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庭 与古人对话 的“泥人刘”
标签:
杂谈 |

铜官,湘江东岸边的一座古镇,大名鼎鼎的长沙窑,就位于这里。这里曾号称“十里陶城”,陶城有一条由碎陶瓷片铺成的整齐细致的路,大约有六七十米长,而这些碎瓷,都是唐朝时的遗留。有一次日本客人来参观,看到用唐瓷铺路,连连惊呼。铜官,出好瓷,当然也出好陶瓷艺人。“泥人刘”刘子振,民间艺人周和生,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雍起林,陶瓷造型、模具大师冯炳坤,都是铜官人民的骄傲。而泥人刘第二代传人刘昆庭,则为今天的铜官人引为自豪。
文*《金鹰报》见习记者
王展
家传技艺精
北有“天津泥人张”,南有“望城泥人刘”。刘昆庭从小深受祖父——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振的熏陶,热爱泥塑造型设计。2009年,恰逢建国60周年之际,刘昆庭精心创作了20个寿星雕塑,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寿星们或笑容可掬,或逍遥自在,有的手捧寿桃,有的肩落蝙蝠。“寿桃象征长寿,蝙蝠寓意有福。”刘昆庭高兴地说。
刘昆庭的家传技艺出神入化,他捏泥人的速度令人惊叹——8分钟,刘昆庭就可以让一个活生生的吕洞宾站在记者面前。刘昆庭说:“小时候,爷爷要我们用陶土一天捏几十个鸡蛋,一开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这是捏人物的头。”“上学之后,我做的小泥人、小陶罐从来留不到第二天,一做出来就被人要走了。”从小就有粉丝追捧,制陶给了刘昆庭成就感。

刘昆庭工作室里展示的作品
回到长沙窑
精湛的家传技艺,使得刘昆庭成为了铜官陶瓷研究所的技术员,还开过很赚钱的农窑。但他不满足,下决心关闭了农窑,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了三年,艺术素质提高了,眼界也提高了。三年的学业结束,刘昆庭发现陶瓷的对外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便只身南下做起了陶瓷新产品的开发工作。“1995年,我在广州一年的工资就能抵得上我在铜官干一辈子的收入。”
2005年刘昆庭又回到了铜官镇,他开了个工作室。刘昆庭说回来是因为市场变了,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文化在国外流行起来了,市场需要中国土生土长的陶瓷。特别是仿唐代长沙窑的陶器很受欢迎,老外认为千年的古文化很有神秘感,极富魅力。
宏大的“36计”
刘昆庭手工作坊楼上展厅摆放着他历年的作品,其中具有“童格”手法的作品让人忍俊不禁。一件作品是一个老爷爷为老婆婆撑开罩衫挡雨,老两口笑得呲牙咧嘴的,还有一件是丈夫凑近妻子怀了孕的大肚子,传神表达了期待新生命的满足表情。这一个系列,件件精品,意趣盎然,令人回味。
去年底,刘昆庭再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找到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题材——“36计”。这个系列的作品是根据我国卓越的军事思想与丰富的斗争经验而总结的36个兵法策略,据此烧制而成的36幅画作,不仅将其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场景铺展得气氛迭起,揪人心怀,更将人物的思想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古人对话
“我的陶艺从来不搞批量生产,精品都是唯一的,我做的仿古陶在古玩市场可以以假乱真。”刘昆庭从来不做假文物,可一些商贩从他手上买到仿古陶器,然后用酸洗做旧卖高价。刘昆庭说,玩陶瓷有两种境界,一是敬古之心,用传统的工艺烧制陶瓷,在制作的过程中与古人对话;一是牟利之心,精湛的仿古技艺只是为了更大利润。刘昆庭说,自己属于前者。
刘昆庭现在很出名。玩陶瓷的都知道铜官窑,喜欢铜官窑的都知道刘昆庭。老外们很钟情于他做的仿唐长沙窑的陶器,他烧制的一套茶具在日本可以卖到几十万日元。刘昆庭却说自己是个玩泥巴的,没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中国文化,我是沾了中国文化的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