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八大特别策划 长沙·我们的美好生活③

标签:
杂谈 |
文化之城
●以往,人们说到长沙,会说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现在,人们再说起长沙,会说它是一座创意产业之都、时尚文化之城。
●2011年,长沙市文化产业总产出118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占全市GDP的10.05%,成为继工程机械、汽车产业之后的第三个千亿元产业。
●长沙市市长张剑飞自豪地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长沙最具活力、
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过去的10年间,伴随文化事业的发展,长沙的城市气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新符号&关键词
精品
近年来,长沙市的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古画雄魂》、《秋天的花鼓》、《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等作品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
等国家级大奖。
免费
从2010年开始,长沙市推出湘江剧院“好戏天天演”活动,吸引10多万名观众免费观看;今年又实现市属博物馆、纪念馆和爱教基地免费开放。
娱乐
这10年里,不断发展壮大的电视湘军一直雄居全国地方电视台之首,长沙本地娱乐演艺市场十分繁荣。众多明星大腕接踵而至,各种节庆晚会、会展演出层出不穷,
动漫
截至2011年底,长沙共有动漫游戏企业55家,动漫工作室300多家。2011年长沙动漫产业总产值约为46.55亿元,全国排名第三。
产业
2006年,国家动漫产业(湖南长沙)振兴基地落户长沙;2011年2月28日,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称号;同年11月,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长沙挂牌,成为获批的第四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网络时代,长沙人依然爱泡图书馆
文/《金鹰报》见习记者 陈斌 图/刘欢乐
湖南图书馆副馆长雷树德。
很多年来,一张湖南图书馆的借书证,都是一个“有文化的”长沙人的象征。
这是中国第一座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始建于1904年3月,百年来在长沙默默滋养着一代代的文化人。1984年12月韶山路湖南图书馆馆舍落成开放以来,这个被称为“长沙白宫”的地方就成为长沙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340余万册的馆藏图书,为无数读者提供着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那么,这十年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长沙人还像过去那样爱到图书馆看书吗?
“进入21世纪以来,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图书馆面临的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电子阅读分流了部分读者。”湖南图书馆副馆长雷树德毫不讳言网络时代,电子阅读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但他同时又告诉记者,长沙人并没有疏远图书馆,目前该馆日均接待读者4000多人,逢周六周日一天要接待6000至7000名读者,每年要接待读者130余万人。
在雷树德看来,长沙人依然对湖南图书馆保持着这样高的热情,首先是因为该馆近年来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读者到图书馆借书,首先要在前台查找目录,找到要借书籍的编号后,抄写下来交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再由工作人员从书库里找出来登记并交给读者。而现在省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全程无遮拦开架借阅,读者可以背着包直接进入书库,在电脑上搜索书籍的编号,然后自己到书架拿书借阅。
让长沙人依然喜欢上图书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政府推出的公共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政策。根据国家文化部的要求,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央已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列入制度性预算当中。雷树德说:“我们现在免费到了什么程度?任何人可以来看书,办卡连工本费都不收。”
一方面是国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另一方面是湖南图书馆自身在服务理念上的大改革。他们把自己的行政办公区搬到了原来的锅炉房,把馆内最好的建筑和位置留给了读者,花巨资建立了专门的盲人图书馆、少年儿童分馆、多媒体厅,改造了馆内的自习室,开通官方网站,实现上千万份文献资料的网络共享……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读者有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而长沙人也与湖南图书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逢考试的时候,这附近学校的学生都会跑到我们的自习室来,有时候还抢位子不到;有的家长放假就把孩子放在这里看书,自己出去做自己的事;还有的市民家里几代人都是我们的忠实读者。”雷树德自豪地告诉记者。
传承与创新,老戏种迎来新繁荣
文/《金鹰报》见习记者 陈斌 图/刘欢乐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帆。
“这十年,我们真是在党的关怀下,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湖南的木偶皮影戏的一个春天来了!”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年以来,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喜事接二连三,中心主任张帆的喜悦溢于言表。今年3月,原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正式划转为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6月,在成都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节颁奖典礼上,中心创作演出的大型皮影童话剧《人狼同舞》,从全世界101台木偶皮影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项“最佳剧目奖”。
然而,就在十年前,作为省文化厅下属的文化事业单位,曾经有过辉煌历史、荣誉无数的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也一度陷入低谷。张帆回忆道,当时剧院生存艰难,职工月工资不到2000元,老艺术家们坐着敞篷车下乡演出讨生活,许多人才就此流失。这些年,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加大和文化体制的逐步改革,湖南的木偶皮影艺术才再次迎来春天。皮影戏在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11年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中心就承担起保护传承这一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老民间戏种的重任。
“要保护传承,就不能不去发展创新。”张帆说。就拿屡获大奖的《人狼同舞》来说吧,传统的皮影戏是在一块小屏幕后表演,而《人狼同舞》首创3屏并立结构,打破传统皮影戏平面透视的舞台空间,创造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视听审美空间,既保留了传统皮影艺术的精髓,又融入现代的表现形式,专家与观众好评如潮。
去年6月,剧团的内部机制也进行了改革创新,项目负责制和激励机制的施行充分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剧团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一方面与雨花区教育培训基地合作,每周坚持为长沙雨花区的小学生进行皮影教学和展示性演出,并组织剧团到全省各地的小学、贫困山区免费展演,将传统艺术的传承从娃娃抓起;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市场,通过演出市场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弥补经费的不足。一手抓传承与公益,一手抓创新与市场,张帆说,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必将走向新的繁荣。
文化达人
彭延昆
彭延昆在火宫殿表演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有200多年历史。因用长沙方言说唱,深受市民钟爱。
76岁高龄的彭延昆被誉为“长沙弹词活化石”。彭爹从9岁开始学习长沙弹词,至今已67个年头。长沙弹词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彭爹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他开始对长沙弹词进行抢救性整理,“接下来,我要开始考虑将长沙弹词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的问题。它是地道的长沙文化,抛弃它,就是抛弃长沙本土文化!”
这十年来,彭爹感受到了文化领域焕发的春天气息,民间艺术如今已登上艺术殿堂。“6年前,我做70大寿时,时任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谢建辉亲临现场祝贺,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局负责人及省市曲艺界知名人士都来了,我很感动!我的徒弟大兵也来哒。”
这些年,每逢端午、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在坡子街的火宫殿和湘江剧场,市民能经常听到彭爹那抑扬顿挫的唱腔。唱完《岳飞传》
、《野火春风斗古城》 等传统弹词,彭爹还会即兴哼唱一段歌颂长沙美好生活。
因从小失明,多年来,彭爹通过老伴给他念报的方式获取最新资讯,他创作的弹词新段子不断与时俱进,融入新的时尚元素。这位靠耳朵“辨认”加心灵感悟的老顽童虽从未见到过外面的世界,可他比谁都满足、快乐。
曾金贵
表演前,曾金贵认真佩戴湘剧戏服。
曾金贵说,长沙的文化氛围比以前更浓了,每周,在湘江剧场都有戏剧院(团)为市民免费演出,湘江风光带也成了戏迷过戏瘾的好地方,每天,这里吹拉弹唱,从早晨到半夜,热闹非凡。“这十年,政府在营造市民业余文化生活上下足了工夫,可以说,这些年大‘变脸’了,是一张热情微笑的长沙脸谱!”
文化数据
●今年6月初,经湖南省政府推荐,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批准,长沙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为此,长沙市政府推出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
●长沙市博物馆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每年组织送展览进社区、进农村20多次;长沙简牍博物馆免费开放两年来,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年均游客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倍多。2011年8月20日,长沙市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月办证人数是以前的两倍,借阅人次达到以前的3倍。
●长沙市1087支业余团队深入开展“百团汇演”活动,年均演出超过2千场次,辐射全市180多个街道(乡镇)、400多个社区,荣获全国首届群文品牌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
●“阳光娱乐·创业兴文”活动累计发放娱乐消费券14万余张,参与企业2500多家(次),直接参与人数50余万人次,惠及数百万群众。
●长沙市直属剧团每年送戏下乡近500场,全市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现年放映2万多场,年服务农民观众460余万人次。
●长沙市全市普查登记非遗项目1366个,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省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2人,项目保护传承发展基地14个,民办非遗博物馆5个。
●长沙市共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10个、基层服务点1425个,建成未成年人绿色网吧、公共电子阅览室322家,建成农家书屋10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