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芒果人

(2013-11-21 10:07:30)
王燕:
一个聪明女人的人生修行
芒果人

文/《金鹰报》记者 罗希
●  王燕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不说自己是美女,而称自己是“美女中的才女,才女中的美女”。她心比天高却不露痕迹,面带温和的笑容浅浅地驳斥:“我不是女强人,很多女性比我优秀得多。”她相信爱情的存在,却知道“爱情非常有限”。
●  作为《寻情记》的主持人和湖南都市频道的副总监,王燕深知人生就如滚铁环:“铁环,一旦滚动起来,便只能在运转中保持平衡,而运转一停就会倒下。”


家庭教育对她影响颇深
最近一次见到王燕是在都市频道《先锋问答》节目的录制现场,这是一档考问党史知识和讨论当今时政的节目。坐在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许子东老师的身旁,王燕的温和睿智与许子东的铿锵有力形成鲜明对比,一刚一柔使场上本来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不少。
此时刚录完节目卸下妆容的王燕正坐在办公桌前,小巧的娃娃脸藏在玫红色羽绒服中,生活中的她显得比电视上天真可爱。当记者问她是否为此做了不少准备时,她摊开手自信地笑道 :“没做什么准备,我对这方面的讯息一直比较关注。”
虽然身份是情感节目的主持人,王燕笑称自己也算“半个文化人”。她的案头上常年摆着《三联生活周刊》《万象》和《读库》这一类杂志,她也很爱读文史哲一类的书籍。
这与王燕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王燕出生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爸爸是机械工程师,妈妈是会计。“我的父亲很民主,母亲比较要强。”在自由的家庭氛围中,王燕不只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还有着很强的独立自主的意识。

每一天都在前线出镜采访
十八岁时,她在一家啤酒厂里每天庸庸碌碌地上班。因为自己“虚荣心太强”,觉得站在在荧屏前挺神气的,她报考了湖南广播电视学校。
二十岁,当上记者的她特别爱出镜,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在镜头前展示自己。这让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机会。
二十三岁,《新青年》面向湖南台所有的主持人和记者招募栏目主持,报名后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去试镜。坐在当时《湖南新闻联播》主持人关卫民的身旁,她紧张得直发抖。当灯光打在脸上,她念出第一句台词,旁边的人都镇住了。“我的声音比谁都洪亮,所以显得特别自信,哈哈。”
接下来,《湖南新闻联播》《播报多看点》中你都能看到她端坐的身影。两会、十六大、十七大、冰灾、奥运会和抗震前线,她也会作为出镜记者深入前线采访。

九年《寻情记》铸就“女强人”
真正让王燕为老百姓熟知的节目还是《寻情记》。在这里,王燕耗费了九年的青春,她低头随手按计算器 :“九年,2920天,将近三千个日夜。”
作为一档日播节目,《寻情记》每天讲述一个故事,还要日日新,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创新不只是形式上的创新,还可以在内容、手法、人物等方面创新。我们对情感的把握,体现在每一篇稿件中。”王燕的眼里闪烁着认真的光芒。
每一天,早上九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没有双休日,没休过一天年假,连轴转的生活让王燕甚至产生了“工作依赖症”。“休息时间我也会来办公室转转,看看情况审审稿件。”
现在已是湖南都市频道副总监的王燕,在大众眼里算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对此,她并不以为然。“我不是女强人,周围还有很多比我优秀得多的女性。当一个女强人,不会因为婚姻、孩子等因素改变对事业的追求。

她相信爱情心仪伴侣型爱人
主持了这么多年的《寻情记》,看了那么多情感的悲欢离合,王燕对爱情还有期待吗?“我相信爱情的存在,但爱情非常有限,得省着用。”
对于婚姻,王燕有更实际的想法。“婚姻中最宝贵的是信任和尊重。我想拥有一个伴侣型的爱人,人生中的很多苦难和风险,他都能陪在我身边一起去抵御和抗击。”
几年前,王燕曾表示最大的愿望是“平稳地往前走”。如今,她的愿望依然如旧。“我没那么幸运,可以凌波微步越过生活的过程。我就想平稳地往前走,度过生活中的辛酸和艰难。”
王燕从来没想过如果不做电视还能做什么。“我就想做电视、做一线,做到55岁退休。”她觉得人生就如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中所说的 :“自行车,铁环,一旦滚动起来,便只能在运转中保持平衡,而运转一停就会倒下。”


芒果人



王燕的动情时刻

第一次试镜
第一次试镜时,我的小腿肚有些微的抽筋,一阵一阵的。站在背景板后,我思绪万千。之前,我放弃了学过的工科专业,读了一个中专再读一个中专,就为了主持人的梦;之前,我已经当了三年多的记者,拼命地发稿,每次都在机房熬到天亮;之前,我无数次失去自信,自己不漂亮,个头也不高,也没有什么好文凭,不要再做这个梦了。幸运的是,我梦想成真。

那一次流泪长谈
担任《寻情记》栏目的制片人一年多时,我遭遇了严重的团队危机。主力记者一个月内流失一半,连播出都差点“开天窗”。她们为什么弃我而去?一直以来,我在乎的是“故事讲得好不好,收视率高不高”,至于记者们采访所遇到的艰辛,我却想得不多。痛定思痛,就有了那么一次长谈。其实我不想哭,但那一次,我说着说着不自觉就哭了。“现在是我最困难的时候,我需要你和我一起渡过这个难关”。

冰灾中的温暖和感动
2008年冰灾时,我采访了一个电力工人。他每天要去山上的电塔敲冰。整个山里黑漆漆的,所有的树都被冰压得东倒西歪。他爬到电塔上,腰上吊好安全扣,然后用木棍把冰一点点砸松掉下,敲完一个电塔再换下一个。敲到半夜,实在想睡觉,就地找个避风的石头,找些编织袋,身上裹了一层又一层随便靠靠。那天是凌晨四点多,一片黑暗中只有摄像机的机头灯亮着,镜头里是用编织袋裹得象粽子的电力工人。那时心中升起的温暖和感动,这辈子我都忘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家年华
后一篇:文艺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