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搜城记

(2012-12-27 10:16:35)
标签:

杂谈

贺京沙:行遍天下,

丢不开 黄泥街的味道
搜城记
黄泥街是贺京沙的出生地,这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四海为家的他在全国各地都添置了别墅豪宅,但心里却总放不下这条老街,还有老街一角的那间破旧老宅。

 

搜城记
黄泥街街道另一边,大兴土木的工地,京沙呆呆地望着,他知道,这黄泥表层掩映着儿时的梦境,为了跟邻居小朋友躲迷子赌一支冰棍,他曾在街道一边的小巷里躲了老半天不出来。

 

搜城记
“寒冬里的石头也有温度!”贺京沙抚摸着黄泥街尾一角路面的麻石感慨道。


文/图 《金鹰报》记者 刘欢乐
冬日,长沙很阴冷。这些天,贺京沙感觉有些不对劲,像丢了魂似的,老往黄泥街跑,或站在街口发呆,或守在小吃摊前一声不吭地啃着葱油粑粑,或靠着街道一边的工地围栏往里盯上老半天……
“我做了个梦,梦见黄泥街没了,我怕看不到它了……”京沙喃喃自语,眼眶有些湿润。儿时的伙伴给远在桂林阳朔的京沙打电话,说来了几拨开发商谈黄泥街拆迁问题。“我们家老屋会拆啵?港清楚点哟!”京沙情不自禁地追问,声音变得有些急促。
忙完阳朔巨型石刻创作,京沙从广西赶往长沙,的士在黄泥街口停下,刚进街口,他碰到老邻居谭娭毑,谭娭毑提醒他:“到你屋里看看啵?”街道左边是一排低矮的民房,中间一间老宅是京沙出生的地方,现在,它被舅舅租给人家开服装店。
京沙记忆里,小时候,黄泥街上大多是木头房,楼上的人走动,楼板会咚咚作响。72岁的谭娭毑在直呼京沙的乳名:“沙伢子咧,我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你,你是黄泥街出去的大名人啰!”谭娭毑扯着京沙胳膊,要他到家里呷饭去。她还透露,京沙妈妈每次从深圳回老屋里都要到街上的摊贩那买一碗蚕豆粉,这是她小时候最喜欢呷的。京沙妈妈在湘乡一家工厂工作,爸爸在北京工作。小京沙在长沙的外公外婆家出生。“贺京沙”这名字就取自于这两座城市。
小京沙出生后,为了不影响工作,父母将他依旧放在长沙黄泥街外公外婆家。舅舅是外婆唯一的宝贝儿子,外婆对小京沙的宠爱比舅舅多一些,邻舍给外婆送点好呷的,外婆偷偷塞给小京沙呷。至今,京沙还记得黄泥街小吃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闭上眼睛,就能嗅到儿时老街旮旯里麻油猪血、葱油粑粑飘香,特别是张满爹的麻油猪血放了芝麻,喷香的,好韵味。
夏夜,酷暑难熬。外公提来几桶井水,哗哗哗泼到家门口麻石街上,再将竹床铺到麻石上。躺在竹床上,仰望星空,听外公外婆讲神鬼故事,小京沙渐入梦乡。京沙后来的几部知名小说和文集,皆得益于外公外婆的一顿神编,那些故事开启了他的文学之门。
外公自小只读了几年私塾,但喜欢书法,喜欢舞文弄墨,每次写字,京沙都守在一旁观摩。京沙妈妈临过柳公权碑帖,写得一手漂亮的柳体,令小京沙好生羡慕。
京沙在长沙市25中念的初中,跟湖南广播电视台常务副总编辑盛伯骥是校友。京沙读初一时,伯骥读高三,学校成立宣传队,“大提琴王子”盛伯骥任队长,京沙是学校红领巾歌舞团成员,他是当时中学生歌舞团唯一一位初中生。谭盾在中学生歌舞团担任乐队指挥时,京沙是团里的“万金油”,除了舞蹈,还会玩魔术、搞舞美,幻灯片放得从不卡壳。
黄泥街这条很小的老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全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那时候,全国做书生意的老板们都提着装满钞票的纤维袋往黄泥街跑。此时的贺京沙,却拼命往书法里钻。
京沙做过记者编辑,担任过上市公司总裁、大企业董事长,几十年来,不管多忙,每天习字,雷打不动。在事业鼎盛时,他却撇下千万家产,辞掉百万年薪工作,瞒着家人,告别朋友,突然不见了,四年里找不着人影。他从工作生活多年的深圳一路北上,躲到沈阳隐居下来。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晨练一小时,吮笔拭砚习字两小时,早餐后去博物馆看书、练字、潜心读帖。他临习了古代书法大家碑帖,独创了个性鲜明的“贺氏道元体”。如今,京沙的书法已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元首,可京沙依旧享受小时候守在外公、妈妈身边看他们舞文弄墨的那段日子。
最近几年,京沙爱上了巨型石刻创作,他的书法作品被镂刻在了衡山、长白山、阳朔、左宗棠文化广场等地并成为新的景点。京沙喜爱石刻,源于他对家乡长沙的眷念,他在书写唐人万寿园的巨型碑刻《中华道德祭》时,落款用“湖湘子弟”替代他的名字。在书写《衡山赋》、《长白山颂》、《桂林山水歌》等石刻时,他将浓浓的乡愁镂刻进了坚硬的石头。京沙有个愿望:为家乡的黄泥街创作一幅石刻作品,但他不知道除了心里,今后有没有安放它的地方……

 

 

往事
  舅舅利用黄泥街老宅开了家饭店,打烊时,一家人喜欢围着听京沙弹吉他,少年时的京沙还真有歌星范儿(下图一)。别忘了,小京沙还真有艺术天赋,瞧瞧1971年他在红小兵歌舞团当演员时的扮相就服了吧!小京沙站在二排右三位置(下图二)。青年时期的京沙喜欢去开福寺,那里的石刻上的书法是他的精神食粮,图为他在开福寺石雕前留影(下图三)。

搜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微小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