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湖南金鹰报
湖南金鹰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757
  • 关注人气:6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栏

(2014-04-23 20:26:41)
王小柔│专栏

快递是用来磨性子的
快递是个神奇的行业。因为我只从网上买书,所以对“如果你网购了一台电脑,快递给你送到的只是一堆零件;如果你买了一双皮鞋,基本上收到的只有两根鞋带”等状况并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就算书的包装被扔烂了,书还是能看的。但架不住我总买书,这个神奇行业依然给我的印象深刻。
有天下雨,我正在离家不远处的商场里躲雨,电话响,一男的声音奇大地喊:“我送快递的!你门口接一下!”我问是不是能送上楼,因为家里有人。对方说:“你买的什么?那么重。”我说买的书。他很厌烦:“你买那么多书干吗?你就不能一本一本买?非得装一块儿?公司是按件给我们结算,你买一大包也才算一个件。”我还以为他得说撕成一片儿一片儿的呢。对于这种数落,作为平日低三下四惯了的我而言还是能忍受的,我说我下次一定改。也有给送到小区门口的快递员,他们也会主动给你打电话,一般都会告诉你:“我在小区门口,你赶紧下来拿件。”有时候因为手边正忙着其他事,会战战兢兢地问能不能送上楼,对方会说:“我这一车东西呢,丢了你负责吗?”这是送货来的还是找茬打架来的,我也分不清,但有几次后,我就老老实实自己去取件了。
最可笑的一次是,突然有个快递员给我打电话,特别诚实地说:“我把你的件给丢了,它从我车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去了,没找到。我们公司要是给你打电话,你受累就说收到了,剩下的事咱俩再想想辙解决。”快递公司还真很快就给我打电话了,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快递员已经跟我沟通过,快递没收到但要说收到了。后来我那二百多块钱的书就没了尾声,因为快递公司说丢件的人辞职不干了,而我所说的货物价值无法核实,所以不能赔偿。此时,我的天空上飘过几个大字:介(这)都不算四(事)儿!
一个从北京过来的件,已经一周了还没到我手里呢。如果不是急用那书,我还真很少因为快递的事着急。咱买的东西虽然不是速效救心丸,但也不能等过期了你再给我送来啊!网上有个特有智商的笑话:20岁的小明用挣的第一笔工资网购了一根老年人拐杖送给爷爷当作生日礼物。快递寄到后,小明拄着拐杖和老伴下楼散步了一圈,感觉质量不错,便给了店家一个差评。
快递这个东西,从来都是没有最慢,只有更慢……如果你以为6天能收到,一定等10天都不见动静,快递总是能一次又一次证明你又猜错了,就算骑自行车有一天也到了,这要是把祖国大好山河都逛一圈儿,得经历多少春夏秋冬啊。事实证明,快递是用来磨性子的。







韩松落│专栏


给于正“抄袭门”把把脉
于正“抄袭门”正迅速升温。于正是否抄袭,需要专家鉴定和判别,暂且按下不表,但这件事的结果,却已经可以预见到,因为有无数前例可供参考:不论抄袭指控是否坐实,于正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固然是因为内地对版权的漠视,以及版权状况的混乱,也因为,于正的电视剧,精准地对准了一部分观众的需求,他是应他们的需求而生的。
对于正的评价,一直是两极状态。一方面,他担任主创的电视剧,多半获得高收视率,并能引发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和行事为人,却都处在争议的中心,人们认为,他的剧狗血雷人,他行事过于夸张,这种评价形成了惯性,以至于他的新剧一出,“雷人”标签立刻贴上来,他接受采访,采访的题眼往往是“自信”、“怒斥”。他甚至成为一种形象,一个典故,一个调侃的意象。
得到这种评价的人,是优点和缺点都同样明显的。于正的优点一直被人忽视:他凭借一种创作风格,掌控了自己的作品,通过对这种风格的反复、强化,让自己的作品成了一个品牌。他也掌控了自己作品的制作,善于和传媒打交道,他的个人形象、处世发言方式,也渐渐成为一种风格。于正之所以被认为更受年轻人喜欢,和这种个人形象密不可分。要知道,任何时代,都是把青年人的价值观捧在手上,一个人只要被年轻人接受,也会顺势得到全社会的接受,一个人努力表现得像是被年轻人接受,为的也是被更多的人接受。
做到这些,非常难。如果我们肯抛弃先入为主的道德判断,只从效果上来进行判断,不得不说,作为商人,于正在把自己作为品牌进行经营上,是很有能力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过太多有天赋有才华,却面目模糊的创作者,有资本有经验,却不能凸显自己形象特质的企业。在这个面目模糊的世界中,使自己清晰起来,是一种能力。
但于正最大的特点,是对观众心理的精确揣摩,对人们需求的了解。他对演员的选择,对故事的编排,对服装道具的重视,都是扣着这种了解来的。贫富分化的时代,大部分普通人,已经看到富裕的生活是怎样的,但却无力追求,尤其是年轻人中,这种分化,这种无力感,更加强烈,他于是在电视剧里满足他们。他知道,他们会怎么看待一个人生活中的道德瑕疵,抄袭指控、动辄和演员反目,都是他们不在意的,他们愿意无条件跟随强者。显然,他的了解是有效的,收视率证明了这种效果。
是看穿他们并且指出,还是赚他们的钱?有人选择前者,他们看穿时代病,扔掉他们津津乐道的鸡汤,给他们看人生残酷的真相,指出一种刚健结实的生活;有人选择后者,用他们的缺陷去赚钱,来者不拒随波逐流,闷声发大财。当然,现实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还是后者更有效,因为,多数人要的不是揭穿,而是逢迎。所以,大多数看穿世界的人,最后都“无奈”加入赚钱的队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男一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