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家

(2014-04-09 20:25:30)
李星野
水墨修行者

生活家

●李星野是个喜欢跟自己的画“交谈”的男人。浓淡、写意、挥洒、布局,都记录着他这场40年的“水墨人生”修行。
●人生的迁徙,就好像画画。两层叠加有一个好处,有的地方碰到了墨就显现出来,没碰到的就还是隐藏在里面。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充分地享受。
●就好像人生走到一定阶段,你就会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系统。比如,你更适合走什么路。
文/《金鹰报》记者 宋洁  图/文豪



李星野,中国新写意画派开创者。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理事,民建中央书画院特聘画家,野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

生活家
李星野的工作室,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生活家
艺术是自由、奔放、没有束缚的



艺术x个性
懂星座的艺术老男孩
第一次见面,李星野就给我们扔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炸弹”。
“你了解星座吗?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我是处女座,所以比较认真。”随后他从怀里谨慎地掏出了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条理分明地标注出他要跟我们讲述的“人生经历”。
说这句话的时候,春日午后的阳光正斜洒了一室。对面的这个男人穿着一件新潮的黑色皮大衣,顶着改良版的“朋克头”造型十足地坐在办公桌前。唯一霸气侧漏的是他那双望着你充满求知欲的眼睛。
 “年龄可以暴露一下吗?”他立刻狡黠地笑了笑:“不只有女人的年龄才是秘密,在西方,男人的年龄也是秘密。”这个看起来有些顽皮的50后,正在筹划自己的2014年“写意世界”艺术巡展。按照他的理解,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需要沉浸下来,梳理过去,确定未来的路。
艺术巡展的企划书上密密麻麻地罗列了几十幅作品,李星野很兴奋地让我们看了一张他近年来的得意之作:传统线条勾勒的青花瓷,用的却是浓艳到了极致的玫红色块铺底,满眼夺目的绚烂。这种绘画形式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古典油画和近现代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的浸润和影响,同时强调了民间工艺等多种元素:流动、积墨、融染,既保留传统墨彩与线条,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李星野所独创的新写意画。
“生活中有时候就是一个词、一件事、一个梦改变了你,一个展览不可能改变所有的人,也不可能改变自己。我只是传递一个信息,或者一些东西。比如听到鸟叫,觉得好听,那么你也可能会关注各种各样的鸟。”李星野希望通过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及山水,传达某种精神诉求。
处女座的严谨和学艺术的自由奔放在李星野身上得到了一种奇异的统一。他不厌其烦地跟我们梳理了他的人生经历:5岁的时候爱上书法,入门老师是已故的本土知名艺术家杨志淳。小学中学的书法比赛都能拿到第一名。1977年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就自己弄了一个小小的绘画工作室。
李星野的作品在北京、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巡回展出,有些作品被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博物馆、相关机构及收藏家收藏……。他的思维逻辑很严密,即使话题被绕出去很远,仍旧会在一个故事结束后,很有礼貌地说:“接下来,我想要说说我的青年时代,如果你愿意听的话。”
李星野对自己的名字颇为自豪。1959年他出生在长沙天心阁附近。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并因此而得名。他是家中的独子,警察出身的父亲为他起名星野,寄托的厚望不言自明。没想到的是,儿子一门心思扎进了艺术的大门。在“叛逆”中,渐渐长出脊椎和勇气。2007年李星野带着自己的团队策划设计并制作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迹标志设计50处。但直到他的作品最高被炒到9000元一平方尺的时候,父亲才算认可了儿子的“不务正业”。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走到一定阶段,你肯定会感悟很多东西。就会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认知系统。比如你适合走什么路。”


欢喜x行迹
不安分的“叠加生活”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出自杜甫《旅夜书怀》中的诗句,因为嵌入了李星野的名字,而被他格外喜爱。
1979年,结束高考两年后的李星野顶职进入了长沙市粮食局成为一名公务员。那是当年长沙市数得着的好单位。作为子弟,李星野最开始干的是仓库保管员的工作。后来因为画画的才能出众被领导提拔进了工会,大家都叫他“秀才”。“我在单位事情也不多,就是开会的时候拍照片、写写标语,管管宣传栏什么的。经常整个一层楼就只有我一个人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李星野瞒着单位和家人去湖南工艺美大进修,开始系统地学习工艺美术知识。几年后,他又跑到单位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作为自己的画室。隔三差五地召集当年考入美院的几个同学,还请了老师,关起门来专注地沉浸于线条与色彩的空间,在最美的天堂,煎熬着等待梦想发光。
“我是个很不安分的人。”李星野这么评价自己,随后又略带严肃地更正:“强调一下,我没有在外面做坏事,只是有一点对艺术的追求。”1992年,他四处托关系走后门,终于从领导手里搞到了一张长达一年的“病假条”,揣着几年积蓄下来的工资,偷偷地跑到广州美院进修中国画。“那就是偷学,连家人都是瞒着的。”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当然,这对李星野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他终于明白无论是仓库管理抑或工会宣传干部,都不是自己的那杯茶。
“母亲很支持我。小时候给我买一个绘画本的钱,都是从每天买小菜的钱里一分一分省下来的。然后还要偷偷给我。”1995年5月,他建了自己的艺术创意工作室,第二年索性彻底地离开了单位。
不知道是否所有热爱艺术的人,骨子里都有叛逆和折腾的情结。结婚以后,李星野没有按照大家认可的那样去做绘画的工作,反而转行开了家美容学校。后来还成了湖南省美容协会的副秘书长。长沙美容行业最初的一些框架和策划都出自他的手笔。2000年他还和朋友在东塘开了一家酒吧,彻底转行成了商人。
李星野把这段历史称之为“生活的叠加”。是另外一种丰富思想的尝试,会转化成新的经验和审美感受。“就好像画画,两层叠加有一个好处,它有的地方碰到了墨就显现出来,没碰到的就还是隐藏在里面。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充分地享受。”


虚实x标签
赚钱的商业最艺术
 XYL(李星野艺名星野伦的缩写)是李星野前年才注册的产品LOGO。除了深蓝色铺底与白色的艺术字母之外没有多余的东西。拿掉了明显的商标,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艺术领域有一个Minimal Art(极简主义),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过一个观点:少即是多,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赚钱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简单、文艺、情调、激情……这些词似乎很难和生意、商业联系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别人称他为商人。相反,他还蛮喜欢这种身份:我们就是在贩卖产品,只不过贩卖的是自己的思想、品位和喜好,然后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对艺术有追求,不完全向市场妥协。”他坚信市场的进化必然循序渐进。要消费某样产品,就要一起消费产品所附属的文化。如同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方式,画师之于笔墨,自然要将色彩深刻为一种必然的生活选择。
2012年,李星野的工作团队接到了市政府的开福寺花灯展工程。他和队友们设计制作了灯展上18米高的主题龙灯和一座同样18米高的灯塔。“我们接到批文离最后展出还不到半个月,工期很紧张。”设计的时候,李星野还特意在灯里融汇进了现代的元素和色彩。为追求效果,特意请来了手艺最好的四川自贡彩灯师傅,在租来的大仓库里分秒不停地赶工。“只能守在原地,看师傅一点一点地按照图纸做。师傅是传统工艺,我们是现代的艺术设计。结果做出来的和图纸有很大差距,于是就只能不断返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同时开工的还有湘江路上的一座18米高的灯塔。李星野两头监工,忙得不亦乐乎。
 “不务正业”那几年,李星野还曾经搞出一件轰动长沙的“大事”。 1999年有位湖北老板在长沙开了一家叫新王宁的高端品牌服饰店,开业的时候要造出一点声势,辗转请来了李星野。并扬言:只要效果好,钱不是问题。对着价格三四千一套的意式西装,李星野回头就从长沙高校的100多名应征男模里选出12名模特,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内首创活人模特行为艺术展”。穿着西装画着油彩的一排墨镜帅哥站在橱窗和街边,围观的人把中山路堵了个水泄不通。
“在所有的场合、事件、环境,水墨几乎无处不在。我想原本只是工具的水墨是不是也能变身为语言、建筑、影像,甚至成为诗歌、音乐和哲学。”李星野创建的自己的品牌是为了向原创致敬,并直言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传统水墨元素中找到了适用当代的材料。“生活很丰富,但是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的丰富背后所带来的其他内容。”李星野最近正在设计一款香薰炉,期望它既有现代的造型,又能达到古人曲径通幽、云仙雾绕的境界。“写生的时候,背一个带到深山里,就很有气氛。”
 
      
未来x 通达   
“伪文人”的国艺梦
周围的朋友说李星野是艺术家,结果他扔过来一句:“我是个文人。”给公司起的名字也是带着自然气息的“野龙”。他酷爱“颠张狂素”,如果你不熟悉张旭,跟他聊天都不会很流畅。若不是留着前卫发型、戴着眼镜,他确实更像从18世纪穿越过来的文人。
 “搞艺术的人,首先兴趣是很广泛的。肯定要舍弃一些东西。到今天,反反复复,我还是回到了画画上。”李星野打了个比方:一个人写簪花小楷很好,但你要让他写狂草,未必就会好看。这个跟一个人的天性有很大关系,而我爱的恰恰是笔走龙蛇的草字。
这几年李星野和朋友在捞刀河附近悄悄地建了一个私人定制家具厂。“因为是定制,数量不多,就能把自己大胆的设计和灵感融汇进去。”为了精益求精,他还特意从江苏、广东找了好几位老师傅做原木家具,不上油漆,只靠师傅纯手工一遍遍打磨直到透亮。最贵的上百万一张的金丝楠木案台和便宜的几千块钱一套的香樟木家具,在他眼里也没有更大的区别:“便宜的也能做,好东西要让大家欣赏。”
“如果不做生意,我可能就会去当一名老师。”1987年,李星野受聘于湖南省图书馆艺培中心当了一名设计教师。“算是兼职,第一堂课是上的时装画。从服装厂厂长到年轻学生,有40多个人,很有成就感。”上世纪80年代,李星野走的是一条曲折的“自学”之路。“那个时候画画基本是自学。哪怕有一本进口画册,一拿到手就很爱不释手。然后就自己临摹。”当年长沙的外文书店,进口的画册少则三十几元,多则上百元。外国时装杂志就更难到手。所以他在湖南省图书馆里泡了2年,看遍了全部的藏书,最后图书馆还想调他到馆里工作。
李星野寻思起传承衣钵是去年的事。免费收徒,没有门槛和年龄的限制。要求只有两点:其一,必须真的喜欢,那种学个皮毛附庸风雅的绝对不要。其二,看是否有这个天分,然后根据情况为弟子定位。因为学得杂,李星野为了保证质量,每次只收10名学生。“以后我想邀请圈里的一些老师,将来把它办成一个公益的国艺讲堂。用水墨对话是平等的,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水墨艺术与普通参与者的距离,让更多的人喜爱并接受。”
李星野掐指算了算,从最开始学画画到现在,已经整整40年。那些浓淡相宜的画纸就是他的时间仓库,记录、贮存分秒时日月年。覆盖在它们上面的层层岁月,有着奇妙而意外的魅力。那些思考和情节,被真实地记录在纸上并一一呈现。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结果到底会怎么样,也许只有时间会成为最好的注解。






【记者手记】

无声的浓艳
正如孔子“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今天的人世,大概早已进入了沧桑而世故的中年。回头再去读孩提时代的歌唱或者梦想,不知是否偶尔也会在猝不及防时,内心抽疼,泪流满面。
一切都是传记,也都是契机。我们的作品,创作的动机,吸引我们的人,不能忘怀的原因。每一样都是一块拼图,其中有一些是我们熟悉的。我们带着它们,走过生命每个转角。并企图从中拼凑出一个完整而朦胧的理想轮廓。
采访李星野,也是一个契机。
他只比我的父亲小两岁。但你却仍旧能从他的眼睛里读出一些属于孩子的明亮与天真。交谈的过程中,他所给予我们的全部是他的思想、他的未来和他的骄傲。不厌其烦地介绍他的作品,并积极地求证他人的点评与欣赏。负面的、阴暗的、动摇的情绪全部被他转换成了笔底无声的浓艳。这是一个准备用一辈子时间与水墨“对话”的男人。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造诣,智慧来自对生活的淬炼,也值得分享。
最近我正读着朋友推荐的朋克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的回忆录《只是孩子》,小心翼翼地揣摩着仍残剩在大脑皮层里的这一点点越来越深刻的影像。这就是文字的特权和魅力。我们可以让文字回忆、幻想、思考、纪念,甚至铭刻。就像这本回忆录,帕蒂足足花了二十一年才践履对一生挚爱的诺言——直到临死前才嘱托女孩向世人说出他们的故事:“你一定要写,只有你能写。”这是一份执拗的希望。而在李星野的身上,我看到的恰恰也是一份长达40年的,对自己热爱事物的执念。
这是我写的第4个生活家的故事。所以总想写点什么纪念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执着于探究他们的故事、生活和状态?那是因为我们坚信,人才是决定一座城市气质与基调的根本,也是长沙这座城市的吐纳呼吸与起伏曲线。更可以借他们的视野,更通透地打量这个世界。
感悟和体验,是为遇见更好的未来和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会客厅
后一篇:男一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