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家

(2014-05-21 19:59:50)
李立芳
结缘艺术人生

(李立芳,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民间美术研究会副会长。)
生活家

●从1996年出版《绳结艺术》开始,李立芳就在不断地创造着第一 :第一个在中国大陆出版“中国结”编织专著;第一个将“中国结”品种在国内大展上参展;第一个编织巨型“中国结”,获“基尼斯世界之最”;第一个在高校开设绳结课程。她从没有刻意追求,“热爱”这两字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不确定的年代,为她赢取了宝贵的机遇和进步空间。
●她有大的理想:义无反顾地抢救民间艺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有小的梦想:教书育人,研究中国民艺事业。因为她的才华、品质、专注、意志力与探索精神,也因为她的无数“第一”,成为中国当代绳结艺术炙热状态的表征。
文/《金鹰报》记者 詹镓箐  图/刘欢乐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生活家
“北京好运结”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生活家
长10米,宽8米的“诚信中国结”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邂逅:我像着了魔样迷上了 
李立芳没有想到,销售的火爆,只是刚刚开始,紧随其后的,是她无法阻止的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情。在书尾留下家庭电话号码,竟招来了如此的热闹与繁忙。

17年前,李立芳曾找到科技出版社的老师,希望出一本名为《绳结艺术》的书,老师告诉她出书得自己掏钱,还要自销三千册。李立芳满口答应——因为她要评职称。可后来事实证明,市场没给她自掏腰包的机会,《绳结艺术》一上市,便畅销一空,并再版10次。出版社大获盈利,而李立芳却并没分到多少“糖”,因为她不懂,所谓的版税合同和稿费合同有什么区别。而恰恰,她选择了稿费合同。
销售的火爆,只是刚刚开始,紧随其后的,是李立芳无法阻止的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情。她没有想到,在书尾留下家庭电话号码,竟招来了如此的热闹与繁忙。当然,还有源源不断的全国信件。他们都希望搭上通讯这辆快车,跟李立芳老师建立快速而直接的交流。回忆起当时,李立芳说她无偿地教了很多甚至未曾谋面的“学生”。这些学生,激情一如她当年。
1995年,还在湖南职工工艺美术大学任教的李立芳,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课堂上,她听到工艺美术界的泰斗王家树老师讲到我国古代妇女的一项女红——中国结,顿时就像着了魔样迷上了。当时,李立芳租住在人民日报社一个小平房里,每天从早到晚只要有空就编,甚至通宵达旦。可慢慢她发现,编结时,经常抓了这头就顾不上那头,为结饰固形是个大问题。一次偶然,李立芳在床下发现了泡沫,灵感一现,她就将钉子与泡沫接了吻。于是,问题解决了!
往后很多年,李立芳都四处收集有关中国结的资料,不亦乐乎地忙开来。为了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发掘久已失传的民间艺术,李立芳多次到乡下寻访民间艺人,向他们讨教。偏远的山村没有车,她就背着行囊徒步远行。现在,李立芳有更多机会去跟这些人打交道了,因为民间艺术专业委员会笼络了一大批她想要寻找的成员。她把目光极力扩散,试图发现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和理论基点。从千年前的结绳记事开始,李立芳顺着这条藤不断往下爬,爬过远古、近古,再到近代、现代,终于,她落了地。
李立芳发现逐渐失传的中国结艺其实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渊源和美学内涵:大到女娲“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小到一个表示力量、和谐,诸如“团结”之类的字眼;远自东周陶范腰带上的蝴蝶结,近至明清的盘花纽扣,无不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甚至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也能带给李立芳比别人更深层次的思考——树结与中国结之间有某种隐秘的联系,而不单纯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升华:编“结”就像走人生
李立芳无法准确说出她的第一个“中国结”诞生在什么时候,在这之前,她已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和练习。不过追根溯源起来,便很有故事。

中国结的传统特点是:每一个结饰从头到尾,原理上都只需一根丝绳,通过始终不断、顺理成章地穿梭、缠绕,编织成左右对称、正反一致、首尾相接、无始无终的结饰。而这本身,就启示了一种深度的人生哲理: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一条直线,让我们可以轻松自在地在其中穿行。它如结绳一般,像一座迷宫,我们必须按步骤从中找出航线。有时也许会走错路线,陷入迷茫,像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只要按预定的目标,勿急、不乱,看准方向,深信不疑,就能在迷宫中找到穿行的道路,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结艺是哲学,也是人师。
李立芳经常把这样的道理传输给学生。她说中国结的研究、设计和制作要有四颗心:艺术心、苦心、耐心、细心,任少哪一颗心都不行。编织把李立芳带入美的天地,这让她时常感到,中国结在意识深层与她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只要我动手编织,就会感受到其中无限的乐趣,它让我摒弃了许多不必要的虚荣和烦恼,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心灵的独立和心境平和,心中满是美的恬静、爱的芬芳。” 
这是一种永不腻味的吸引力。虽说中国结的基本结式只有十几个,但组合变化的可能性却是无穷无尽。所以心态要平和,不急不躁,错一点儿都不行,错了就只能重来。而每一道工序也都有一定讲究,“‘三分做七分调’,开始先用绳子做出来,然后要调整得很工整,使其成型,这中间是有很多奥秘的。”
李立芳无法准确说出她的第一个“中国结”诞生在什么时候,在这之前,她已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和练习。对于过程本身,我们很难给它安一个特定节点,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不过,若要追根溯源起来,便很有故事。
李立芳出生于湖南益阳—— 一个坐落在资水 “腰部”的灵秀城市。小时候,她就爱看妈妈织毛衣,看奶奶纳鞋底。当一个线团在长辈手中一针针、一行行逐渐变成一件漂亮衣裳时,李立芳心里就特别羡慕。而她自己也会跟着学,不多日,一件不规则的小毛衣就被织出来了。这一“织”便一发不可收拾,绳的缘分在她心中萦绕,最终将她引领到了一个女红的“绳化世界”。 李立芳说,古时候看一个女孩子贤不贤惠,就是看她在闺房里做的嫁妆精不精致。
从小跟着奶奶长大,李立芳也能脱口而出许多民俗谚语。奶奶从未上学,不识一字,但会天天给她念叨《增广贤文》,口述很多民间故事,篇篇曲折动人,宣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一个人要成就一件事情,绝对不是凭空就有,要有很多东西的积淀。”接触传统文化,李立芳便是从这个时候埋下的种子,以至于后来她走上研究道路,和这段经历也不无关系。
“民间的东西如果不做理论提升,人们就觉得它永远是低级的手工活。”所以几十年来,李立芳从未放弃过这样一种模式:实践+学问。于实践,她为北京申奥创作的“北京好运结”获“基尼斯世界之最”;于学问,她著书立说,成为中国大陆出版有关“中国结”编织专著的第一人。她在大学里开设的绳结选修课人数爆满,有学生甚至几年都抢不到课程,蹭课的、旁听的,让她成为这个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印记:那段爬在“结”上的岁月
不少好友说,李立芳编织长7米宽3米的“北京好运结”是在学诸葛亮摆“龙门阵”,但她就这样倔强地、硬生生地,从天明到深夜、从深夜再到天明,跪着爬着完成了!
  
李立芳的2001年颇有点进行曲的味道。她为北京奥运编织的“北京好运结”以其恢弘气势和非凡意义,被悬挂在奥申委大厅申奥倒计时针前面的正中央,并一直悬挂到申奥成功。当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中国绳结,立即就被列入基尼斯大全。
这是之前从未有人实现过的创意和举动。长7米宽3米,需要的不仅是智慧、勇气、胆量、时间、精力、技艺,更要良好的心态。如此反反复复缠缠绕绕纠纠葛葛的“系统工程”,没有平静的心态和非凡的耐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不少好友说李立芳是在学诸葛亮摆“龙门阵”,但她就这样倔强地、硬生生地从天明到深夜、从深夜再到天明,千百次失败,千百次乱成麻,千百次返工重来。有时为了理清一个结法的穿插方向、行走路线,为了使得一个结式的推陈出新,往往织了拆拆了织,打个盹又织起来。结中的一针一线,一剔一挑,一穿一压,李立芳都是跪着爬着完成,常常累得头昏眼花。
2001年1月至7月,李立芳日历表上的分分秒秒都与申奥紧紧相连。她把具有特殊意义的申奥标志织进“北京好运结”的正中间,上部分为一串“双喜临门”的喜庆结,左右两侧各一串“纳福呈祥”的如意结。历经2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这幅由2008个基本结构成的气势宏大、左右对称、正反一致的“北京好运结”诞生了!
多年后,李立芳再度出山,欲打破自己创造的“北京好运结”最大结纪录。她要编织一个长10米、宽8米的“诚信中国结”。历时40天有条不紊的编织工作,这个由9999个主结结成,重达600公斤的“诚信结”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由于“诚信结”体型巨大,仅一个吊穗就有近3米长,因此不得不搭建“龙骨”,这也是编织中国结的首创。
在绳结编织这条道路上,李立芳走得很超前,也走得很远。但她并不认同自己的生活就只有中国结,她不喜欢被限定得这样窄,“绳结编织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个爱好和手艺,我真正的专业是设计理论研究。”
细究李立芳走过的路,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骨子里这是一个对生命热爱,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她像普通人一样,为平实的愿望所驱动。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她还是一个极具创造力和行动力的人,这使得每一次驱动,都创造了一次史诗般的记载。
直至今天,她成为普通人眼中那位精于学问,长于动手,却又可亲可敬的人。








■记者手记

传承与情思
李立芳老师有着令人愉悦的气质,她像一个充满感染力的因子,迅速将“乐”能释放,让整个场子都轻松起来。受母亲的熏陶,她的女儿也做着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工作,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后,就留在了国家博物馆。立芳老师用手指给我看:喏,这就是我女儿,那时候还小咧,才十来岁。在《绳结艺术》一书中,她的女儿免费充当了她的模特儿。
2013年12月15日,李立芳生日这天,她的母亲和女儿不约而同地为她准备了亲手缝制的生日礼物。为此,她在微信朋友圈连更两条动态,一条写道:“特别的日子穿上老母亲为我手缝的棉背心,倍感温暖。带着这份母爱,什么样的严寒都能抵御!”而另一条,“女儿为我缝制的绣着我名字的卡包,很别致!针针线线凝聚孝心。”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血脉传承与情感寄思,具象而温情,不需要太多表达,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女一号
后一篇:专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