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娱评

(2015-03-18 18:32:58)
标签:

娱乐

韩浩月│专栏

理想主义孙楠

孙楠参加了《我是歌手》,于是这段时间在每个周五都能看到他的演唱,在古巨基被淘汰之后,孙楠成为了接班主持人,和他的几位前任主持人一样,孙楠的主持“中规中矩”,偶尔恶作剧一下,偶尔口误,但舞台上的孙楠,仍然是那个熟悉的孙楠。
许多年前,我是一直把孙楠当成一个“励志偶像”看待的,孙楠是辽宁大连人,年轻时在大连跑场子驻唱,后来到北京当了“北漂”,凭借对歌唱的热爱和自己一点点的奋斗,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歌手。后来杨坤出道,也相当程度地重复了孙楠的走红路线,以前苦过的歌手,总是能在他们的声音里表现出一份坚强,也总能在大浪淘沙的娱乐圈,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
1999年,冯小刚推出他的第二部贺岁电影《不见不散》,这部电影除了巩固冯小刚的“贺岁之王”地位外,最大的功劳就是捧出了孙楠,孙楠演唱了该片的片尾曲《不见不散》,在葛优说出那句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之后,孙楠的歌声响起,他也正是凭借这首声音清凉高昂、情感充沛的作品,一跃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
2012年1月3日,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在工体举行,孙楠应邀出席并演唱了《不见不散》,这一幕让人看到了他与冯导的友情,也让人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在歌词的意境里,时光老了,岁月流逝,唯有音乐永远青春、永恒,孙楠还在和他的音乐“不见不散”,保持着他对音乐的喜爱与新鲜感,这是一名歌手能够常驻舞台的秘诀所在。
孙楠另一首为人熟知的歌曲《拯救》,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我觉得这是最能代表孙楠演唱技巧的音乐,“灯火辉煌的街头,突然袭来了一阵寒流”,从第一句开始,《拯救》就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容易让人坠入的氛围,这首歌兼具哀伤与欢欣、无望与期望、勇气与励志等多种元素,不同的听者,会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感受。
1969年出生的孙楠,是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歌手,在他最初走红的年份,是理想主义盛行的时代,他的身上避免不了也会被打上一些理想主义的烙印,从他的个人气质到作品气质,都杂糅了理想主义所特有的感伤、奋进、迷茫、努力等元素,这些元素或许已经不被现在的年轻人所喜爱,但对于70后、80后们来说,孙楠的经历是与他们的经历有所重叠的,孙楠的音乐是与他们的音乐审美匹配的。
在孙楠最为走红的90年代,是多种音乐风格并行的年代,以郑钧、许巍为代表的摇滚民谣风,以老狼、高晓松为代表的校园民谣风,以孙悦、韩红为代表的流行风,都占据着自己的地位,很难把孙楠归类于当时的演唱风潮中,就像直到现在,除了认同孙楠音乐的流行性之外,也不容易把他归类到某个演唱群体中去,他的大众性与个性,注定了他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个体。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音乐人,以后像孙楠这种风格的歌手,很难再诞生了。
在参加《我是歌手》后,孙楠很多过去的事情被重提,有好的,也有坏的,受节目热度影响,他自然也成为被公众消费的一部分。但对于歌迷来说,评价一位歌手最重要的标准是他的音乐,围绕其个人生活的争论,只不过是身为一名公众人物所必须承担的舆论而已。对于非议,孙楠好像一直没有正面回应,此刻他在享受舞台,就像以前那些年他做的那样。







李星文│专栏

明星当导演,一切皆有可能

陈建斌的《一个勺子》、苏有朋的《左耳》、吴京的《战狼》、伊能静的《我是女王》、大鹏的《煎饼侠》、郑钧监制的《摇滚藏獒》都将在今年陆续登上大银幕。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演员当导演。
要说中国电影界这两年发生的最大变化,不是新一代导演替换老一代导演,而是演员或作家转型而来的导演,在票房上彻底压倒了科班出身的导演。当下华语电影票房榜上,前五名导演中有四位是演员出身的导演:《泰囧》导演徐峥,《西游降魔篇》导演周星驰,《十二生肖》导演成龙,《致青春》导演赵薇。这一方面显示了市场的某种去专业化的取向,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演员改行当导演,首要目标就是奔着票房而来。
徐峥是有备而来的,他做演员的时候已经留心导演在片场的职能,并且不挂名地做过实践。他拍《泰囧》有着精确的市场考量,定位为公路喜剧,从经典类型片中汲取营养,做剧本时精确计算,拍摄正片时就筹划了宣传要用的视频物料。他胸有成竹地把它当作一个产品来做,以对得起投资人的信任为第一追求。当然,在做足笑料的同时,片中也煮了心灵鸡汤,保证影片三观正确,色调温暖,放到什么地方都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赵薇也是有备而来的。作为演员,她的事业早就达到顶峰,“高处不胜寒”之后面临着发展瓶颈。她早就开始修导演课程,时机一到华丽转身,《致青春》既是市场喜欢的校园喜剧片,也因为浓重的怀旧氛围而能感染观众。这部影片兼顾了个人表达和市场需求,同时也为赵薇的事业打开了新天地,回归电视剧行业演“虎妈”,身价倍增。
明星当导演,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国电影现在不是原创的时代,是资源整合的时代。明星的一张家喻户晓的脸,不比张陈冯三位导演吸纳投资的能力差。徐峥一成事,专业上的疑虑也一扫而光。退一万步说,就算导演作品失败了,明星回去拍电视剧也不愁还不上亏的钱。老板愿意帮他们出钱,曾经合作过的导演、编剧、摄影、武行愿意帮他们拍戏,院线经理和营销公司愿意帮他们卖片,更重要的是观众愿意帮他们埋单。明星导演普遍年轻,知道主流观众要什么。明星导演懂得表演,在选角儿上几乎没有失手过。有这么多有利条件,他们不成功谁成功呢?
说完温酒斩华雄,再说说风雪走麦城。明星导演的成功都是市场的成功,真论影片的品质,不是一塌糊涂,就是平淡无奇。徐峥的《泰囧》是一部圆熟之作,可也进不了经典公路片的殿堂。赵薇《致青春》的怀旧感做足了工夫,但还是有支离破碎感。邓超的《分手大师》只有娱乐,没有底线,用“恶俗”二字来形容并不为过。
如果凭空这么说,他们和他们的粉丝可能不服气,那就与演员转导演的前辈比,高下立见:周星驰的喜剧进入了笑中带泪的境界,成龙的搏命杂技当世第一,姜文的天才调度和思考深度,尔冬升的绵密针脚和社会洞察力,都非他们可比。原先的演员导演都是老汤,在漫长的岁月中修炼成精,现在这几位,除了高票房还有什么?所剩无几。
是的,这只是处女作,说不定将来能出经典。但做不成的可能更大些,没有人会放弃风光的明星身份,一心修炼导演的功法。有的人原本就是为开拓发展空间,现在有了发展空间,名利滚滚而来,还会回到操心受累掉体重的导演岗位上去吗?就算有心回去,还得看知识积累和才华天赋。能成为伊斯特伍德、本·阿弗莱克、梅尔·吉布森这样演导双修的没几个。正如海外效力过的球星们感叹:第二个赛季才是最难的,第一个赛季打了人家一个冷不防,第二个赛季成了熟张,没有实力再难立得住脚。对于明星导演来说,第二部作品也是最难的,最想说的和最擅长的已经玩过,是否还有足够的后劲,这是个问题。
 我们身处电影的创富时代。上至电影官员,下至电影发烧友,都言必称票房。既然票房是电影的中心话题,跨界捞金就不稀奇。以产业发展论,明星演员和作家的加入,绝对是好事,它能成倍地放大影片的吸金力。以艺术建树论,这种现象深埋隐忧:粉丝经济取代观影文化,明星效应盖住导演艺术,营销得力胜过片场耕耘,这肯定不利于出精品佳作大手笔。
有人说了,职业导演有本事来竞争啊,连业余导演都干不过,还有脸说什么。话不是这么说的。当资源配置向明星倾斜时,职业导演在起跑线上就输了。当观众只重噱头和笑料时,镜头艺术在WORD、PPT面前毫无优势。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就会有什么样的导演队伍。照现在的道路发展下去,电影和不健康的二人转、极尽奢靡的时装秀、挖空心思的冷笑话合流,是很有可能的。而原本被称为电影的那个艺术形式,将沦为小众艺术。世界电影肯定不会向这个方向走,但中国电影,一切皆有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封面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