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栏

(2014-03-26 19:27:17)
王小柔│专栏


当人的责任

同样是养宠物的人,养猫养狗和养鸟养鱼的人截然不同。尤其养狗的人,他们把太多的爱倾注在宠物身上,当然了,理论上这是对的,因为你得对宠物负责。前几天,一个朋友说她家的狗又生小狗了,新生下的8只狗加上以前的3只大狗,家里已经有11只了。她向我汇报这个数字的时候是充满喜悦的,可我没听出来,直接就说:“那么多狗家里得多脏啊!你赶紧送人吧。”这句话就像火星子,一下点燃了炸弹,对方尖声质问:“狗怎么了?狗怎么就脏了?生了孩子怎么能送人呢?你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把你孩子送人吗?”反正一堆又一堆的话,还没容我反应,她就气愤地挂了电话。这算“产后抑郁”吗?
某日经过一个摄影店,临街大灯箱很亮,我就扭头看了一眼上面的照片。一片青草地上,一个小矮个儿跟个鬼似的,满脸头发,定睛一看原来是条京巴犬,爪子上还拴着三个粉红色气球。一堆毛在踏青。我良久地站在大橱窗前,原来是给宠物拍个人写真的摄影店啊!
宠物之所以叫宠物,突出的是一个“宠”字。在一个情感类节目里看见一男的,不工作,吃老本,每天就一件事儿,照顾家里20多只流浪狗,吃饭的时候,必须人和狗一起围拢在桌旁吃同样的饭菜,在同一个容器里,否则就是对那些生命的不尊重。这人心眼儿再好,女朋友也受不了啊,她说自打跟他搞对象,只要到他家,就没吃过一次全熟的肉,回回都吃三分熟的牛扒。客随主便,都得依着狗。女的要分手,男的不挽留,他的理由是,人可以再找一个爱人,但狗只有这一个家。
韩国人写了本书《亲爱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动物心理咨询师教你怎么和宠物谈心的。几乎是写狗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告诉人类要好好对待它们,它们也有爱的需求。我不知道“宠物”在成为宠物以前就有这些情感需求,还是成为“宠物”以后需要人类更多的宠爱。大概因为有那句话:当我遇见更多人的时候,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狗了。人对狗倾注的情感已经足够多了。一个同事把自己养的狗放在了父母家,老两口几乎像离不开孙子一样爱着这个小东西,夏天家里停电,两人愣是拿席子躺在狗的两侧,倒班给狗扇扇子,怕狗热着。这简直就是人间大爱啊!
经常在小区外遇见带狗美容归来的两口子,一张像模像样的狗脸打副驾驶玻璃窗那探出来,这日子过的!看得我都不想当人了。
我大致翻了翻那本书,本以为会有一些人类过分的宠爱让动物觉得不适应,但书里说的几乎是如何用爱让宠物融入家庭生活的方法,比如拿什么样的香波给狗洗澡等等。其实,不用看书,现代人做得已经很到位了。
我依然无法忍受有人把一盆残渣剩饭直接倒在路边上等待流浪猫来吃,我依然无法忍受养狗的人任狗瞎跑随处大小便而不管,我依然无法忍受坐路边给狗梳毛的人,把狗脱落的毛随手一扬……在你打算养宠物之前,我想说,亲爱的,你能先担负起当人的责任吗? 





韩松落│专栏

二号人物廖凡

好几年前,廖凡因为《好奇害死猫》,露出走红的苗头时,网上出来一篇文章,题为《苦命的廖凡》。他苦命,是因为他扮演的男二号,多半会死于非命,当然,文章最后,还有另一层意思:以他的资质,却没能更加耀眼,或许也是一种“苦命”的表现。
在他参演的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里,多数时候,他都是二号人物,几次当主角,都是在较具文学性的作品里,例如《绿帽子》、《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生死线》,以及《半生缘》,因为他身上,就有那么一种文学性。导演孟京辉说:“他身上有一种很消瘦的诗意,他的目光中有一种贪婪的东西,他可以像蛇一样出击,也可以像兔子那样跳跃。”刘若英说,在舞台上,一见到廖凡,“连气都喘不过来了”,“整个舞台就交给廖凡了”,说的或许就是这种气质,这种可能。
当然,用“文学性”来形容演员,是他们身上那种有创造性的、柔润的、人性的、丰富的东西。有文学性的演员,会向自己的工作里面多投放一点生命体验,多一点感情,适当地制造情感和观看经验上的冒险。用乌塔·哈根在《尊重表演艺术》里的说法,就是不只要“让你自己消失”,还要“找到自己”。
廖凡不是一味文艺,也不是一定要演男二号,他也很想演商业片,问题出在“没有人找我呀”。当然,这是谦辞,他出演的商业片并不少,只不过,那些商业片提供的机遇还不充分,不够他重温“从表演中得到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始终被他视为初心。
如果我们把影像按照文学化和商业化的程度,分为“作品”和“商品”,那么,廖凡就一直在“作品”和“商品”之间往来,在“作品”里,他是一号人物,在“商品”里,他是二号人物。不过,即便是他出演的一号人物,其实也是二号人物,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事物一旦有了文学性,就像一个人长了心,先天上就已经是第二等了。人一旦有了那点创造的企图,有时候一也是二。
廖凡获奖后,导演高群书把他和段奕宏、范伟、张译、黄觉、张默、曹卫宇、王学兵列为一个潜伏者梯队,认为他们会“突然爆的”,因为“他们既有潜力,又有神助,又尊重表演”。只是,给他们提供爆点的机遇,  不知何时才会再度出现,也不知会落在谁身上。
毫不怀疑,柏林擒熊之后,廖凡应该会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一号人物。但成就他的那种文学性,那种创造的野心,那种冒险精神,那种更丰富、更有深度的表达,在现实的娱乐圈,恐怕永远是二号人物,它只会在成就了某个人、某部电影的时候,被人注意到,然后,再度归于沉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