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2010-03-14 08:12:17)
标签:

古文化

文言文阅读

学法指导

文化

分类: 古今汉语

                    说说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蕴辉

 
    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必修)的《文言常用句式》,在文字的表达上言简意明,在内容的安排上,条分缕析,便于掌握和操作。不过,在内容上或有缺漏,仅从第三项“被动句”的阐述中便可知道。这里容笔者予以补说。
    《文言常用句式》介绍的被动句,都是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的,也就是说全部是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古汉语的实践告诉我们,除了教材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大量的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现例析于后。
    ①互乡难于言,童子见,门人惑。(《论语•述而》)
    这里的“童子见”,不是童子接见,而是童子被接见。全句的意思是:互乡(地名)这地方的人,很难同他们讲理,这乡的一个童子被孔子接见,弟子们感到疑惑。
    ②夫君子所过者化。  (《孟子•尽心上》)
   “化”,意思本是“感化”,可在这里应作“被感化”解。全句的意思是:凡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被感化。
    以上两例都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此类句子在教科书上也屡见不鲜。如: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本是“攻克、占领”,在这里是被攻克、被占领的意思。
    ④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蔽”,蒙蔽,此句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
    ⑤天下苦秦久矣。 (《史记•陈涉世家》)
    应该注意,“苦秦”就是“苦于秦”,不是使秦受苦,而是受秦统治之苦。句中省略的“于”一旦补出,“苦”的被动义便不言而喻。
    成语沿袭古汉语的用法,也有无被动标志的用例。如:“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较),计较。意思是自己被别人触犯了也不计较。
认识和掌握被动句,有一些介词作标志固然容易辨识,但面对那些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则要善于利用语言环境和本句的主谓关系去判断。概其要领就是:          
                                    
    [反馈训练]
    1、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B、洎牧以谗诛            (《过秦论》)
    C、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项脊轩志》)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五人墓碑记》)
    B、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C、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D、曹军破,必北还      (《赤壁之战》)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译文:                              
    ②(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五人墓碑记》)
    译文:                              
    [参考答案]
    文末填空:凡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对象(主语是受事者),这种句式便是被动句。(意思对即可)
    反馈训练:1、C(A、B、D均被动句)。
2、B(A、C、D均被动句)。3、①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深明事理的人所嘲笑。②(五人)被大义激动振奋,面对死亡也毫不顾惜。(请注意,把“激昂大义”中看作省略介词“于”,即“激昂(于)大义”,“于”表被动。
      刊于《语文学习报》人教必修高二版2005年第13期    责任编辑:宋慧永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