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视圈

(2014-09-24 18:30:26)
标签:

娱乐

偶像还是CG?
●国庆即将到来,漫长的暑期档终于结束。对电影圈来说,中国大陆市场这块新兴的黄金之谷,在暑期这个黄金收割时期,过亿完全不算什么,到不了5亿,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
●先把《小时代3》、《后会无期》、《分手大师》、《朝内81号》、《白发魔女传》等国产电影放在一边——关于它们,之后再说。强势围观一下《变形金刚4》、《敢死队3》、《猩球崛起2》、《分歧者·异类觉醒》这四部好莱坞大片,我们分明看到了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的两极,而这两种粗略类型的影片,或将还在将来的几年中占据吸金主流。对观众而言,选择意味着更加简单——
文/《金鹰报》记者 王展  图/百度图片


【新锐解读】

当一群老男人遇上猩猩们
截至上周,国内票房排行榜上,《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揽获6.8亿人民币,虽然还没下画,但肯定是达不到《变形金刚4》创造的19.68亿人民币票房奇迹了。即使是这样,凯撒带领的这帮大猩猩,仍然死死地将史泰龙率领的一帮老男人压在身下。
要论史上最有名的大猩猩,爬上帝国大厦楼顶打飞机的金刚肯定排名第一,然后就是骑马开枪、英文说得比记者还好的凯撒了。好吧,我承认,差点忘记了中韩有个合拍片叫《大明猩》里,还有只会打棒球的猩猩。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凯撒是有主演的,他叫安迪·瑟金斯。这里就说到关键点了,瑟金斯的表演,完全通过图形捕捉技术、电脑虚拟生成之后再具化为凯撒的形象,其他的猩猩们也是。除了瑟金斯的眼神,每一个表情、动作甚至细化到每一根毛发,都是电脑做出来让我们看的。从票房上,我们可以“单纯”地认为,愿意去看一群电脑画出来的猩猩的观众比例,远远超过愿意去看一堆老男人褶子脸的。
数星星这事我们曾经很爱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就曾数过,《敢死队1》刚出来的时候,大伙儿惊叹:“还能这么玩!”从史泰龙往下,数半天还数不完——因为有些曾经的巨星,我们中国观众确实不认识。这事好莱坞也不是第一次干,《11罗汉》、《12罗汉》什么的早就有了。数一次挺激动,数两次还行,数三次四次,烦不烦?
有人这么认为:《猩球崛起2》是部难得的科幻片,比一堆老男人“砰砰砰”更有深度,更能吸引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观众。对此我只能说,您太高估全球影迷了。爆炸狂人迈克尔·贝会什么?就是“砰砰砰”。无非互相“砰砰砰”的对象是一群身高10来米的钢铁,就表演、情节和深度来说,《变4》就是烂片,可光中国观众就奉献了近20亿人民币给那些钢铁巨人。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史泰龙、施瓦辛格们,真不如擎天柱和凯撒有号召力了。
回头一想,好莱坞大片传统中的男星打天下的格局正在悄然变化,巨星时代正在渐渐消亡。随便数数,拿2000万美金以上片酬的一线巨星,最年轻的怕是莱昂纳多了吧?其他的还有45岁以下的么?如果说你拿《暮光之城》里的主演举反例的话,离开《暮光之城》去演新片,有哪家公司肯开超过200万的片酬?环顾世界,回望自身,这种现象在华语电影更为扎眼。二三十年了,还是周润发、刘德华、葛优、陈道明这一拨的。也是赶上了我们自己电影科技的不发达的“东风”,大导演的大片一出来,巨星们顺带几个新人,这片子就能卖个好价钱,要是遇上《变形金刚》系列、超级英雄系列,咱们还是提前或延后再上画吧。硬拼不是我们的风格,迂回才是游击战的精华嘛!
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老男人的褶子脸,比凑俩俊男美女,顺手编个世界末日故事的正宗偶像电影还是更让人接受些,今年暑期档快完结时候的这部《分歧者》,想延续《暮光之城》、《饥饿游戏》一样的套路来圈一把钱,可不差钱的中国观众明确地回答:死开!
商业电影,有商业电影的套路,人家好莱坞玩了几十年,把观众的脉虽然也有把错的时候,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挺准。当然,不是蜘蛛侠、钢铁侠等满天飞就能撑起整个商业电影的架构,它有完整的类型片体系。老男人对决大猩猩,这一场是大猩猩们赢了,从典型说典型,这是电影技术进步的胜利,但这不是电影的胜利。《黑客帝国》、《指环王》、《蝙蝠侠》黑暗系列,你说是偶像电影还是CG电影?任何艺术形式,哪怕只为赚钱,也一定是通俗性、艺术性、技术性结合得最好的才有真正的市场。
至于中国商业电影,CG还太远,先扎扎实实把类型片做好吧。想要周润发、葛优去和猩猩们为了票房战斗,首先得有“猩猩”;其次,咱们的导演和演员,求求你别艺术了。





【普及帖】

  偶像电影,狭义的偶像电影,是指用俊男美女堆积,主题充满青春气息,以探讨青少年成长为主的类型电影。而宽泛意义上的偶像电影,是不论电影类型,以明星为号召力,强调明星在影片中的主导性地位的电影。
  CG电影,狭义上说,是指整部电影中所有的视觉产物全部由计算机生成的CG动画或CG图片所构成的影片。广义上,指影片本身在真实场景中拍摄并由真人表演为主,但穿插应用大量虚拟场景及特效的影片。
  如何简单地分辨这两者?如果引导故事行进的主要角色、情节设置、环境场景是由电脑技术虚拟的,就是CG电影;如果是由明星的表演主导,就是偶像电影。





【娱乐观】

和蒙太奇一样重要的CG
众所周知,在电影发展史上,蒙太奇是最为重要的电影技术,没有之一。自从蒙太奇出现后,通过画面剪辑,电影成为了一门独特的叙事艺术。而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CG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或许它将成为与蒙太奇一样对电影有着不可或缺影响的技术发展。
已经无法考证CG技术最先出现在哪部电影中,但最为有影响的CG电影的前驱性试验,应该是这两部:一部是《阿甘正传》。片头缓缓飘落的羽毛,以及片中大量阿甘与历史场景的无缝对接,完美地诠释了CG技术对电影的提升。一部是《最终幻想》。这部在现在看来粗糙、生硬的全CG电影,第一次打破传统电影的范畴,所有任务全部由CG创造,所有镜头全部来自CG。
说到CG,不得不提以下这些电影: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是基努·里维斯的代表作,系列电影都由安迪·沃卓斯基执导,主演还有凯瑞—安·莫斯、劳伦斯·菲什伯恩等。1999年推出第一部之后,又在2003年分别推出了第二、三部。这是一部影响整整一代人的科幻电影,它用写实的拍摄手法表现虚幻,用CG制作的虚幻场景表现真实,在哲学、宗教、人性之间徘徊游离,对现代社会提出了警钟一般的预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电影,由李安执导。影片讲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只有他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幸存。人与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227天,相互制衡却又彼此依靠,最终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2013年,该片在第85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四项奖项。
影片中,运用CG特效制作的老虎足能以假乱真,暴风雨席卷的海水铺天盖地,还有飞鱼扑面、海豚跃起、鲨鱼畅游在水中、天边晚霞、夜空繁星等场面都是美轮美奂。

《阿凡达》
《阿凡达》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全球票房累计27亿5400万美元,一举刷新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本片获得第67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
这部花费14年、耗资5亿美元制作的电影,真正将3D IMAX推向了全世界,而支撑起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的,是全片超过2000个的CG特效镜头,当时坐在影院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的观众,很多人都情不自禁伸手去接天空落下的雨滴。

《丁丁历险记》
《丁丁历险记:独角兽的秘密》是一部3D动画片。影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联手打造,采用“表演捕捉+CG动画”方式制作。一开始,斯皮尔伯格想把电影拍摄成一部真人电影,他向彼得·杰克逊求助,希望他的WETA能帮忙制作一只数码的小狗白雪。而杰克逊本人恰好又是丁丁的粉丝,他说服斯皮尔伯格,只有表演捕捉技术才是最佳的、把丁丁漫画搬上银幕的做法。斯皮尔伯格接纳了他的建议。不过,影片中的白雪是纯CGI的。

选择这些电影,并非这些影片的CG技术最好最炫,而是在商业电影历史上,它们有着独特的地位,以至于今后很长时间内,它们都会被人谈起。以《阿凡达》为例,这部史上票房最高的商业片,尽管有不少人对其情节和逻辑存在诟病,但它开启了整个电影的视觉盛宴时代。自《阿凡达》之后,视觉效果成为电影的标签,而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项,也从以前的鸡肋性质,提升至主流奖项范畴。




【声音】

影评人  张小北
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电影的发展除了本身的艺术探索实践之外,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好莱坞作为商业电影的霸主,一直是迎合观众这种需求的典型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CG技术给电影工业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好莱坞电影经历了从“叙事电影”到“景观电影”的华丽转向,用数字技术营造出来的“视觉奇观”,成为好莱坞这些年来进一步占领和巩固全球市场份额的制胜法宝。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我不相信电脑能完全模拟出人类的表情,它不能创造精神和思想。电脑只能充当把真实转化到想象世界的工具。这个想法很有趣,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我能想象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发展到可以完全模拟人类的表情,但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叫“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不是“人工心智”(artificial heart):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会哭,没有痛感,不会爱,他们就永远成为不了人。只有人本身能创造情感,并且带动观众产生情感。即便技术取代演员有可能发生,那也是一万年之后的事情,我无法预见到时候会发生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芒果人
后一篇:预热金鹰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