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精于商业,关注耶路撒冷却心向麦加,喜欢《古兰经》,时常默念清真言,动辄就引来以色列高层的关注,他们是犹太人与回族人的结合——犹太回族。
开封市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景武,痴心于这个群落的研究,“《圣经》中的特选民族——犹太人融入中国回族,这是中国回族最为传奇的一段生成史。”
http://img.blog.163.com/photo/KF3s8Z1CnfTs8qD7k6lmrQ==/1133218256237664815.jpg
文图
樊前锋
街头夜市上巧遇犹太回族人
我是在傍晚走近七朝古都开封的。与书店街毗邻的繁华街市上灯火阑珊,清真小吃夜市的铺面一家连着一家,偶有几家衣着宋朝服饰,打着旗帜叫卖“米糕”的清真铺位,一旁的音响里不停地咿咿呀呀播放着豫戏。走在开封的夜市上,多少让人有一种夜游汴梁城的感觉。
20来岁的“清真米糕”老板赵军的宋朝服饰是花400元钱量身订做的,他是夜市中第一个穿宋朝服装的。打问中,他说自己是犹太回族。“遇见我,算你这个记者没白来开封。”赵军笑呵呵地请我品尝自己做的米糕。说我幸运,因为赵军说自己的种族基因很是独特。犹太人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神秘且遥远。而这个为人类贡献过《圣经》的民族,和回族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四代人之前,犹太人爷爷娶了回族奶奶,爷爷遵守回族教义,就这样我们也不知不觉地成了回族。小时候我被送到宁夏固原清真寺当满拉,学习经文。”赵军感叹着自己的家史,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挣够了钱,一定要去耶路撒冷和麦加看看,每当电视上闪出这两个地方的影像,我就出奇地激动。”赵军停下手中的活计,一脸认真。“在开封,犹太人皈依伊斯兰教,融入回族的例子很多。”
赵军说的没错,在来到开封之前我已经了解到,1958年后,很多犹太人后裔或犹太回族已迁徙到宁夏、新疆、甘肃、南京、上海等地。《中国回族史》说,从元朝到明代,各种族源的人与回回人融合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而犹太人则是这许多种族源里比较奇特的一支。
面对赵军,这个兼具犹太族与回族血统的男孩儿,我想得最多的是回族种族基因与文化基因的多元化,以及回族形成过程中的漫漫艰辛。和我之前走访过的维回、藏回、傣回、孔子回族后裔、越南占城回族后裔、菲律宾回族后裔一样,犹太回族同样毫不例外地为回族形成史增添了精彩。
“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次日上午,我在开封市博物馆看见了一方《重修清真寺碑记》的石碑,这是一方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石碑。从碑文上看,开封犹太人来到中国的时间至少是在北宋时期,而开封当地回族研究者则认为,早在唐代犹太人就已沿着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
开封犹太人的历史是从北宋时清晰起来的。开封城是北宋王朝的京城汴梁,是那个时期一个极尽繁华的地方,人口过百万。《重修清真寺碑记》记载,他们“进贡西洋布于宋”,之后,皇帝喜悦不已,情不自禁地说道:“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这是宋朝皇帝对在开封的犹太人的法令。这样的敕令,是对于犹太人移居中国最具权威的解释。那个时期,犹太人在汴梁城内建立了赐乐业清真寺,信奉犹太教。历史上的开封水患频频,犹太人的寺院早已荡然无存。今天的人们推断,这座寺院应当在今天的开封市第四人民医院。
开封府尹包公祠的边上,有一条小巷名叫教经胡同,这里便是犹太人的聚居地。胡同里的犹太人后裔感念和大力士比武扭伤脚筋的祖先,来到中国的犹太人按照先祖习俗,不食牛羊肉的脚筋、蹄筋,不饮酒,不吃大肉。后来,汉族人就称呼胡同里的人是“挑筋教”,称胡同为“挑筋胡同”。再后来,叫着叫着就串音了,成为了今天的“教经胡同”。
“从北宋到今天,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可查上千年。千年来,他们犹太人的遗风不变,最为鲜明的是,他们在开封形成了七姓八大家族,有赵、艾、李、张、石、金高等七种姓氏;这些姓氏中,赵姓为宋代皇帝的赐姓,‘李’由‘列维’而来,‘石’由‘示巴’而来,‘艾’就是‘亚当’”。
刘会长向我津津有味地介绍着开封的犹太人。“要了解犹太回族,就必须了解在开封的犹太人的历史。”
开封东大寺里细说犹太回族
http://img.blog.163.com/photo/aiKSgKQeeu9XJ0w_-_k5bw==/4234791024612739865.jpg
开封清真东大寺占地十亩,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一个清真寺,也是百万河南回族人心驰神往的一座清真寺。这是中国传统式古建筑,一说修建于唐低,一说修建于宋时,开封3万回族围着这座清真寺而居。寺院前门小巷里卖清真熟食,后门小巷里卖清真食品,人来人往。
在寺院里,63岁的刘景武向我娓娓道来寺院的过去和今天。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以色列曾多次派来人到开封,对这群在开封的犹太人后裔以及犹太回族进行回访。早在在河南省会城市还没有从开封迁往郑州之前,就有以色列人来访,他们声称愿意在黄河水患频频的开封铺架一座黄河大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项目最终没有实施。
明代之后,在中国的锁国闭关政策下,丝绸之路封闭起来,在开封的犹太人也失去了与西亚、北非犹太人的联系。1850年,在开封的最后一个神仆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能接替他的工作。从此,开封的犹太人社团消亡在了浩瀚的历史岁月中,尽管他们的身体里仍然有着微弱的犹太血统。然而在开封,人们又的的确确称他们为“古代犹太人”的后裔。
开封市政协委员张兴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后裔,他认为犹太人文化完全融入汉文化,是因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改变了犹太人中的聪慧者。智慧的犹太人走向了仕途,传统价值观被推翻,最终导致开封犹太文化的解体。
“犹太回族的产生是明朝之后,是开封犹太人与回回人结合衍生出来的,也是我们研究回族种族文化、回族生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元1841年8月2日,奔腾的黄河水在开封西北河工三十一堡决堤,咆啸的黄河水冲向开封城。次日,黄河水漫进开封城,“城墙剥落摧折大胜数。”河南巡抚牛鉴迅速调集部队修筑城墙,东大寺周边的回族拆除清真寺墙砖以筑城,残破的城墙又被摧毁三十余丈;黄河水滔天,此时20名回族壮年跳下河流,将两船木料运来,城墙修复,开封城转危为安,而19名回族壮年再也没能上岸,这些罹难者多数则是犹太回族。
巡抚牛鉴,感动于开封犹太回族,奏请清廷在1846年重修了开封清真东大寺,并题写了“护国清真”、“护国佑民”的牌匾,对犹太回族进行褒奖。
开封犹太回族被嘉奖一事,应当是犹太回族最早一次走入公众视野。建国后,民族宗教普查时,因为种种原因,犹太人在身份证上改写为回族或者汉族。“犹太人与回族有着相似的生活习俗以及饮食习惯,改了族别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犹太人;而犹太人与回族人结合衍生的后代犹太回族则虔诚地信奉着伊斯兰教,恪守着回族的礼仪。”
http://img.blog.163.com/photo/MQtApg8slW8ozR5teVsqYg==/1754152054861293075.jpg
犹太回族从开封到散居全国
午后,寺院里多出一群男女老少,开封知名武术家马天明也在其中。二十来个孩童迅速列队,拉开架势,开始查拳基本套路的练习。三个成年男子在一旁玩起了扔沙包的体能训练,20来斤重的沙包就在他们的手中来回交替舞动着。
“和河北沧州地区一样,傍晚之前在清真寺里练习武术也是开封回族的习俗,几百年来从没有变过。”马天明是查拳教练,当代开封回族武术青年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徒弟。
寂静的寺院突然热闹起来。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我问马天明:“您徒弟中可有犹太回族?”“自然有啊!犹太回族是从开封犹太人中分离出来的,犹太回族和在开封的犹太人后裔不同之处就是犹太人和回族的结合。一些融入了回族血统的犹太人,更会经商务实走天下,我的徒弟中就有很多人已陆续离开了开封。”
夕阳的余晖洒在清真寺的唤醒楼上,千年京都一片金黄。包容的回族——犹太人后裔已把自己最灿烂的笑留给了开封,留给了丰厚的中国回族史,前来追寻的我,看到的只是波澜之后归于寻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