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国矿产志》
(2010-02-06 21:09:18)
标签:
文化 |
鲁迅与《中国矿产志》
娄国忠
相对于旧志而言,《中国矿产志》在内容及体例上均具开创性。全志设“导言”和“本言”两部分,计22章42节,论述了中国地质矿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详尽地介绍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资源及分布情况。另附录《中国矿产全图》,书后有《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此志一改旧志传统之定式,首设“导言”,概述全书各章节内容,可谓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写法上,又置旧志传统的所谓“述而不作”于不顾,要害之处,重墨论述。通读全志,就志书本身而言,不仅形式新颖独特,立体感丰富,而且整体意识强烈,资料性与著述性相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方志性质的准确把握。就志书的编著目的而论,鲁迅的指导思想十分鲜明,可以说,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他是将地方志视作一种自卫的“武器”来运用的。在马相伯所作的《序》中指出:“顾、周两君学矿多年,颇有心得。慨祖国地大物博之无稽,爰著《中国矿产志》一册,罗列全国之所在,注之以图,陈之以说,使我国民深悉国产之所自有,以为后日开采之计,致富之源,强国之本,不致家藏货宝为他人所攘夺。”《序》中说得极其明白,当年他们编著《中国矿产志》,为的就是要国人知道家底,作为“致富之源,强国之本”来对待。在志书的“导言”中,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揭露帝国主义掠夺我国矿产资源的卑劣行径,大声疾呼:“我国民当留意焉。”他提醒国人道:“列强将来工业之盛衰,几一系于占领支那之得失。遂攘臂而起,惧为人先。”于是便“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于是今日山西某炭田夺于英,明日山东各炭田夺于德,而诸国犹群相要曰:采掘权!采掘权!”于是“行将见斧凿丁丁然,震惊吾民族,窟洞渊渊然,蜂房吾土地。”“及尔时,中国有矿业,中国无矿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