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范

王东常:
静观风云酿丹青
文图/《金鹰报》记者
刘欢乐
◎
一阵凉风吹来,画案上,一幅墨汁未干的《虾》微微抖动着,画里的虾儿便活灵活现地“跳跃”起来。窗外的湘江,如一条银灰色的丝带,缠绕着王东常手腕下的笔头。38楼的这套临江工作室,对于古稀之年的王东常来说该有一番风情:既可以极目远眺,又可以心无挂碍地追慕齐白石笔下的五彩江湖。
自20多年前与齐派艺术结缘那一刻起,王东常便抛却名利,快乐地徜徉于艺海。
●
“1993年5月25日,这个日子铭刻在了我的心里!”王东常喃喃自语。他说的“这个日子”,正是齐白石第四子、著名国画家齐良迟教授收他为嫡传弟子的大喜之日。拜师仪式按中国传统仪式举行,齐良迟亲授他一套八册的《齐派绘画》、《补读斋诗词》一册、齐白石画像一帧,并赠“齐荣馆”墨宝一帧。
放弃仕途发展,痴爱丹青创作
1945年底,齐白石故居不远处的花桥汤家大屋,一个后来取名叫王东常的娃娃呱呱落地。细伢崽的时候,小东常多次从父母口里听到有关齐白石爹爹画画的趣事,这些传奇的小故事如一枚种子偷偷地在小东常的心野里发芽。墙上、禾场,都成了小东常练笔之地,小河里的虾儿、荷塘里的荷花,还有菜地里的蔬菜和小虫,是他最喜爱的描绘题材。
1965年,王东常考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除了规定学习的外语课程之外,临摹齐白石等名家作品占据了他的大部分大学时光。
毕业后,王东常干过日语翻译和行政工作,30多岁时,王东常已是处级干部,作为湖南衡阳南岳区分管接待的副区长,他负责接待一些国家、省级领导。就在王东常仕途顺畅、稳步向前之时,他却放弃仕途,选择了他梦寐以求的丹青创作之路。

王东常巧画瓷器:壶嘴这边是公鸡,另一边是喜鹊。
结缘齐派艺术,拜师齐良迟
王东常与齐派艺术的真正结缘是在1983年初,时任湖南衡阳南岳区副区长的王东常接待了来南岳观光的齐良迟。后来,在多次交往中,王东常的绘画天赋和为人受到齐良迟先生的赞赏,很快,两人成了忘年交,每次来湖南,齐良迟都点名要见王东常。
“王区长,你别当区长了,跟着我绘画吧。以你的天分,我认为,绘画的前途比当官的前途远大得多。”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齐良迟笑着开了句玩笑,没想到王东常居然当真并且照做了。1986年,齐良迟被王东常对绘画的执着及绘画天赋所感动,正式收他为徒。从此,王东常由书画爱好者转变为专业书画家。
经齐良迟先生手把手传授,加上自己对齐派艺术的领悟,在众多齐白石绘画题材里,王东常画的虾脱颖而出。“白石门下湘人画虾,东常仁弟第一人。”这是师傅齐良迟对他画虾功底的肯定和赞许。全国画齐派虾的人不少,可大多神韵不够。齐良迟叫王东常多养一些虾并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神韵。在了解虾子的生活习性之后,王东常按照老师的指点开始了用笔、用墨、用水的技巧训练。两年多的训练,无论寒来暑往,王东常坚持每天画几个小时的虾。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老师的夸奖。
除了墨虾,王东常还兼攻鱼、花、鸟、虫。他始终牢记白石老人曾教导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在向齐良迟系统地学习齐派书画表现方法的同时,王东常还猫在田间地头细心观察花鸟虫鱼的生长状态,他笔下的每一个色块和线条都富有勃勃生机,这与无数个日子努力“师造化”是分不开的。
“平民画家”感悟自然情怀
王东常笔下的画很质朴很自然,没有丝毫的媚态娇容,他的笔墨线条饱满遒劲,给人以自然豪放之感。其作品,既尊重客观物象又不被具体形态所束缚。他画的无论是鳜鱼,还是鲶鱼或小鱼,都是他童年生活在江南水乡,与鱼虾嬉戏的实践中,从大自然真实物象中幻化出来的有情、有趣的鱼。他画的虾,情趣盎然,姿态横生,或在江河中急流勇进,或在溪水中嬉水漫步,或在池塘中悠然自得,有的振臂弹足,有的“闲庭信步”,一个个都活泼有趣。
在一幅《荷塘漫步虾图》上,王东常题道:“读书做官平常事,悠游自在不一般。”这一随性题词表达了他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他在两只鸳鸯戏水的画上题:“磕磕碰碰不分离。”十足的大白话,但大白话里隐藏着浓浓的情感。
出生在农村的王东常保持了农民朴素的优良传统,不仅人和气,没有架子,穿着随意,而且他画的东西,也很平民化,作品追求一种平实、易懂的风格,画的内容来自生活。他常说:“老百姓喜不喜欢,就是我作画的标准。”
“平民画家”是王东常给自己的定位。他的平民性,除了表现在绘画和为人上,还表现在画价上。有一次在陕西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农村创作,有一个农民想买一幅画,问他要多少钱。如果按自己画的市场价格算,对方肯定是难以接受的。于是他只象征性要价1000元,没想到对方说1000元可以买一大堆马铃薯了。有感于对方朴实的回答,王东常大笑之余将那幅画免费送给了对方。
与师兄齐展仪分享快乐与忧愁
相处20多年来,王东常与师兄齐展仪(齐良迟之子)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在一次师兄弟应邀去山东创作的活动中,王东常突患感冒,师兄拿出随身携带的感冒药和温开水,叫他服药,让他倍感温馨。遇到用餐,师兄总是交代厨师为王东常做几个湖南口味菜。
师兄齐展仪比王东常大几岁,但身体很健康,精力充沛。每次兄弟俩相聚,都会谈论齐白石的诗书画印,遇到不同观点,两个人总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总能达成共识。
文革期间,齐良迟家中多次被查抄,白石老人留下的物品所剩无几,齐良迟还是坚持将家里仅剩的几件白石老人的遗物全部捐献给齐白石纪念馆。在捐赠这些物品之前,齐良迟老师叫王东常也挑选一两件留作纪念,最终王东常婉言谢绝。
每每遇到愉快事,王东常总会与师兄齐展仪分享。心里有了不快,兄弟俩也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对方并相互劝慰。
齐展仪还向王东常透露了齐白石的一个秘密。白石老人曾将多年积蓄存在花旗银行,有一天,家人告诉白石老人花旗银行倒闭了的消息,白石老人听闻后沉默了几分钟不说话,然后静静地走到画案边,叫妻子铺纸,他挥毫泼墨潜心作画,跟没发生任何事一样。从此也没有听他提起过这件伤心事。“这才是大师的心境啊!谁能做到遇事宠辱不惊呢?”王东常从师兄透露的故事里悟出了很多做人作画的道理。
让白石老人的颜料“焕发活力”
经过多次串门,王东常和师兄齐展仪发现了齐白石老人过去没有用完的颜料,这些颜料质量非常好,但由于保存时间太久,因胶质挥发凝固等原因不能使用,经齐展仪的多次试验和琢磨,这批颜料终于起死回生,恢复了它原有的丹青活力。“东常,我爷爷的那批颜料可以用了,你过来拿吧!”电话那头,师兄那雄浑的声音传来,王东常感激万分,“真的啊?展仪,过几天我就去拿!我们一起用它创作几幅作品吧!哈哈哈哈!”
前一篇:NO.420Feature
后一篇:芒果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