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书评21:童年,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读高尔基《童年》

(2017-02-06 16:22:49)
标签:

文化

书评

分类: 读书笔记--无事乱翻书

http://s4/small/001qs4fQzy78zwSO6qv13&690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或充满辛酸或充满坎坷,或充满荆棘或充满快乐。

    但,童年都是最值得我们回忆的。

    往日的点滴,小时候的玩伴,以及帮助我们指引我们前行的人们,都是让我们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

    高尔基的《童年》,就是自传体的作品。他以自己的生平事迹为基准,从以往的生活中截取一个个值得回忆、记忆鲜明的片段,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视觉和感受逐步再现。

    看完这本书,感觉高尔基的童年也是非常坎坷的、甚至是非常不幸的。

    4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隔不久,他弟弟去世。他只好跟着妈妈去到了外祖母家里。

    在这个家里,他感受到了俄罗斯男人的粗野、无知。他外公经常打外婆,一打就是半天,从中午打到晚上。打累了,歇一会,继续打。他二舅雅科夫更猛,在一次殴打老婆的时候,直接把老婆打死了。他用被子蒙住妻子的头,压住她,打她,最终打没了。大舅米哈依尔也打,外公不许他们打,他就在夜里打,最终娜塔利娅舅妈也在生小孩的时候一命呜呼。

    当这两个舅舅看到自己的姐姐带着儿子来到他们家时,两兄弟马上闹着分家。因为阿廖沙的母亲出嫁的时候是被扫地出门的,他们想把姐姐的嫁妆也分掉。现在姐姐回来了,还带着小屁孩,他们更是感觉机不可失,两兄弟为这事还经常打得头破血流。

    在这个家里,他感受到了外公外婆的不同信仰。虽然他们信仰基督,但是他们的个性却浑然不同。他外婆是逆来顺受的典型。被打的再厉害,也不会反抗。因为在她看来,他年纪比自己大,此外,他是丈夫,是上帝请他来管自己的。所以她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忍耐。

    她的外婆小时候也是孤儿。她的母亲是个农妇,一个残废。当她母亲还年轻的时候,受到地主的惊吓从窗户上跳下来,摔坏了半边身子,从此,她的母亲的右手开始萎缩。她母亲本来是一个出色的女花边手,这样一来,她被地主赶出家门。她母亲只好带着她沿路乞讨,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流浪生涯。

    到了9岁,她母亲租了一个房子,让自己的女儿学织花边,她自己还是沿街乞讨。“我拼命学,想早点帮助母亲,遇到不顺时,就哭。”

    她外婆经常给他讲故事。在他的心灵注入了很多真善美的东西。这个让他终生受益。

    看完《童年》,里面很多画面经常出现在脑海。比如,他被外公痛打。比如,他为外婆报仇,把邻居一个老奶奶锁在地窖。比如,他感受母亲在外公家里生活的艰难。

    苦命的孩子,在他10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

    他开始寻找独立。

    我们谁也无法安排自己的出生地,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降落到怎样的家庭。

    但是,我始终认为,苦难是人生的一剂良药,没有经历过艰难的日子,就无法体会幸福。没有经历过彻夜痛哭,就不足以语人生。

    好友人民网的徐岩兄说,他喜欢俄罗斯文学的大气磅礴。其实,这个我也喜欢。在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一个小孩子坐在一个草堆里望着大地发呆,沉思。

    这就是生活。

    德国进步女作家罗莎卢森堡说:“只有读过《童年》的人,才能正确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底层上升到具有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亚美尼亚作家施尔万扎在给高尔基的信里这样写道:“依我看来,整个这本书都是俄罗斯人民的,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您看,我并不是俄罗斯人,可是您所描述的一切使我感到那么亲切,犹如在写我们出生的那个民族的生活。请相信我的话,法国的、英国的任何一个出身于人民或了解人民生活的作家都会这样说,您的伟大作品的优点就在于具有这种全人类性,它的另一个优点是那么令人神往的生命力。”

    而作者高尔基也在《童年》书中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

    “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

    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么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

    童年这片净土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每个人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那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天真,即使苦难在前,也感觉不到苦难。即使贫穷,也感受不到贫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