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广角

标签:
股票 |
下河街金沙市场
文图/《金鹰报》记者 文豪
在下河街周边漫无目地乱逛,进入一个叫“下河街金沙市场”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相机要开工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小商铺,让我想起了由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创作的世界上最贵的一张图片《99美分》。同样是大量商品的堆积,同样廉价,这个地方,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热闹,相反非常冷清。有次临近关门的时候,在里面听到摊主们的扯淡:“这么早就关门了啊?再坚持一下吧,或许等下来一个客人,买了一个100多的玩具,你不就不亏大了啊!”这段对话,能听出来这样的小商铺,以廉价的商品来吸引顾客,在今天已经开始落寞了。所以,这里的铺主,相对于外面的店主来说,更多的是清闲和随性。打盹、玩手机、看报纸、坐一起扯淡等等,这样的戏剧画面、戏剧场景,则显得更为弥足珍贵。
其实想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制造和加工场所,廉价的商品复制是一种社会现象,超低价连锁99美分商店在国外的风行,销售的大部分商品也都是来自中国。“下河街金沙市场”的存在,有着它自己的一个生存历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河街手工业作坊很多,主要是做油鞋木屐、纸盒、篾业和炭行四大类。80年代时,胆子稍微大点的邵东人开始挑着担子卖小玩意儿,不过不敢公开吆喝。上世纪90年代初,下河街里的小商品交易迅速爆发,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那几年,长沙人一说逛街都说“逛下河街去”,在下河街里往返运货的小三轮络绎不绝,让顾客几乎无处落脚。五六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下河街残影依然存在,依旧以邵东、常德商人为多,不变的是它那浓厚的历史和丰饶的故事。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老长沙城那不大的地方,已经成为城市的中心,可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下河街金沙市场”还能支撑多久?
几次过来,经过思考,我选择用手机进行拍摄,把声音一关,游走于里面就显得更加的游刃有余。没有了镜头的压迫感和快门的倾略性,更为真实地还原了“下河街金沙市场”今天真实的面貌。或许来这的人群,更多的是上了年纪的老爹爹和中年妇女,因为这里有他们需要的低廉和“慢节奏”。这与街外面的快餐式消费相比,反而显得更为可贵。或许在这里没有你想要买的商品,但至少你应该来这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