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栏

(2012-11-15 20:10:38)
标签:

杂谈

看天下
最大的幸福叫“民生”
(段羡菊,新华社高级记者,湖南省社科院客座研究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特约专家委员。长期从事“三农”、财政、政府治理、区域发展及新闻舆论的调查研究。出版专著《后发赶超凭什么》。)
有一个词,网民在微博上表达的对党的十八大期待之语中,纷纷提及。它关系百姓的生活水平,关系百姓的幸福感受。这个词叫“民生”。
跨越民间、政界、学界、企业界等界别,“民生”或许已成当今中国各界共识度最高的词之一了。到百度上搜索,有“民生”二字的相关网页超过一亿。
因为国家免除农业税、推行惠农政策,我那些在乡村的乡亲们,不但减轻负担,还能够拿到种粮补贴;因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他们在县城住院60%以上的医药费,破天荒可以报销;因为参与农村养老保险,年满60岁的老人,第一次每年可以拿到养老金……
尽管这些补贴、养老金以及报销的标准,或许还不够高,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前所未有得到的“实惠”。正是这乡村的变迁,令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民生的变化。中国的民生问题最需要帮助解决的群体,正是这些最广大的农民。
不仅仅是我,相信你、他,以及千千万万的网民和中国人,都可以从家中、邻人、朋友之处,从医保、养老保险等一批普惠、广覆盖保障制度的建立推行上,感受到民生变化的点点滴滴。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方面的占2/3左右。其中,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累计达到3.8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相当于2002年全国财政收入的两倍。
财政支出数字背后变化所伴随的是执政理念的嬗变。如今,各级政府都正在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施政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报告,向公众亮出政府的“政绩单”时,为民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是政府官员非常在意、乐于叙说的一块!
是的,民生改善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但前方还有迢迢之路。中国人口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民生难题解决的艰巨程度也堪称世界第一。民众在期盼,公车、公务接待、公费旅游等膨胀的“三公”经费,如何能够得到合理控制,省下更多的钱用于民生?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问题,如何加速切实解决,从而使得更多民众能够凭着自己勤劳与合法劳动所赚的收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如何进一步推进民主建设,使得民众能够享有更多维护民生的权利?强国和富民,如何互为促进,双轨同行……
中国目前的民生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正因如此,民生改善里蕴藏着广阔的内需市场,这对于出口压力不断加大、经济运行困难较多的中国当前经济转型而言,实可谓潜伏着巨大的机遇。
比如,中国不少地方的路网还很落后,影响民众的出行与创业,客观上使得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很大; 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正在催生相关科学成果和新型战略产业应运而生;中国的城市化率目前约在50%左右,如果政府做好城市化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将来达到70%的国际标准,那就意味着还有近3亿人转化为市民。而一般而言,一个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是农村人口的3倍!
民生改善,人心所向!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政府该履行的职责, 该承受的负担,还是财富的源泉,发展的机遇!
“民生”,这个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左传》的词语,已成为今天中国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的时代强音。

 

 

亲情树
粗手掌上的温暖
(彭学明,湖南湘西人。著名作家、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说是大病,其实就是肺炎和出水痘。不像现在容易痊愈,那时医疗条件和水平都较差,小病也能拖上十天半个月。我五岁那年的大病,四十多天都不见好。
那天娘放工回来,看到我和妹妹都病得昏迷不醒,急得赶忙扔了锄头把我们往乡卫生院送。娘后边背着我,前面抱着妹妹,心急火燎地赶了几十里山路。没有钱,医院不收,娘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医生,你看,我的两个孩子都快断气了,求求你们一定要救救他们。我穷,米有(没有)钱,只要你们肯救孩子,我做牛做马都给你们还债,我不会欠你们一分钱。
卫生院院长向汉青,是古丈县断龙乡米多村人,赶忙扶起我娘,讲:大姐,现在是新社会,不兴跪。你放心,有钱我们会救,米有(没有)钱我们也会救。
娘抹着泪,感激医生们的大恩大德。
这个院长真是个好院长。他不但收治了我和妹妹,还在娘的哀求下,给娘在医院安排了一份临时工,让娘在医院打扫卫生和洗被子床单,以便挣点医疗费。娘一边在病房里照顾我和妹妹,一边在医院里帮工,打扫卫生,拆洗被子,有时候,还帮锅炉工烧水。娘就像湘西常见的一个螺陀,被命运左一鞭右一鞭地抽个不停,转个不停。
螺陀是湘西人自制的一种木质玩具,把拳头大小的一节木头全身削成圆锥形,用一根鞭子抽个不停,螺陀就飞快地转个不停。如果在螺陀顶上涂上颜色,鲜艳的颜色也就随着飞旋的螺陀旋成一个圆圈,非常好看。我们把这种游戏,叫刷螺陀。小时候,我们经常挑拨螺陀相互打架,看谁的螺陀打得狠,比谁的螺陀旋得久。我们把各自的螺陀用鞭子狠命一抽,让两个螺陀撞在一起,如果一个旋转依旧,巍然不倒,就算赢了,一个挣扎几下,停止转动就算输了。娘和生活都像一个螺陀,命运的鞭子左抽右抽,娘和生活砰然相撞,生活的螺陀强大,岿然不动,娘的螺坨弱小,遍体鳞伤。娘尽管被生活的螺陀撞得摇摇晃晃、鼻青脸肿,却依然顽强站立,不停旋转。因为,娘的螺陀下,安装了一颗扎进生活的钉,铁的,钉!只要这个钉在,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死气,我们的命运就不会消亡。钉的名字,叫爱,母亲的爱!
六月的太阳,让娘出了一身汗。没来得及换的衣服,烘成了盐块块,看得见衣服上的一层盐渍。汗像发酵的酸菜气味,从娘的身上冒出来。
可是,不管医生态度再好,娘再怎么辛苦,我跟妹妹的病情都不见好。我屁股上针都打成麻子点点了,却依然每天都会时常昏昏迷迷的做着噩梦,说着胡话,一身虚汗。
娘不气馁,还每天帮我和妹妹揉手,但动作再轻,我还是感到娘的手像刺扎一样。经年累月的劳动,娘的手已经布满了老茧。油盐柴米酱醋,风霜雪雨的日子,把娘的手掌磨成了一块结实的砂布和一块芒刺一样的肉石。娘那本该春风拂面的手,既像一根根刺扎,又像一粒粒沙石在硌,弄得我又痒又疼,再加上那一股股汗臭味,我终于忍不住,不耐烦地把娘的手甩开,嚷:你是什么手?像刀子割一样,你不揉还好些,越揉越难受!
娘讪讪不安地抽出自己的手,双手摊开,看了手掌,又看了看手背,长叹一声:唉——是捣人。她难过地低下头自责:只怪你和妹妹没有好娘好佬(爹),病倒了几天,才把你们送到乡卫生院,娘该死!
在娘的悉心照料下,我和妹妹的病一天天好了。从此,我除了偶尔感冒以外,再也没有生过什么病,我甚至连续十六年,连感冒都没有得过。那场五岁时生过的大病,把我一切的病都带走了。
而我那时却看不见娘和娘的爱,不懂娘和娘的爱,我不但嫌娘汗臭和手粗,还嫌娘丢人现眼、给我屈辱。“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我居然不如民谚里活了千秋万代的小黄狗。直到娘去世,我才明白,有些事,需要一生才弄得明白;有些爱,需要一生才能够读懂;有些悔,即便一生都悔之不尽。

 


大讲坛
“雍正名臣”之十六
从“贵妃待遇”到狱中自裁
(纪连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
上一讲我们说到,先前被年羹尧排挤打压的四川巡抚蔡珽,在雍正皇帝的扶持下当上了左都御史,形势对年羹尧越来越不利!
1725年春,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皇帝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皇帝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很快,雍正皇帝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即便如此,雍正皇帝还不解气,索性将他一抹到底,最后让他在钱塘门做了一个守门老兵,彻底变成草民百姓。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皇帝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皇帝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雍正皇帝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直到这个时候,年羹尧还在幻想雍正皇帝会下旨赦免他。但雍正已经下定决心,认为使其免遭凌迟酷刑、自裁以全名节已属格外开恩,所以他应该“虽死亦当感涕”,因此年羹尧生路已绝。雍正皇帝在给年羹尧的最后谕令上说:“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在永诀之时,雍正皇帝还用佛家说教,让年心悦诚服,死而不敢怨皇帝。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生的年大将军就这样以身败名裂、家败人亡而告终了。
世事难料啊!文武双全的年羹尧,只知进不知退,最后反而送了身家性命。从享受“杨贵妃”般的待遇到狱中自裁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不过,在雍正皇帝身边还有一个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近乎文盲的巡抚李卫。但人家就能够平步青云,被雍正皇帝宠爱一生。这当中有什么秘诀呢?下期开讲。

 

 

 


非常道
被手机抢夺的智商
(王小柔,专栏作家,立志将平常日子过成段子,出书10余部,字里行间全是幺蛾子。)
智能手机如今对于大众,就像老大爷手里把玩的核桃。我曾经观察过一个男的,一路上,手机一直抓在手里,没打一个电话,使用的全是休闲功能。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手机都得有套了,如此高的使用率,没几年手机就得磨透明了。
手机还真能改变生活,把人生都变得神神叨叨的。有一哥们说,他就算半夜去趟厕所,也要打开手机看两眼谁半夜还在网上。尽管微博里粉丝里没几个人,但只要醒着,就得扫两眼,看看谁给评论了,要真有,还必须回一句半句的。
就这个哥们,有回在一个小区里遇见,我没话找话地问:“出来遛遛?”他说:“我看看这地方能搭讪上什么人。”还冲我一挤眼。我正用看疯子的目光审视他,只见此人拿着手机一痛甩,每两下看一眼,突然蹦过来举着手机拿粗手指头戳着屏幕说:“你看,你看,这儿有个女的!”我盯着他问:“你吃药了吗?我!就是女的!你用得着拿手机测量吗?”他一个劲解释:“不是,女的不是你。”
后来在他百般解释下,我才明白,手机里有个功能是:一甩,就能在百米内找到同时在使用这个社交软件的人。我拿过他的手机,确实看见一个叫“小龙女”的人,对于这种名字我很不屑,但好奇心驱使我特别有兴趣去看看,他到底怎么拿着手机跟陌生人搭讪的,就撺掇他寻找真爱。哥们跟特工似的,寻着信号就去了。
我们跟在一个遛小鹿犬的胖妇女后面走了好几个来回,他忽然内向了,非让我上去问那人是不是“小龙女”,虽然让我去借钱都比问这个有尊严,但心里实在想知道结果,就紧赶了两步问她是不是用同一个软件。那女人特别惊讶,跟遇见亲人一样在那“哎呀”,我赶紧指那哥们容自己脱身。再回头,还真聊上了。
使用智能手机的人还有个专长,但凡参加个饭局,每人落座前先把手机跟出牌似的摆桌上。陌生的人一点都不关心彼此的真名实姓,互相问“你微博上叫什么?我加你”。跟一群网友似的,场面异常诡异。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自从有了微博,多烂的一顿饭都有拍写真的。在举筷之前,准有人喊:“等会儿,我先拍一张你们再吃。”甭管是凉菜还是热菜,上一盘拍一盘。再看桌上各位,并不怎么交流,全低着头,说出来的是:“我刚发了一条,你回复了吗?”
自从用了智能手机,人把智力都交给手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