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间艺人致敬”2013年度系列沙龙启动

谢慧对话铜官窑传承人
彭望球
文/图*《金鹰报》记者刘欢乐
“小心点,咯是我屋里几代人的宝贝呢!”小心翼翼地将一堆坛坛罐罐放在铺满红绒布的长桌上,光头彭望球没忘记提醒大家。站在一旁的是邀请他参加“向民间艺人致敬”2013年度系列沙龙的总策划兼主持人谢慧。
4月20日,长沙,春和景明。下午两点半,阅读花园五一店大厅内人头攒动。前来参加“向民间艺人致敬”第一期活动的观众盯着投影仪屏幕里的一堆坛坛罐罐小声议论着:“咯不是长沙窑的宝贝么?挺值钱的!”“彭望球做的陶器比这还韵味呢!”
文化活动策划人、专栏作家谢慧是“向民间艺人致敬”活动的总策划兼主持人。绿色旗袍,随意搭配一条深色碎花围巾,这一天的谢慧,更像民国时期文艺青年。
而之前,谢慧策划、主持的阅读会凝聚了不少人气,一些著名文艺界人士都曾参加过她组织的活动。
通过谢慧的新浪微博(微博名为“凤凰姑娘慧子”)发布的信息,她最新策划的“向民间艺人致敬”活动被广大网友关注。周六,双休日本该陪家人的日子,大家却放弃休息,赶来参加活动,足见谢慧的号召力了。文化厅领导、文艺界知名人士及市民,济济一堂,共同感受现场浓浓的人文气息。
第一期“向民间艺人致敬”主角——长沙铜官窑传承人彭望球在谢慧“循循善诱”之下,拿着祖辈制作的坛坛罐罐,制陶世家的感人故事便娓娓道来。与祖辈相比,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小伙与同龄人相比,多了一份倔强。
彭望球出生于陶瓷世家,自幼热爱美术,尤其钟爱陶瓷、雕塑。14岁那年,在外公刘子振(系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指导下,机灵聪慧的彭望球开始学习传统陶艺制作。
离开铜官陶瓷七厂之后,彭望球于1992年到深圳市建筑设计院做了一名专职设计员。三年后,他跟表哥刘坤庭一起进入美资陶瓷公司创作室工作。2000年,彭望球只身来到潮州,创立了“楚风工作创作室”,随着业务拓展,工作室由原先的几人发展到了30余人,制作的产品包罗万象,从日用餐具、卫生浴具,到各种装饰性雕塑,不一而足。
潮州的生意订单一个接一个,而此时,彭望球家乡铜官力邀他回家乡开拓陶艺产业。2008年,带着对那片沃土的热爱,彭望球回家乡创立了陶艺厂,并对陶瓷产品进行开拓、创新。目前,彭望球正着力于研究和挖掘长沙窑的文化底蕴和技法应用,结合铜官特有的历史背景,融合红色文化、陶瓷文化,希望铜官陶瓷文化产业能够重新焕发昔日的辉煌。
20余年的陶瓷设计制作经验,使得彭望球对他的铜官陶瓷市场充满信心。他将陶艺与茶文化巧妙联姻,设计制作了不少茶陶精品,投入市场后备受青睐。
2009年,彭望球被湖南省陶瓷协会评为“杰出陶瓷艺术家”,在全省工艺美术大赛上,他创作的陶艺作品《花开四季》获得银奖并获得“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各类大奖和荣誉并没有让彭望球停下探索脚步,这么多年来,一同出道的制陶者大多转行做其他生意,而他依旧灰头土脸地钻窑洞,依旧揉捏着家乡粘稠的陶泥,“说实话,我能嗅到陶泥里的芳香,经历泥与火洗礼之后,它们就成了我的‘孩子’。因为,我在它们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彭望球说,他对制陶的热爱,来自于环境的熏陶,离开了铜官这片土壤,他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但心里却感觉异常空落。活动现场,彭望球带来了女儿捏的陶艺小动物,这让他看到了铜官窑传承的一丝曙光。
对话
谢慧:从民间艺人身上回望故乡
她,沉默时,会笑的双眸静静注视着你;与你交流时,她总是细声细气说话。那份淡淡的腼腆,让人不忍大声,生怕惊吓了这位温文尔雅的小女人。然而,谢慧的内心很强大。凭一己之力,策划了大型年度系列活动,这不得不让我们叹服这位巾帼了。
《金鹰报》
:在您工作的阅读花园,您策划的一系列阅读会做得风生水起,颇有影响。怎么突然策划一个“向民间艺人致敬”活动?
谢慧:在家乡凤凰,老铁匠、老雕花匠、蜡染师傅、老纸扎艺人,他们填充了我童年的梦。我认为,中华民族的老智慧生长于民间,不会因岁月而消逝。在民间有这样的他们:守着手艺,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命,不畏寂寞,不畏时光。
《金鹰报》 :每个人都有年少时的记忆,难道这就是您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
谢慧:也算是吧。刚开始,我想做一组回望故乡的特色人物,我也想过用温热的文字,用我工作的平台来关注中国村庄以及村庄里的人文风景。起初是想回到我的家乡凤凰,挖掘哭嫁、纸扎等承载湘西记忆的特色艺人及他们的故事,可我工作在长沙,远水不解近渴。我开始关注长沙,一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沙传承人走入我的视野,他们身上烙上了长沙记忆。《金鹰报》
:“向民间艺人致敬”活动将会邀请哪些传承人?能否透露一下。
谢慧:先从长沙的传承人开始,如湘绣传承人柳建新、长沙花鼓戏传承人欧阳觉文等,其间,可以在活动中穿插一些湘西哭嫁等传承人表演,让活动更具人文特色,也便于观众与邀约嘉宾互动。大家在互动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这是一个年度系列活动,每个月一期。可以通过我的个人新浪微博“凤凰姑娘慧子”及时了解活动的日程安排与内容。
《金鹰报》 :做活动是很辛苦的,为什么还要坚持做这样的活动?
谢慧:做这样的活动,也是一种修行。活动中,我学习到很多东西,从中也有所启发。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困惑和迷惑,通过思考和回望,总会找到解惑之道。从懵懂无知到脉络清晰,这个过程是值得享受的。“向民间艺人致敬”第一期算是在探索中起步,我坚信,只要朝着心灵指引的方向迈进,跟民间艺人一样,学会坚守,肯定会有收获的。我想把这个系列沙龙做成一个品牌活动,我很自信!
前一篇:NO.348Feature
后一篇:郭德纲德云社5月逗笑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