉害啊!你表演得好厉害啊!“厉害”本是个中性词,这里却有了褒义。再如:一对恋人,女士如果撒娇,常常会连声说“讨厌”“讨厌”。这里的讨厌才真的不讨厌了。从以上两例可以证明,有些词的义项增多,轻易不易觉察出来。
3.符合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多义词的产生,是词汇内涵丰富多彩的一种表现。因为同一个词表达两个以上互相联系的不同意义,增加一个义项,就等于增加一个新词。如前所说的“归”,如果没有这个多义词,就得增加7个新词。如果语言中没有多义词,就势必增加大量的新词,词语的数量就会异乎寻常地大量增加,那么,就将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甚至无法承受的负担。多义词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符合人们用语的需要。
4.多义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单义性,为它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有人担心多义词会给人们在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时,引起歧义。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由于在使用词语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只要认真,不会造成歧义的。比如:含有"铁"的几个句子。○1反动军阀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血腥地镇压。○2人民的军队有铁的纪律。○3这几年,人民揭发腐败分子的犯罪事实,铁证如山。○4铁道卫士在保卫铁路交通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上述4个句子里的“铁”,4种意义:○1刀枪,○2坚定不移,○3确凿,○4与本义接近,即铺在路上的钢轨。理解这4个“铁”,绝对不会混淆。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基础知识题,常设带有歧义的病句。不过,其中造成歧义的原因较多,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多义词的身上。这里暂且不详说,另找机会再谈。
以上所言,聊作参考,并愿与共同商榷。
顺颂
教祺
陈晓云
3月20日
刊于《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2007.5.7责任编辑: 韩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