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栏

(2013-07-11 11:40:27)
【莫小米专栏】
茹素的女人
(莫小米,知名作家。代表作:《左手握右手》、《永不言别》等。)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里,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凶残的地主婆,一面拿缝衣针戳可怜的丫头,一面虚伪地吃素念佛。因此根深蒂固地认为,吃素的女人都是坏人,因为她坏她才要吃素的,好减轻一些罪孽呀。况且穷人那么穷,都快饿死了,还讲究什么荤啊素的,有得吃都是好的。
今天茹素的涵义当然是完全变了。前些日子在电视里看民工进城找工作的专题片,熙熙攘攘的劳务市场里,男男女女人头涌动。颇具视觉冲击力的一点就是,女民工们,扛着提着大包小包,铺盖装在尿素编织袋里,吃着干粮凉白开,却有为数不少的人,都是胖的。当然了,她们是不吃素的。
现在我周围茹素的女人越来越多,对城里女人来说,茹素已经可以算得一种时尚。但在我看来,茹素的女人也要有一定资格,不是人人都可以的:首先你身材要够苗条够美丽,皮肤要够白净够细嫩,若是生就粗拙黑糙,装什么样、吃什么素呀!你的物质生活也要够丰裕,可以尽量多吃水果巧克力,才不至于因营养不良而面色灰黄、皮肤干涩。你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曰身份。你的领子得是雪白的,至少要坐带中央空调的写字间。如果你是做生意的、推销保险的,哪怕钱再多也不行。做教师也不行,有半体力劳动性质。怕吃不消,当众晕倒啊。
茹素的女人看上去清瘦、洁净,楚楚动人,人见尤怜,的确有战无不胜之威力。记不记得杨澜,1993年参加申奥不成,哭了一场,那时她还小。八年过去,杨澜各方面长进神速,2001年申奥时,她出一奇招,之前几日不光拒绝荤腥,更粒米不进,只补充水与果。果然出场时柔若无骨,清纯如少女,恰到好处地与其他人的阳刚之气形成互补,功莫大矣。
茹素的女人是值得敬佩的,因为她有极强的自制力。我有一同事,天生卓尔不群的气质。她的优秀不仅女人嫉妒,连男人也嫉妒。有位非常要强的男同事就这样说她:老天真不公啊,我需要作出许多艰苦努力方能得到的,她往那儿一站就有了。
这位女同事几年前的一个下雪天从台阶上滑了下来。她撑起身,不先察看伤情,先四处张望,看看是否有熟识的人发现了自己的狼狈样。没有,她放下心,方才发现,腰部骨折了。等养好伤,原先苗条的腰身,整整大了一圈。追求完美的她觉得不可容忍,就开始了茹素。
她本来是个美食家,吃了素仍是。因此她吃素的成本,是很高的。当然,高成本高收益,她立马就恢复了苗条,人到中年仍玉树临风一般。后来她被提升为一张城市报纸的总编辑。报纸办得好有目共睹。办得好的原因,除大家看到的提到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外,我个人认为,还与茹素有关。
想想看,其他总编辑多是男人,总编辑吃请的机会多了,处理有些稿件,尤其是批评稿,总要手软。而这位茹素的女总编辑,名声在外,是不吃请的,因此她处理起稿件来,标准格外简洁。
听到有关素食的最精辟言论,是在杭州最纯粹的一家素餐馆,问那青衣素心的女老板:可以容忍鸡蛋吗?不可以,她说,鸡蛋是会作祟的。哦哦,难怪在她的人以类聚的餐厅里,座无虚席却又清风流水,没有半道喧哗的菜,没有半个作祟的人。
我并无意吃素的人越来越多,我只指望作祟的人越来越少。




【咪蒙专栏】
苦情的尼泊尔之旅
(咪蒙,文学硕士、专栏作者、媒体编辑,于韩寒杂志《独唱团》首期发表文章《好疼的金圣叹》。)
 当我们谈论旅游时谈论些什么?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没说要看大美的天地必须花大把的钱。《基尔在旅游》的作者认为印度之美在于这个国家的穷。刻薄的咪蒙策划了一个专题,专门说说旅游景点的坏话。咳咳,咪蒙多想写一本《一生不去的50个地方》的书啊。下面是D同学写的尼泊尔旅游,她花了1万8,购买了一次惨烈的自虐,那十几天,她自称是靠想念吴尊的脸硬撑过来的……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徒步控的圣地,尼泊尔真的很适合走路,当然也因为别的交通方式。直升机?太贵!大巴?太忐忑!而与其它屋舍街道的洁净度做比较,尼泊尔的民间厕所真的是TOTO级的,哪怕是位于雪山顶上。没错,用3天时间奔命行走,凌晨4点冒着生命危险手脚并用地在岩石上摸索攀登,终于在太阳出来之前,亲眼看到了明信片一样的雪山,这显然才应该是去尼泊尔旅行的意义嘛。唯一的问题是,当你用5秒钟确认了,原来雪山真的和明信片一模一样呢!接下来的3个小时,你却都在想,今天的午餐不知道能不能吃到肉啊?
当然,你可能要说,都徒步爬雪山了还惦记着路上没肉吃,要不要这么公主病?好吧,我承认胖子就是事多。可是,尼泊尔徒步路线上每家餐馆的菜单上真的都只有鸡蛋和米饭啊,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到底可以用这两个单词排列出多少组合,蛋炒饭有木有?!酱油蛋炒饭有木有?!咖喱蛋炒饭有木有?!生菜蛋炒饭有木有?!咆哮帝都是这样逼出来的。你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加或者不加土豆?经过山村看到在闲逛的走地鸡,差点变身黄鼠狼。一下山看到餐厅居然有铁板鸡腿肉,简直都要哭了。但是没过三天,你又要哭了,那也不能只有铁板鸡腿肉啊。就算只有鸡肉,咱就不能炖着吃,炒着吃,炸着吃吗?最悲催的是,即便万般嫌弃,心灵饥饿了15天,但不断吃这些东西,最后还长胖了3斤。
吃饱就要开始走路了。那哪是走路,是军训啊,每天要走10小时啊,随便碰到一台阶就是3000级啊,一天不上升个500、600米海拔就要被导游鄙视了啊。路上除了树和石头,还是树和石头,无聊倒也不算什么,问题是这路和他们洁净无垢的厕所待遇天壤之别啊,你最终只能在看是要踩马屎还是踩牛屎,踩干的马屎还是睬湿的马屎之间作出选择。
当然,这也是你自己选的,人家又没逼你,不想走路可以坐直升飞机看雪山嘛,还能来个托马斯720度旋转。但是,一小时100美金啊,10人一架飞机都算运气好,有时候是44人一架啊。每人只有那个豆腐块大小的窗户,只有飞到雪山顶的时候,才有机会轮流去驾驶室观摩,真正能近距离看到雪山,也就那么5分钟。虽然也可以坐双人座直升飞机,但是300美金,肉痛啊,我小气,我不舍得。
但如果在尼泊尔各个城市之间都可以坐飞机的话,我倒是宁可花100美金。因为当地唯一的交通工具——铁皮大巴,就是你曾经在照片上看到过的那种,一辆大巴塞100个人算低调的了,人在车外的大巴,车顶、车门、每个窗口都悬挂着无数条胳膊。当然,买了票的游客是坐在车里的,但你还是得被赤裸的胳膊和赤裸的汗臭味簇拥着,用坐过山车的心情经过每一个石头上的颠簸、山崖边的急转。尘土从没有玻璃的窗户迎面扑来,屁股下是皮革破损钢筋突出的坐垫,耳朵里是不断循环轰炸播放的分不清是尼泊尔语还是印度语,反正只有一个发音和音调的歌曲。这样的车程,一共只要持续12个小时,而已。
尼泊尔最有意义的手信(出远门时捎给亲友的礼物),当然就是宝石,又便宜又精致,每一件100块的戒指项链戴出来都会被以为是传家宝。但我还是不得不煞风景地要多说一句,这里是可以买宝石,不过也只能买宝石。整个加德满都只有一条街。你想说,今天出去逛逛吧,走到一家宝石店买了几个戒指;明天再出去逛逛吧,于是,又走到了同一家宝石店,又买了几条项链。
最后友善提醒: 选一个帅而有趣的导游很重要,因为你接下来的10天,都要靠看着他的脸,才能坚持走下去。女生遇到强壮的导游一定要抢,因为搞不好,还要靠他背上山去。所以,男生也轻易不要和陌生女生组团爬山,因为如果没有导游的话,这个角色就会是你了。




【肖锋专栏】
请把暑假还给小孩
(肖锋,《新周刊》总主笔。北大社会学,师从费孝通,《财经郎眼》嘉宾。)
暑假到了,那些平时的接送儿童、电脑儿童、作业儿童该锻炼一下了吧?并非如此。
现在暑假越来越像大人的暑假了,大人规划,大人规定,类似一个课外班的大集合,哪像我们小时候放鸭子。众多所谓夏令营比如英语夏令营不过是补习班的变种而已。夏令营而非“夏练营”,本来就该练练,无需父母陪同。
一款亲子夏令营广告这样说——可以参观“Dream Works梦工厂”,观看20亿港币打造的《水舞间》……完全是个亲子旅游项目嘛。
中国学生缺乏“三生教育”(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唤醒爱心,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西方小学四年级才上数学,他们更多是学习生存、生活技能,比如消防知识、逃生知识。西方的夏练营也是为了意志磨炼、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一次我对儿子说,咱们出去爬山吧?他睡眼惺忪地说,我还有作业没做呢!两会上怎么没有儿童代表?
我儿子六岁第一次见到真牛,他的第一反应是躲到树后,之前他见到的都是动画中的牛魔王。儿子三年级第一次自己坐地铁到少年宫。我一年级就自己扛钓鱼杆去河边了。新生代缺乏对大自然的认识,更缺乏生活的应变能力。
FT曾报道《英国儿童玩在起跑线上》:英国的中小学早上九点才上课,下午三点就放学了。没有家庭作业,没有课外补习班。那么英国怎么就能出现焦耳、达尔文、瓦特、霍普金斯?怎会出现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培根、柯南道尔以及J.K.罗琳?
大自然和社会才是最好的老师。从高尔基、鲁迅、丰子恺到宫崎峻都是这样认为的,只有这样才会有一颗丰富的灵魂。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朝一日,他回首往事,“我的童年是在考试中度过的”,他会恨你的。不快乐的人怎么能造出快乐的产品?不快乐的人如何能有奇思妙想?
武汉小学生最近在作业中列出的愿望清单:好吃的、中100万大JIANG(奖)、回到古代、变KU(酷)、买20套房子……“有了20套房子,可以出租,爸爸妈妈有了钱就不用上班了;如果中了100万,就买几辆车。”儿童是社会焦虑的镜子,他们过早成人化,中国已无“儿童”。
与之呼应的是,“成人化倾向”也是许多少儿电视节目的通病,选秀类节目形态催生的是老成机巧的“小选手”而不是童真童趣的孩童。有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电视节目少之又少。深圳卫视《饭没了秀》团队打造的暑期周日档“中国少年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青少年的愿望包括各种人生体验,比如消防队员体验日,让小孩与成年消防员同吃同训练。孩子亲身体会到作为一名真正的消防员的感觉。某小孩还克服了恐高症。帮孩子实现的愿望还有如想当宇航员,与外星人友好相处,平等交流;想见葫芦娃,体验童话世界带来的奇妙感受;想看见坦克,不畏艰险体验部队生活,只为看到心目中威严的坦克……
60后70后号称是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他们生活在物质贫乏年代,却不乏童趣。可惜童趣并未传导到他们的子女身上。
南怀瑾曾言,文化是个什么东西?衣食住行,坐卧起念而已。现在的学生只是“半成品”,一是不懂做事,二是不懂生活。
夏练营练什么,就是教人做事和做人。家长跟着干什么呢?
做人和生活比读书更大。最怕读书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联想到南京一位中考状元自己能洗衣烧饭竟然上了当地报纸头版,这不是大大的讽刺吗?





【戴旺财专栏】
那个谁
(戴旺财,媒体人。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供职于《外滩画报》。)
一位小朋友暑假去世界五百强实习,本以为可以在大公司学点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结果发现自己成了整个部门的勤杂工。
“小朋友,请帮我买一杯星巴克的中杯冰拿铁,不要加奶油。”
“小朋友,我这里有份文件需要打印,你去打印机那里帮我取一下。”
看在五百强每天给实习生发工资的份上,这一切小朋友都默默地忍了。
直到有一天,一个下着雨的周末傍晚,小朋友正准备去跟男朋友约会,突然接到在外面开会的部门经理的电话:“Hi,小朋友,我刚在客户这儿开完会,下雨了外面恐怕打不到车,你从公司楼下叫辆车过来接我一下。”
小朋友终于忍无可忍,委屈的泪伴着滂沱的雨水,顺着脸颊滑下……
呃,最后这个场景是我杜撰的。
其实小朋友心中最郁闷的是,为什么所有人都叫我小朋友呢?我明明是有名字的嘛!有一个中文名,一个英文名,还有一个微博上的昵称,但没有一个叫“小朋友”的啊!听完了小朋友在五百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我不禁笑了。谁不是从小朋友过来的呢?
当年我们在实习之前,学校老师传授了一套经验:到了报社腿脚要勤快,每天早点进办公室,把部门里的热水瓶都打满,地都扫干净,把每个老师当天的报纸都放到桌上,这都是挣表现分的要点!
结果到了报社一看,我就傻眼了:每个办公室都有饮水机,谁还用热水瓶打开水啊?每个楼层都有专职保洁阿姨,我们要是太勤快地打扫卫生,她会不会把我们当作竞争上岗的假想敌呢?
跟我一块进报社实习的一名男青年就遇到了跟小朋友类似的情况。有一天部门主任想让他做件事儿,但一时又想不起他叫啥——作为一名实习生,你总不能指望上班第一天领导就把你的名字牢牢记在心里吧!——于是部门主任就叫了声“那个谁,你过来下”。
后来领导觉得这个叫法挺顺口,于是“那个谁”就成了他在部门里的官方用名,再没有谁记得他的学名叫什么了。
我拿这位男青年的例子来开导在五百强实习的小朋友,叫你小朋友有啥好郁闷的,不管是Tom还是Jerry或是来福旺财,不就是个代号吗?如果同事们第一天见到你就能记得你叫“小朋友”或者“那个谁”,那比起别的竞争者来你已经具有混了个脸熟的优势了。
小朋友还是想不通,于是我继续开导她:作为一名实习生,你只不过是公司里一个跑龙套的,难道你认为公司应该让你去签几十亿美元的并购合同?要是你去签几十亿美金的并购合同了,那些拿着几十万上百万年薪的Director和President都该做什么好呢?难道让他们去帮你买中杯冰拿铁?再说了,你要是连龙套都跑不好,公司又怎么能放心让你去签几十亿的并购合同呢?
小朋友终于有点开窍了,于是我给她讲了个关于“那个谁”的励志故事。
80年代初,发哥刚演完电视剧《上海滩》,正是大红大紫之时。一天,他在拍《鳄鱼潭》时,看到片场上一个跑龙套的年轻人比起别人来都格外卖力,于是问他:“那个谁,你是无线艺训第几期的?”
年轻人说:“我是第十期的。”
若干年后,这个曾被发哥称作“那个谁”的跑龙套的年轻人,终于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叫刘德华。
最后,我又附送了一个现实版的“那个谁”的故事:当年和我一同在报社实习,被叫做“那个谁”男青年,如今已经做到了部门主任,再没人叫他“那个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