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词作状语
蕴辉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常常可以看到动词连用的语言现象。动词连用时,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甚为复杂。[详见2000年第8期《读写月报》(综合版)拙文《文言中的动词连用种种》]动词连用时常常可以构成并列、偏正、动宾、动补、相承和同一等关系,也还出现过主谓、因果等关系。出于主旨的需要,本文着重阐明动词连用时的偏正关系,顺势联系其他关系。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②儿惧,啼告母。(《促织》)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岸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④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上列句中加点的词,就是动词连用。①句中的“争割”就是争着去割。中心词是“割”,“争”修饰和限制“割”,作“割”的状语。②句中的“啼告”就是哭着告诉。中心词是“告”,“啼”修饰、限制“告”,作“告”的状语。③句中的“泻出”就是奔泻出来。中心词是“出”,“泻”修饰、限制“出”,作“出”的状语。④句中的“走送”就是赶快地送去。“送”是中心词,“走”修饰、限制“送”,作“送”的状语。由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动词连用,前者对后者起修饰和限制作用,构成偏正关系,前者就作了后者的状语。我们还可以用以下条件检验。1、在意义上,有主有次。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上面的动词都是修饰和限制后面的动词,后面的动词都是谓语的中心词。否则,就会变成连动关系和并列关系。2、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动作行为都是同时发生的。否则就会变成连动关系、相承关系。3、在位置上,不能互换。否则就会变成并列关系、同一关系。4、可嵌入时态助词“着”或结构助词“地”。否则,就会变成并列关系和其它关系。要之,动词作状语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连用的动词构成偏正关系。
只要动词之间具有偏正关系,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前面的动词同样可以作状语,不过关系较为复杂些。如:
①邻人……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跳往助”就是跳着跑去帮助。“跳”修饰、限制“往”,作“往”的状语;“往”修饰、限制“助”,作“助”的状语;“跳往”一并作“助”的状语。如下图所示(虚线表示状语,实线表示中心词。下同。)
跳
往 助(这里符号打不上,以下同此)
②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梅花岭记》)
“争前抱持”就是抢着上前抱握。“争”修饰、限制“前”和“抱持”,作“前”和“抱持”的状语;“前”修饰、限制“抱持”,作“抱持”的状语;“争前”一并作“抱持”的状语。如下图所示:
争 前 抱 持
③妇人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柳毅传》)
“凝听翔立”四个动词连用,意思是凝神听着站立不动(翔,止)。“听”和“立”是两个具有并列关系的谓语中心词,分别由“凝”和“翔”修饰和限制,可见“凝”和“翔”两个动词作了状语。如图所示:
凝
听
翔 立
(并列)
在文言文中还常常可以看到“而”连接着两个动词。如:
①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③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
④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游黄山记》)
①句中的“拱而立”,意思是拱着手站立。②句中的“缒而出”,意思是用绳子将人缚住从城墙外往下送出。③句中的“跂而望”,意思是踮起脚跟望去。④句中的“坐而下脱”,意思是坐着下滑。从以上几例可见,“而”连接的两个动词也具有偏正关系,所以“而”前的动词修饰、限制“而”后的动词作状语。
刊于《语文学习报》2005高中教师年版第25期
责任编辑:韩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