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粽”迹

(2012-06-22 10:07:34)
标签:

杂谈

  一只粽子,要经过多少历程,才能走到你的口中,糯住你的唇舌,香满你的齿颊?
  2000多年了,它承载着最本源的中华文化,以我们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相同的味觉记忆,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用一只只粽,过着一个表示纪念的节日,而最终的纪念,始终是我们淡淡远去的生活。
  正如蔡琴的歌中所唱:“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你遗忘。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忽然明白,这只粽,就是端午的圆心。
文/图*《金鹰报》见习记者  王展

端午“粽”迹

长沙北正街,一圈圈大大的“拆”字,在端午前夕的阳光中,格外打眼。临近湘春路的北口,原来熙熙攘攘穿行的人群,少了许多。假期快到的周南中学学生,快活地在窄窄的街上来回奔跑,浑然忘记了今后再也看不到这所百年老校的遗憾。
卖香烟槟榔的、卖小菜的、卖泡菜酸辣萝卜的老街坊,依旧每天推着摊子摆在路边。
我是一只粽子,刚刚从这条老街离开。
二十多天前,徐妈妈像往常一样,推着自己家的小车到临街做生意。徐妈妈是卖煮玉米的,每天的收入很微薄,维持着下岗多年后的清贫生活。一担翠绿,一声“粽叶”的吆喝,让徐妈妈走进了每年的端午时节。
买下那些粽叶,在清水中浸泡几日,去掉些许青气,雪白雪白的糯米早就准备好了。徐妈妈从盆里拿出两片翠绿的梭形叶子,轻轻一折,做个小窝,把雪白的糯米盛进小窝里,或加点绿豆,或加点豆沙,或加点肉片,或加点咸蛋黄,把窝窝上面的叶片顺势往下一折,牵过一旁早准备好的细绳,三两下就捆扎好,一个尖头尖脑的我,诞生了!徐妈妈在端午节前的这大半个月,每天就是不停地重复这项工作,直到储备的粽叶和糯米完全消耗。
把我和一个个兄弟姐妹上屉一蒸,滚烫的水汽中,翠绿渐渐褪掉些颜色,而晶莹洁白的米粒,也渐渐软糯,我们承受了最痛苦的蜕变,却成为了最让徐妈妈骄傲的美食。
“老刘,买几个粽子给外孙子噻!”“黎嗲,牙齿还这么好,那要多吃几个!”“最后一批啊!正宗的北正街手工粽子有卖啊!”一声声吆喝,徐妈妈的摊子上,一串串粽子被提走。
我也终于离开徐妈妈,离开北正街路边的摊子,一对年轻的情侣,把我带回了他们的家。明亮的餐厅里,裹住我身体的细绳被剪开,头顶的叶片被揭开,我第一次在明亮的灯光下,看到自己的身体。淡淡地泛着油亮的浅黄,黏黏的米粒,仿佛一拉就会缩回去一样。
女孩吞口水的声音我听到了,她似乎都等不及拿起筷子,直接用手一抄,便咬了一个缺口。糯糯的米粒甜甜地黏住她,她满足地对自己的爱人说:“还是过端午节好,新鲜的粽子就是好吃!”
“老街坊亲手做的,吃起来也放心。”男孩说。桌子上褪下的粽叶,泛着熟透之后的浅棕色,之前的翠绿已经升华为扑鼻的清香。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些无良商人,用工业药水浸泡粽叶,使之煮熟后仍然保持翠绿,增添卖相。罔顾他人健康的行为,真是应该唾骂,那也是对食物本身的不尊重。徐妈妈手中的我们,让食客都吃得安心、开心,看来,环保健康的食品,永远是大家喜爱的呢。
北正街的生活,已经渐渐远去,而传统却不会远去。粽子的记忆,已经传了2000多年,同样,豆腐、饺子等类似的记忆仍然鲜活。每一个端午,长沙的每一个角落里,一只粽子,总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餐桌上,来自罗莎、来自米旗、来自各个超市、来自街边巷角的摊子、来自母亲手指的温柔……
我们的端午,就是粽香包围的哦。

 


楼上的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三大重要传统节庆之一,又称作“端午”、“端阳”、“重五”。相传在战国时代,屈原“以忠被谗,见疏於怀王,投汨罗江以死”,后人便在五月五日系粽子投江以吊祭他,感怀屈原的忠诚。故事流传至今,屈原的冤屈似乎已遭世人的遗忘,反而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时,有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吃粽子等习俗的传承,而粽子也变成约定俗成的应节食物。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买粽子》,画于20世纪初,年轻的闺阁女孩,听到街上的叫卖声,闻到诱人的粽香,便从二楼的窗口,垂下一篮,买几只粽,端午的欢乐与闺阁的愉悦,便满了。

端午“粽”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专栏
后一篇:微小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