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发现》描绘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2014-12-08 10:41:37)
标签:
娱乐 |
2012年元月2日,晚上6点35分,《市井发现》第一期节目在湖南公共频道播出。在此之前,是历经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当时栏目组在编人员不过9人。首播当晚,栏目组所有人聚在一起见证了《市井发现》的荧屏首秀,连广告也没错过。直到主持人说完最后一句口播“明晚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之后,大家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下来。这感觉有点儿类似于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台上演出,生怕哪里表现得不好,生怕有一点儿瑕疵,生怕观众不买账,掌声、喝彩什么的都来不及想。接下来,便是大家炸开锅的讨论:“怎么样,觉得还行啵?”没有举杯庆祝,也没有领导致辞,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主持人最后那句口播的分量。对于做电视的人来说,日播就像是一个紧箍咒,即便不发作,也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时的节目备播量,顶多也只能撑三四天,第二天,大伙儿该干嘛干嘛去,外拍或者编辑。《市井发现》就这样踉踉跄跄上路了,这一走就是三年多。
——《市井发现》编导 易鑫
文/《金鹰报》记者 刘欢乐
讲平常人的故事
《市井发现》从一开始,镜头对准的就是平常人,以平常人的视角讲述平常人的故事。将话筒交出去,让大家成为发声的主体,成为故事的主角。因此,连棚内的主持人也被赶出了演播厅,每天“流落街头”,城中的大街小巷成了他们最常去的地方,出口播,做节目,终日流连。
三年来,《市井发现》形式多有变化,每个季度都会策划新的主持人外景板块。从最初的“长沙人不一定了解的长沙话”、“街巷传奇”、“你数第一”、“市井问答”到“一菜一世界”、“家家有本经”再到现在的“家有一宝”,几乎每个主题都是以家为单元,以市井中的人为叙事核心。主持人“登堂入室”,进到寻常百姓家,就像寻访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亲近而自然。
主持人记者化,记者生活化,卸下职业的枷,置身于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看到不一样的精彩。因此,就能发现隐居在盐道坪里的“武林高手”,生活在白沙街上的兰花达人,也能找到老旧废品站里的唐才常公馆,塑料一条街上的红砖八角楼。
让更多的普通人上电视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曾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并预测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句话确实得到了印证。每个人都有表达欲,都有展示自我的诉求,都有分享美好生活的冲动。将电视的眼光往下,便能发掘一个巨大的宝藏。
每天15分钟,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三年下来,将近3000多人在《市井发现》露脸,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展示他们富有创想的生活行动,传递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其中不乏正在拼搏的创业者,也不乏功成名就的大师。他们可以是街边小贩、网店微商,也可以是企业老总、艺术大家。总之,他们都是一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的人。停下脚步,与他们交谈,你会发现他们的爱,五颜六色,这正是生活的颜色。
23岁的酱酱酷爱花式篮球,带领团队不断磨砺,他告诉我们坚持、追梦有多美;铜官窑人彭望求在外学徒,回乡创业,他告诉我们传承的厚重;杨国安,手工织渔网,一针一线告诉我们手艺的温度。当然,还有更多人,用他们的方式诠释着真,用他们的行动践行着善,用他们的作品诉说着美。
描绘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城市因人而可爱,也因人而变得生动,将每个微观的个体串联成一幅动态的生活图景,便是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这就是《市井发现》的初心。画家用纸笔展示一个世界,棋手的一车一马能开拓一片天地,《市井发现》用镜头告诉人们,这里是长沙。
李渔说,睡有睡之乐,坐有坐之乐,行有行之乐,立有立之乐,饮有饮食之乐。而行路之苦,居家之乐,此等况味都要一一去品尝。对于我们所缺乏的经验,对于难以经历的人生体验,《市井发现》一一呈现,让你敢梦,敢追。所以,你能看到筚路蓝缕的创业者,从路边摊做到大餐馆;你能看到爱茶姑娘如何践行自己的茶道,从云南到长沙;你也能看到拿着300元穷游中国的年轻小伙,从南走到北;你还能看到许多想象不到的人和想象不到的事,他们编织着生活之美,沉静而坚韧。
最近,《市井发现》有大动作,在12月6日,开福寺文化广场,他们将这些年上过节目的故事主角聚集在一起,举办一场大型的“市井游园会”,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有芳香可口的市井美食,有技艺精湛的民艺展示,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达人,有妙趣横生的亲子互动,100余家摊位,120分钟全程直播。如果用画笔描下,这不正是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吗?
用“再造集市”这一有些复古,也有些怀旧的方式办一场线下活动,这其实是《市井发现》尝试走出屏幕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将积极尝试“一云多屏”的传播方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发现,《市井发现》不仅仅只在湖南公共频道的屏幕里,她或许就在你的身边,在你的手机里,在你生活的小区里。
我记得有一次采访,因为时间紧,我一个人提着一台摄像机就出门了,当时没来得及报车,就坐上了一辆公交车直接去采访。当事人不知怎么在我下车的公交车站出现,看到我后,他惊讶地问我:“你们台没有车吗?”我脸一红,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想想,真的很屌丝啊。
——刘碧波
那时候做“街巷传奇”和“你数第一”的时候,很多老街我们都得提前去踩一次点,每次我都是拿着相机去做场景记录。经常会碰到不明真相的群众迎上来问我:“我们这里要拆迁了吗?”“你是搞测量的吧?”“搞摄影的?”等等,我只好说:“其实,我是电视台的。”有时就因为一次与陌生人的对话,彼此解开了心防,才有了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街巷传奇”,才能在许多陌生的地方发现有趣的人和事。
——易 鑫
我要爆料,我们就是一群在拍节目之前,还要在文运街吃20块钱烧卖的屌丝。
——叶 涛
我们是真心喜欢街上的那些人,喜欢那种吃路边摊的感觉,当然,他们家做的烧卖的确很赞。
——骆 靖
我觉得我们就是这座城市的记录者,记录城市的变化,记录人们的生活,记录当下人们的所思所想。一开始,我不太适应在街上逮到一个陌生人就聊天,慢慢地发现其实大家都是满怀善意地在跟你分享生活。
——何博士
前一篇:NO.432Feature
后一篇: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