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窗户”不一样

(2009-09-27 19:58:32)
标签:

文化

知识/探索

学法指导

杂谈

分类: 古今汉语

编辑同志:

    近好。

    为了搞清“窗户”古今的不同意义,近查《汉语大词典》。该书第八卷第445页,在“窗户”的条目下释义:窗。不是说古代的"窗户"是指窗户和门吗?怎么这部颇具权威的工具书,仅注为"窗"呢?请帮助解决这个难题。

    此询

近佳

                                                                         青海 刘绍光

 

刘老师:

    您好。日前,编辑部转来您的信件,已敬阅,兹简复如下。

    您对《汉语大词典》注“窗户”为“窗”的质疑,很有道理。 "窗”和“户”连用,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例如:班固《白虎通·辟雍》里说:“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闼tà即门。)”对此,《礼记·明堂位》孔颖达注:“每室四户八窗,窗户皆相对。”(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从加点的词,便可看出古代的“窗”“户”连用,其表达的意思是窗户和门。再如:白居易《夜雪》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第一句先从人的知觉写起,暗示雪大。第二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雪。夜深不仅感觉衾凉枕冷,而且举目外看,又只见窗户和门都光明白亮,再次暗示雪大。此句的“窗户”就是"窗+门",和上句的“衾”“枕”一一相对。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见该书第869页)对此也只提到“窗明”,丝毫不沾其“门”,和《汉语大词典》的观点相同。大概受以上两辞书的影响,有几位先生写《夜雪》赏析的文章,对“复见窗户明”中的“窗户”,也就直录不译了。凡此种种,都是把古代的窗户,当作现在的窗户,此之谓"以今释古"。

    下面让我们看看《汉语大词典》给“窗户”作注以后的书证:南朝梁何逊《嘲刘谘议孝绰》诗:“房栊灭夜火,窗户映朝光。”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明。”宋刘过《谒金门·次京口赋》词:“剪烛写诗无语,漠漠寒生窗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四面窗户洞开,水天一色。”曹禺《雷雨》第一幕:“大概是窗户没有开。”以上书证,除后两例的“窗户”是今义,其余的都是古义。《汉语大词典·前言》说;“编辑方针为‘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按照这个方针,在给“窗户”作注时,就应该既要有今义又要有古义。

    顺便说一下由于语言的演变,“窗户”到近代渐渐地由古代的两个单音词变为一个双音偏义复词 ,"户”义虚化,仅有“窗 ”义。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在教学与研究中,您既善于借助工具书,又不盲从工具书,值得称赞。

    祝你在无边的学海中,将继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陈晓云

    刊于《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2007年第48期     责任编辑:宋慧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