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腊古典早期思想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美在对称和比例。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一著名命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
2.德谟克利特继承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美在于对称、合度、和谐等数量关系。
3.智者学派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通过视听给人以愉悦的东西。"
这一定义的成就在于,它不同于此前从客观方面给美下定义,而是试图从主体和心理方面揭示美(和艺术)的本质。
4.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苏格拉底哲学注意的中心,不再是以前的自然哲学,而是道德问题,他明确把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结合起来。苏格拉底被视为人类美学的始祖,其美学思想的中心是把美、善和有用联系起来(混为一谈——李醒尘语),他说:”作为事物与现象的绝对属性的美是不存在的,美在于特定的关系之中,并与一定的目的相吻合,是由不同的目的产生的“。(这一定义排除了美的绝对性,强调了美的相对性,并把美放在了一定的关系中,如主、客体的关系中。其中的”目的论“通向了未来的”意义论“和”价值论“的方向——自语)
二、柏拉图"美的理念说"(分有说)。
柏拉图是历史上把美学做为学科去研究的第一人。他自觉地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⑴提出“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在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苏格拉底和诡辩家希庇阿斯对话的形式),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美是什么”,希庇阿斯做了许多回答:
美是一个漂亮的小姐,
美是一个美的汤罐
美是黄金,
美是一个美的竖琴等等。
苏格拉底说,我的问题是,使这许许多多具体的美的事物之所以成其为美的本质是什么?
这样柏拉图在历史上第一次区别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明确提出了美的本质问题。在他看来,美的东西是个别,是现象,而美或美本身是一般,是本质。
后来希庇阿斯又回答说:
恰当就是美,
有用就是美,
有益就是美,
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⑵”美是难的“。
柏拉图否定了希庇阿斯以上所有的回答,对当时流行的有关美的定义和看法进行了批判,但却没能找到完美的美的定义,最后只好宣布“美是难的”。
⑶著名的“美是理念说“。
后来,柏拉图在《会饮》、《理想国》等诸篇中,对美的本质做了明确回答。它的基本观点是:美是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或“模仿”了美的理念。
他著名的一段话:”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
他讲的”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大家都知道他神秘的”理念世界“。它的哲学体系中,”理念“是精神性实体,是万物的本源,是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具体事物是第二性的,是由冥冥中的”理念“派生的,只是”理念“的影像或摹本。
(柏拉图的”理念“几乎是上帝的同义词,它的"美是理念说",是与其世界的本体论相统一的——自语)
三、亚里士多德的“属性——感受说”。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是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
他批判了柏拉图美的理念说。
他说:
“美不是理念,美只存在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美首先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美主要是体积的大小适中和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的和谐统一”。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均称和明确“。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在他看来,只有既是善的又是愉悦的才是美的。
他特别强调美的“适中”、”合度“——体现了他的美学的“中庸”思想。
亚里士多德不但看到了美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而且看到了美同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有关。
四、奥古斯丁的”美来自于上帝说“。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初期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上帝之城》、《忏悔录》、《三位一体》等著作广为人知。他说,感性事物本来是杂多的,上帝赋予它和谐、秩序和整一。一切事物的美都来源于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它否认人可以成为审美主体,只把美的来源归结为彼岸。
“
五、休谟的”感觉说“。
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他取消了美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他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快感和美感。
六、康德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康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存在于其《批判力批判》中,他对美的分析是从审美判断入手的。
①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②审美判断第二契机:"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他提出“审美在先,快感在后'的思想。
审美判断这一主观的”心意状态“虽有感觉的形式,却也包含一定的理性内容。它的特征就在于对象的形象显现的形式可以引起想象力和知解力——这两种心理认识功能——和谐的、不确定的自由游戏。这种主观的个人的”心意状态“期望别人的普遍赞同。
这样,审美判断是个人的、感性的,而又具有社会性和一定的理性内容。
③审美判断第三契机:“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④审美判断第四契机:“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七、.黑格尔的“理念显现说”。
他给美下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继承了柏拉图的路线。
这里的理念是绝对精神阶段的理念,它也就是真,即最高真实和绝对真理。
八、海德格尔的”美、存在、真理三位一体说“(自语)。
海德格尔著名的论断:“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他所说的“真理”非马克思主义所定义的“真理”,也并非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主义的“存在即真理”的“真理”。即,超越主客二分的人与万物一体的最本源的世界,就是存在的真。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无遮蔽性,存在的本来面貌的敞亮。——注●自语)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创始人,”诗人哲学家“,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者。他认为现象即”存在“(不是马克思哲学里与意识相对应的”存在“,而是超越主客二分的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自语),”存在“即”此在“,”此在“即本体。
他认为,美与存在与真都是无遮蔽性,三者是一回事。他说”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不出现在真理之外。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时,美就出现。显现,作为艺术作品中真理的这种存在的显现,作为作品的显现,这就是美“。
九、美是一种非现实的想象的价值——萨特。
萨特在《想象心理学》中说:“美的东西不可能是作为感觉经验到的东西,就其本性,是世界之外的东西。““实在的东西永远也不是美的,美只是适用于理想事物的一种价值,它意味着对世界本质结构的否定。””我们称之为美的东西就是那些非实在的东西的形象表现。”
萨特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从根本上否定了美的客观性(这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自语)。但他说:美是一种创造;美对于人的意义在于自始至终是显示;审美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艺术的本质是自由,艺术作品是对自由的召唤;艺术创作对于作者永远是未完成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艺术作品才能存在;作者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等等,这些光辉的思想,永远闪耀在人类的美学和艺术史上。
西方世界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可谓是”汗牛充栋“,以上所列是一部分影响较大的理论。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类(叶朗《美学原理》中说分两类,即以下的前两类):
①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说明美的本质。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英国美学家博克等。
②从精神主体和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如智者学派、柏拉图、休谟、黑格尔等。
③从关联“主、客二体”或超越“主、客二分”来说明美的本质。
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叶朗的《美学原理》中将亚里士多德放在了第一类,我本人不同意他的观点——自语),康德、海德格尔,萨特等。
(参照叶朗的《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纲》,李醒尘著的《西方美学史教程》、刘放桐等编写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美}梯利著的《西方哲学史》等。所注“自语”为本人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