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下河街

(2012-08-08 19:57:39)
标签:

杂谈

文图/《金鹰报》见习记者 王展
下河街要与我们再见了。7月的最后一天,长沙市轨道交通实业公司的一则公告打破了长沙下河街炎热下午的平静。极具长沙特色的百年街道面临拆迁,取而代之的,是180米高的“双子楼”。
一座城市的记忆,往往在市民生活最平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下河街的远去,或许是时代的进步——城市再不需要核心位置的杂乱;或许也是一个符号的消失——从此,我们的长沙变得和其他的城市越来越没什么两样。

再见!下河街
解放西路旁的下河街入口,被夹在高楼的阴影中。

记忆中的下河街
8月初的清晨,解放西路两侧的巷子里,人群奔涌而出,往上班的路上奔波。路北,以往热闹的下河街口,被正在修建的大楼的阴影挡住,显得格外平静。南口的下河街小西门,早已被摩天大楼占据,再也没有以往的痕迹,而路旁的指路牌,仍旧指向以往的位置,虽然那里现在只是一堵围墙。
说起下河街,每一个长沙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金鹰报》执行总编刘正勇回忆起自己孩提时的故事,仍是十分激动:“那时候我父亲做点小生意,每个月都要骑自行车来下河街批发商品,有时候会带我一起去。父亲骑的车子后面两边都有挂篓,我年纪小,就挂了一个。在下河街半天,三个篓子就都装得满满的。回去的路上,有时遇到上坡,我真是推都推不动。”
记者小时候也曾在下河街有过一段趣事。大约7、8岁的夏天时,与母亲路过下河街,看上一顶皮帽,觉得戴起来特别像飞行员,所以缠住母亲一定要买,可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余钱,所以母亲没有同意买。现在记者还记得,那时候自己是如何赖在街上死活不肯离开的场景。
对在下河街经商快20年的刘老板来说,下河街就是他的生活。他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的大洪水。“那次可真是吓死人了,一楼全部被淹,二楼都进了水,天天都担心湘江大堤垮掉,自己还有没有命。后来虽然每次涨水也几乎要淹一次,但都觉得没什么了。”

再见!下河街
下河街里做生意的老两口,依然固守着自己的小摊位。
再见!下河街
下河街批发市场曾是长沙最热闹的地方。

远去的城市
晏家塘远去了,黄兴路、坡子街、太平街变样了,北正街、太平街即将远去,长沙正渐渐告别人们曾熟悉的模样。
“清明上河图,周末下河街!”曾是很响亮的一句口号。刘老板也很为这句口号自豪,“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喊起来的,听说是网上传出来的,不过说得很好呢!”刘老板说,“早几年,每到周末的时候,下河街这里那就是脚跟踩脚跟,尤其是好多河西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的小姑娘,成群结队的,虽然每个人买不了多少钱,但是架不住人多啊,而且那么好的人气,看了都高兴。”
现在的下河街,早已不复当年景象。8月初的早晨,一群老板正围在一起聊天,有人指着身边的同行笑着说,“你看,我们每天老板比顾客都要多。”时下经常有商户一天生意“剃光头”。做饰品生意的唐女士很无奈地说:“下河街,讲没得钱赚呢,又有一点赚。赚又赚不了好多,只够温饱。”
在一些政府官员眼里,下河街已经成了长沙的“癣疥”。有官员说:“下河街不再是城市向上的力量的体现,在城市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方面均难以管理,市场消防存在隐患。现在的下河街比不上光鲜的步行街、坡子街、湘江风光带,能为长沙增光添彩。大部分长沙人早已不再到下河街消费了,明亮的超市、百货公司抢夺了下河街的生存空间。”
网上却有声音对这种说法表示质疑:“住宅都是高尚的,写字楼都是高档的,酒店都是高星的,综合体都是高端的,如果还嫌不够,再加上国际的,只是不知道,这城市是谁的。”

 

下河街的诗
网络诗人草树是长沙人,从幼年时起就长期生活在下河街。面对即将远去的下河街,他写了一组名为《下河街》的组诗,共100首。最后一首是这样写的:

下河街在哪里?
我记不起了。只记得
它在一个针头里进入我的静脉
在血液里
鼓了一个小小的泡
嘘的一声
消失了

 


◎延伸阅读
明朝已有“下河街”  1990年代最繁华
下河街南起坡子街,北止五一大道,以回龙巷为界,北段称上河街,南段称下河街,今习惯通称下河街。下河街在明朝崇祯《长沙府志》就有记载。清朝时就是牙行云集之地。牙行是我国旧时从事贸易中介,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收取佣金的商行。至清末民初,绵延数里的下河街一时成为湖南全省南杂土果货的重要集散地。
76岁的张庆华老人在下河街里生活了60多年,自称见证过下河街兴衰。 张庆华说,下河街建筑基本建于1938年文夕大火之后,这么多年街巷格局也没怎么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河街手工业作坊很多,主要是做油鞋木屐、纸盒、篾业和炭行四大类。 上世纪80年代,胆子稍微大点的邵东人开始挑着担子卖小玩意儿,不过不敢公开吆喝。上世纪90年代初,下河街里的小商品交易迅速爆发。张庆华回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那几年,长沙人一说逛街都说“逛下河街去”。在下河街里往返运货的小三轮络绎不绝,让顾客几乎无处落脚。
下河街被称作“提篮子提出来的下河街”,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义码头、马家巷、上河街等处因临近码头,有经营干鱼虾和批发小食品的传统。1991年到1996年,下河街被称作遍地是黄金,逐步成为一个“旺铺林立,商家云集,年成交额达到数十亿元,商品辐射省内外,成为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食品批发市场之一。全街商业销售收入、商业利润都排名全市前列(《长沙乡镇街道概览》)”的市场。
1996年至1998年,下河街逐渐不适应城市的发展,商户成批迁往高桥大市场,高桥大市场成为昔日繁华下河街的延续。而老下河街出现的商业真空也逐渐被一些本钱较小的外来商户接续。
2002年长沙核心城区大改造,沿江大道旁的老下河街被拆除半边街道,其势力范围更日渐萎缩。今天的老下河街从人流、物流、经营种类、街道范围等各方面均无法与昔日繁华下河街相提并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NO.310Feature
后一篇:微小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