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题

(2013-10-17 14:44:59)
办公室拖延症ing

文/《金鹰报》记者 宋洁  图/昵图网
◎WORD文档打开了整整一上午,字数统计还停留在126个字。而这段时间里,你已经聊天45分钟,偷菜30分钟,对着网站主页发呆15分钟。
◎明天就要交季度的工作报告了,现在的你慢慢点了一根烟,心想我还有一晚上的时间,看看电影先……
◎只有后果消极、无必要的推迟,才算拖延。据说90%以上的职场OL都遭遇过。
◎不要相信那些大谈拖延症的脱口秀。说别人的拖延“只是懒”,就像说抑郁症是“矫情”一样,会遭报应的。


症状 壹 :工作情绪这件事是需要酝酿的
千寻/专栏作家/拖延症时间:5年
拖语录:其实“拖延症”患者很清楚,每次在最后期限内把事情赶完时,就如同死里逃生。不过那种劣质的快感、被压迫出的所谓高效率,又会让你尝试着下次再次冒险“走钢丝”。

千寻的朋友圈里最近炒得最火的一条微信内容如下:今晚又要开工了。我从傍晚时分开始酝酿感情。先吃了一碟瓜子、一只鸡爪、三只巧克力派,喝两杯酸奶。回到房间,沐浴更衣。擦一遍爽肤水,两遍润肤露。往房间里喷一点香水,泡了一壶玫瑰花茶,花十分钟啜饮。打开空白word文档。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感觉灵台空明,心平如镜。然后睡着了……
千寻看了这段话很有共鸣。作为省内某知名媒体时尚专栏的撰稿人,她已经有5年时间几乎每次都拖到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才交稿,甚至到了交稿时间还发现自己写不出来。
千寻的工作进程如下:每天给自己冲杯咖啡,打开一个word文档,接着就开始看朋友的博客,收菜,泡杯茶,和微信、QQ上的朋友聊会儿天,最后逛一下淘宝的收藏夹和新上的产品,一晚上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每天面对各路编辑的狂轰乱炸,她的最高记录就是:在QQ应付文静的编辑——等着我,今晚不睡也给你赶出来;在电话里声音嘶哑地抵制听筒那一端的咆哮——亲,我重感冒了缓一缓先;在短信回复里编撰充满想象力的拖稿回复:和男友吵架、交通堵塞、笔记本死机……几年下来,千寻深刻地总结出编辑与作家的亲密关系:就是追与被追,拖与被拖。
其实,总被编辑追稿的滋味并不好受,可是千寻却走不出这个怪圈。




症状 贰 : 完美主义背后都有一只拖延鬼
李凡 /28岁 / 广告策划 / 拖延症时间:3年 
拖语录:当你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拖延症患者以后,你可能会意识到拖延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可能比把事干净利落地做了更痛苦。这是这多么痛的领悟。

李凡在办公室有一个公开的绰号:不拖不舒服斯基。起初李凡是很骄傲地接受了这个外号的,甚至把它看成自己对事业精益求精的赞美——他所在的创意小组连续两年成为全公司的业绩冠军,李凡对细节的把控度功不可没。
广告创意,不存在所谓的工作周期,所以平常的积累相当重要,科班出身处女座的李凡相当注意修身养性培养内涵。于是他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分析业界新片、看书和冥想上。时间一长,他就养成了凡事力求完美,并为了更完美而推翻现在完美作品的诸多借口。
新策划案交代下来一周必须完成。李凡总是不能自控地优哉游哉地“找灵感”。拖着拖着,时间就将耗尽。而他总是安慰自己说:“不是我不做,只是我要想个更完美的点子……”而到了交方案的临界点,李凡又会开始自虐般地觉得所做的工作不能让自己满意,或根本做不出来。然后他开始坐立不安,自念紧箍咒,逼迫自己绞尽脑汁,最后熬上2、3个通宵,顶着熊猫眼将方案交到总监手里。



症状 叁 :毫无时间观念等于不负责
超哥/人力资源专员/拖延症时间:8年 
拖语录:拖延症就像颗定时炸弹,你永远也不知道在哪个时候它会爆炸,这次你也许正好压线躲过一死,下次可就没那么好运了。

收到辞退信的那天,超哥终于睁圆了本就不大的眼睛。
A4纸打印的辞退信上,有老板Joy义正言辞的一句话:你是个不负责办事拖拉的人。作为合资企业的资深白领,负责人力资源的超哥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因为办事拖拉被辞退。
导火索是经理出差前,让超哥将最新一批的招聘人员名单整理好,按照职位的重要性分门别类发给各主管部门考察,尤其是几个技术部门招聘的高端人才。交代完毕经理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为期一周的交流会了。当时超哥望着记事本上6天的空白日期,盘算了一下经理的最后回归日期,跟着点开了起点上已经追了一个多月的连载小说……因为经理没有交代最后的上交日期,这批招聘人员的资料就一直静静地躺在超哥的“待处理”文件夹中——最后老板亲自介绍来的研发部开发核心人才,被高薪挖到了对手公司。
原来,小细节也有决定成败的一天。超哥离职的那天,买了一个巨大的闹钟放在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戒掉这个拖拉的坏毛病。






■小视点

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作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源于压力、犯罪感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拖延就是缺乏对自我的管理,从情绪到时间。”
(来源于科学松鼠会 )



对号入座,你是哪一种拖延症?
类型一:完美主义风格型拖延
由人格类型导致的拖延,追求完美主义者是这类型高发人群。他们并非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却永远停留在力求“完美”的准备当中,而迟迟无法开始执行。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因为成功的过后意味着更高一层的要求和挑战,想到实际工作中可能与自己的“理想状态”不匹配,会让他们焦虑,从而无法下决心开始工作。记者、文字工作者多为此类型。
类型二:低兴趣情绪化型拖延
学习和工作任务的价值通常比较抽象,例如,月底要完成的工作是抽象的,期中要背完的单词也是抽象的,而此刻娱乐节目是那么具体、真实,我们的意愿很自然地倾向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另外,也有可能由特定事件引发了某种情绪,特别是抵制或敌意情绪导致的拖延。这种情况职场中较为多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合理需求,而不是闷在心中,消极对抗;把重要的任务记录下来,让它变得具体。
类型三:任务过重困境型拖延
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导致的拖延,生活中最为普遍,工作越多越不想干,脏衣服越堆越高越不想洗……它是人性的本能表现——趋利避害、离苦得乐。在学习中经常有当所有课程作业都要交了才抓慌,胡乱完成一通,赶紧上交;在职场上常常表现为因任务太难,自己尚不能完全具备足够的技能,又不好意思寻求他人支持,怕别人看不起。其实,尝试把任务分成几部分,这样每一个小部分都是很容易就能完成的。




给拖延症支个招
1.找到状态
与其什么都不做,不如先清理个桌子,倒个垃圾,洗个碗。只要是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找到状态,然后把自己带上路就行。当你上路以后,然后你就会干劲十足,不管干什么你都会发现简单很多。此外,打扫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凌乱的环境往往会加强你的强迫症。
2. 如何吃一个大象?一口一口地吃
不要老想着你要做的所有的事。拖延的普遍来源之一就是老感觉力不从心。把大任务打碎成若干小任务,然后把它们写到一张纸上。集中精力完成小任务或是大任务的小部分,然后再开始下一个。一次只集中完成一项,不要想其他的。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完成了大半。
3. 换个牛点的信念
如果你能改变你对现实的看法,那么曾让你反复陷入拖延的问题可能就随之消失。换个牛点的信念。问问自己,怎么才能让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更加有利高效。你要相信你可以选择更好更牛的信念,改变世界,改变自己。过去就是过去,它不是未来。你不必守着过去那些让你觉得你不够牛的信条不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改变自己,直到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车族
后一篇:文艺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