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百度病
(2013-10-24 09:19:34)文/《金鹰报》记者 阳光
◎身为“谣言粉碎机”,科学松鼠会的每一次出击都能掀起层层涟漪。非电离子辐射对人体无害?食物相克没有科学依据?这些在百度上流传已久被我们视为信条的生活小百科仿佛又出错了。
◎从何时起,我们比信赖医生更信赖百度。“有病没病,百度一下”,“没病走两步,度娘度一下”,百度俨然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解药。
◎从求医解惑到吃喝玩乐,再到如何写工作总结,我们对百度的依赖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小伙伴们,是时候觉醒了呢!
感冒咳嗽发烧找度娘
据不科学吐槽,如果没有百度,中国将减少一半的民间小百科,医院将增加一半的求医患者。这些“小百科”和潜在患者大多视百度为自己的身体知己:感冒咳嗽发烧,百度寻良方;胃痛胃酸胃胀,百度寻妙方;怀孕生子产后恢复,百度寻秘方。更有甚者,连左脸颊长颗痘也忍不住问“度娘”:“亲,这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发出的危险信号呢?我该怎么办才好呢?”百度简直就成了良方+妙方+秘方的生产工厂以及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
而将百度推上如此神坛的自然也少不了我们这些连心脏偶尔多搏动了一下也忍不住要骚扰一下“度娘”的高精尖人才。尤其是长期潜伏在办公桌前的白领们,因为有着天时地利,动不动就爱提问:“晚上睡觉时腿不自觉地抖了一下那是怎么回事啊?”“今天听同事说孕妇不能用花露水,我昨晚才涂了,万一怀孕了怎么办?”“天哪,我又流鼻血了,不会得癌症了吧?”神一般的发问,在百度上却总能找到一个好归宿。
小时候生病了听妈妈的话,长大后生病了听“度娘”的话。受此熏陶,越来越多的人被训练成为互联网年代的“白求恩”,以至于我们的耳边成天充斥着:“你这是典型的鼻窦炎”、“你肺火旺盛,多炖点冰糖雪梨喝”、“你怀孕了一定要朝左侧睡”等未经科学验证的忠告。
客观来讲,百度之所以受此膜拜,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不用通宵排队挂号,不用看医生的扑克脸,不用支付土豪级的医药费,甚至无论你输入何种复杂病症,总有跟你同病相怜的人能给出答案为你支招。只是,用我们被知识武装的大脑思考一下,这中间又有多少伪科学和医托充斥其中呢?“度娘”固然贴心,但她就跟小时候妈妈说的话一样,有很多是不可信的。
有一种搜商叫“SQ”
当别人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10秒内无法想出答案时,你是否会去网上搜索一下?
当你在写一篇文章,需要斟酌某个字句时,你是否会打开搜索引擎寻找答案?
当你需要写一个格式报告,例如年终总结、毕业论文时,你是否会先搜索一些范例并参照编写?
当你马上要和别人就一个你并不熟悉的领域进行讨论时,你是否会赶紧先搜索一把,储备背景知识,然后再出动?
当你从别人口中听说一个新鲜词汇,你是否会赶紧请教“百度”,联系“谷歌”?
好吧,恭喜你,你已经成为搜索引擎依赖症的重症患者。对于无事不搜的搜索族而言,从30年前的论文到最新上档的影片均能一网打尽!其中以记者搜索族为首,写稿前先百度一下待写主题,这叫做收集资料;眼看截稿时间将近,最后几百字实在憋不出来,在网上百度一下,那叫寻找灵感;总算码足字数,又想不出标题——“用什么来形容对逝去爱情的不舍呢?”——想起刚才在百度上看到“爱过无痕”,改成“爱过留痕”刚好适用。
不过与“百度求医”多受人诟病不同的是,在英文中被缩写为“SQ”的“搜商”已经被视为人类除IQ、EQ以外的第三种能力。甚至有用人单位喊出了“搜商比智商更重要”的口号。举个例子:请问“混账”一词的由来与哪个民族有关?你选择搜索“混账的由来”还是“混账一词的由来”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哪个结果更妙更符合要求,那就取决于搜索人的搜商的高低。
一个既定的事实是,搜商高的同学总能快速地找到新鲜冷僻的文献资料,搜商低的同学找到的全是随处可见的“大陆货”。而对一个高搜商的人来说,60秒内没有他找不到的资料,如果真的找不到,那只能说这一资料的网络资源=0。
所以,一味地做被互联网绑架的低搜商族成为一个搜索依赖症患者,还是做一个变主被动为主动的有智慧的高搜商族?这是有质的区别的。
只要地球上有人知道就没有无解题
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有限的大脑便让无限的网络搜索引擎成了漫画书中哆啦A梦的“任意门”,页面一换就是另一番崭新的天地。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基本只需点点鼠标就可完成:出门先搜天气情况甚至运气指数;吃饭先搜附近有什么好吃的餐馆;逛街先搜最新的打折信息;旅游先搜火车飞机票价;领导交代个任务先用百度借鉴一下别人的做法;在家做饭依照网上视频学着做……如果具体复杂的问题无法通过搜索解决,可以通过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渠道将问题提出来,只要地球上某一个角落有人知道,就不会有无解题。
对于搜索引擎,我们依赖并且享受着。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去哪儿吃早饭,坐哪路公车,同事嘴里的流行词语,下班之后去哪儿K歌,明星们的八卦,电影里的小细节,甚至是回家途中偶遇的那只猫的品种……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享乐再到解疑释惑,还有什么不可能是搜索对象?一群“史上最牛的职场达人”甚至宣称自己达到了“三不境界”:不记忆任何资料、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任何文案。
当搜索引擎无孔不入占据我们全部的生活空间时,我们是否忘了思考:如果没有百度等搜索引擎,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不会写论文了,不会写报告了,不会背诗了,不会思考问题了,甚至找不到远行的方向了?
虽然只要地球上有一个人知道答案,我们就碰不到无解题。但是,假如没有搜索引擎,我们将碰到多少无解题?搜索引擎一方面把我们带入便捷的快车道,另一方面把我们变成了不会思考的木偶。
 
【题外话】
你的搜商有多高?
每题限时20秒,自主选择搜索引擎,
答对越多搜商越高。
1.“身毒”是古代对什么地方的称呼?
2.苍蝇飞落在某处就匆忙搓脚,它是在干什么?
3.广西简称为“桂”与什么有关?
4.“两袖清风”原是指谁的“两袖”?
5.最古老的医院设在哪里?
6.请下载歌曲:《免客气》。
【小调查】
有问题第一时间会怎么办?
78.6%的受访者遇到问题首先“上网搜索答案”,只有8.0%的人会“自己思考”,7.4%的人“翻书或查字典”,5.4%的人“请教他人”。
为什么会形成“搜索依赖”?
85.9%的人觉得是因为“上网搜索可以节省时间”,61.8%的人将原因归结为“搜索准确性高”,66.0%的人选择“不用费力思考”,22.0%的人承认是因为“不愿意与人沟通”。
依赖搜索引擎会带来哪些问题?
60.5%的人表示会“不愿意主动思考”,59.7%的人认为会“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37.4%的人觉得是“心态浮躁,不愿深入研究问题”。
(调查数据来源于《金鹰报》50位读者)
【搜索有态度】
电脑代替人脑不可取
不得不承认,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搜索引擎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诸多便利。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尚未开发的部分还有约95%,大有搜索空间。但需要正视的是,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有了搜索引擎,人们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百度、谷歌。就连很多常识性知识,也要借助网络来记忆。这不仅助长了惰性,使得记忆能力与自我思考能力降低,而且对人际沟通、人际交往也产生了阻碍作用,更逞论网络信息是否准确科学。总之,用电脑代替人脑是万万不可取的。
不要做一分钟学问家
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太多网民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许多都市白领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以前人们觉得自己的大脑应该是知识的蓄水库,然而现在年轻人的大脑却像抽水马桶一样,一切知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丧失了基本的积累。著名作家严歌苓曾说:不要做一分钟学问家,百度搜索不能代替读书。
前一篇:《爸爸去哪儿》第三期转战宁夏沙漠
										后一篇:文艺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