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吗,你会点赞吗?

文/《金鹰报》记者 宋洁
◎《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十大流行语”备选关键词有很多: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土豪、女汉子、点赞、奇葩……最后肯定被选上的那个,你应该猜得到——点赞。
◎这是一个需要赞的时代。微博、微信、论坛、朋友圈,不点赞,没朋友。以前大家hello之后直接问:嘿,你微博多少,加你!现在大家更喜欢透过网络跟你说:亲,满地打滚求个赞呗。
◎据说,92%的网友都点过赞,点赞党总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们身边。
◎2014已经开启,无论是点赞还是拍砖,都证明大家在积极地享受着生活。
朋友圈里,总会有一些对生活有看法和感悟的朋友,在小方框里发一些长长短短的句子。深夜的时候,还会有好事之徒,得瑟地发上一排色彩艳丽、造型精美的小吃,然后自得地赞上一句:哈哈,午夜发吃的,我是有多不厚道啊?还有人醒着吗?
每次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字句,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夜越深我愈发肤浅,思念是很肤浅的需要抚摸的东西。”我看了以后立马点赞,只因它戳中了我心中某处最柔软的地方。有些感受,用语言描述,好像是亵渎了它。最恰当的做法就是小心翼翼,带着内心复杂情绪点一下赞。
一个担任办公室主任的同学说,他总是觉得他们办公室里气氛不好,人人对他敬而远之,他感到迷惑不解:“也没伤着谁、惹着谁啊?”我了解这位同学,他性格内向,平时不苟言笑。我说我教给你一个诀窍,试着对办公室同事发微博或朋友圈点赞。
过了两个月,同学请我喝酒。酒桌上他告诉我说,你的招儿真灵,像是某种特效药,大家现在的关系很融洽。我之所以能给他支招,是因为我跳槽到新公司,也用了这个方法。当时到了新单位,我厚着脸皮一个个地加微博、微信,下班后就开始看同事们的微博和朋友圈,他们发了新内容我就点赞评论,迅速与同事们熟络起来。
点赞,就是这样。文字在感受面前,有时确实是手足无措的,恰如一个人在真爱面前常会表现得脸红心跳,拙嘴笨舌,结结巴巴,慌里慌张。
既然美到无法形容,那就不去形容,点赞让笔墨不能尽之意留个余韵,这倒反而完成了一种整体互动。点赞不语非朋友,呵呵呵呵见真情,有时候也未必绝对正确。
插一句:赞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化敌为友,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化寒冷为温暖。
张星明/32岁/人力资源主管
“赞士”背后都有不得不说的故事
下班回家路上,看到微博里有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段话:点赞真是微信一个伟大的发明!每一次点赞都是一次正能量的传播,代表了爱与关怀,代表了不遗忘,代表了在乎!一个吝啬到连轻轻一赞都不舍得给予的人,你觉得他还是你的朋友吗?一个平时虽然不怎么接触但总是在你发出消息时给“赞”的人,总会觉得格外亲切吧!不要吝啬你的点击!请将这正能量传播下去!
看完后顿时感觉压力山大!我是懒人一个,平时只是打个酱油看个热闹而已,都懒得点赞,看到铺天盖地的赞有时候也会觉得不理解。但在看到朋友状态的时候我就惶恐了,于是乎一个赞一个赞的点了一路,生怕变成别人口中吝啬的不关心不在乎朋友的人!
赞得多了,心里也生出一点无奈。我不能确认每一个点赞都是出于真心赞美,只能把点赞运用得更加务实:懒得打字,但亦需捧场。朋友刚发了一张噘着小嘴的图片,配上图说:我在等某个迟到的小妞,太无聊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既然路过,就顺便一赞,好显示咱对朋友的关心。
“我为什么甘愿做点赞狂魔?因为每次看微博都有一种批阅奏章的感觉,一个个奏折在朕的眼下流过,朕无法详细批注,点一个赞,代表朕已阅过,谢谢大家。”一条被转发近两千次的微博,被许多网友评价为说出了“点赞党”的心声。现代都市人唯一能快速准确了解朋友们近期生活的就是微博以及朋友圈。一群朋友过来点赞、评论,还会有点小温暖、小感动,甚至发现原本藏匿的志同道合。有人总结说,60后在发心灵鸡汤,70后在晒娃,80后拍三餐。想想看似乎也真是这样。赞美可爱的宝宝,垂涎看得见吃不到的美食,让朋友间增添了彼此分享生活的亲切感。
“Good job、well
done、excellent”,老外们很擅长这样赞美别人,但有时候国人对于赞扬特别小气,点赞就来拯救“小气”的国人了。
据说,关于“点赞党心态”的问题,有人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种原因:1.心地太善良,很难对朋友的新装修或新旅行视而不见,表示一下“朕已阅”;
2.好久不见,无话可说,但我还在关注你,不用回复了; 3.确实说得不错。呐,你是哪种?
世界真是奇妙。有人忙不迭地点赞,也有人不遗余力地求赞。
最近朋友圈里有点不和谐的因子在上蹿下跳地蹦跶。只要看见你分享了新鲜事,不管是好事还是丢了钱的倒霉事,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点个赞。有一个分析说50、60后不爱打字,所以爱点赞,70后最内敛,点赞次数最少,50后与90后为点赞主流群体。看了以后我瞬间有种解脱的赶脚,身为80后没有沦为这次躺枪的悲剧。
可惜哈哈声还没有落幕,满屏的朋友,又开始求赞和推销了。
微信朋友圈已经从当初的心灵鸡汤,到后来的佛经和养生,再到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的励志经典和情感段子,演变成了朋友间的产品推荐和为了换取商品的求赞。身材不好脸蛋还行的妹纸开始卖蜗牛美肤品卖水果化妆品,身材和脸蛋都可以的开始自己当衣架子卖衣服和首饰,男人们也开始各种活动各种产品各种讲座的分享——更过分的是,跟你勉强算是熟人的朋友,开始在微信里不停地骚扰你:亲,我真的很想要XX商家的那套美白护肤品啦,但是要集齐88个赞,亲,麻烦你帮我赞一下,谢谢!爱你,爱你!
顺手一赞原本没什么,但是此后架不住数量多、频率高。朋友圈一打开,全是星星眼闪烁着求赞的、求赞后拿到礼品显摆的、求赞后发现被骗吐槽的……一片狼藉。
于是我经常很纠结,朋友圈那些发心灵鸡汤、成功必备、佛经咒符、各种转发求平安、害人的中药错误信息、给女人的一百句、给男人的忠告……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和TA们能成为朋友也只能是客气寒暄了吧。其实人家可能也在看不惯我,生活木有精神追求整天吃喝玩乐自拍自拍还是自拍,那就在彼此不刷屏的情况下,谁也别嫌弃谁了吧?再嫌弃,只有把朋友圈卸载了!
可见,任何美好事物也要一分为二的看。
【微言论】
@听风在吹:朋友或陌生人给我点赞,是对我生活状态或是某张照片某句话的肯定,而我也从中找到了自信。自信一半来自自身心理素质,一半来自他人对你的肯定与评价。点赞,哪怕他只是“已阅”的意思,我也能感受到力量。它不仅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也是给予自信关爱的一种方式。
@Queen:可以这样理解,存在感就是一种自我定位,帮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位置和价值。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填充自己的存在感呢?比如在微博、QQ空间、微信里得到别人的赞,而我们一生所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用这些砝码来平衡我们对存在感的需求。当然有时候也会被拍砖,即便如此,也能证明自己存在。
@雪房子:平时赞一赞无所谓,但如果赶上心情低落或者遇到坏事时被人赞,非常让人恼火。我的微信好友圈里就有“点赞”族,没事就“点赞”。一般这种人都是不太熟悉的人,无视就好了,但有一次我扭伤了脚,我在微信里发条心情不好的消息,他也来点赞,这就太伤感情了。
【赞的小百科】
点赞
: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的“赞”功能。后引申为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现在衍生出“朕已阅”、“嗨,你好”、“支持”、“调侃悲伤”等各类暧昧意味。
点赞党:对任何帖子只“点赞”,不评论也不转发。点赞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必要的社交举动,告诉朋友我没有忽略你;也可能是面对海量信息表示“已阅”。
点赞能将网络社交精简到最低,同时让你远离被冷落遗忘之虞。
点赞交际学:网络上,我们用“赞”归纳一切暧昧。不需要思考,也不用敲键盘,只要手指轻轻一击就能表达很多种意思。礼尚往来建立人际初步交往,意义与“呵呵”相同。当然也有可能在经久不衰的赞中,寻觅到真正的知己和机遇。
赞营销: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满意了点个赞,让小伙伴一起分享,便是眼下挺流行的“赞营销”。对于商家们而言,关注数量、品牌、美誉度虽有数据但很难衡量,但分享朋友圈并且收集赞,却实实在在的有可能被很多用户看见。用户集赞换礼品是新的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