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解密神秘龙舟祭祀文化

标签:
杂谈 |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是什么使得一代大文豪余光中如此向往?说到屈子,自然离不开端午,而龙舟似乎成了端午的一种载体。在常人眼里,“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汨罗龙舟文化是那么神秘。《金鹰报》记者走近汨罗,听龙舟传承人许桂生解密神秘的祭祀文化。
文*《金鹰报》记者 刘欢乐
农历五月初一,新造龙舟下水,划到屈子祠边的河道,然后背着龙头进屈子祠敬奉屈大夫阴灵,汨罗当地人称此为朝庙,朝庙完毕,背着龙头快速将龙头归位回划
偷“龙骨”佯装追“贼”
汨罗的龙舟制作过程渗透了当地原始巫术及神秘的祭祀色彩,据许桂生透露,汨罗人制作龙头龙尾很讲究,当地人认为樟木是神木,有灵气、能通神,龙头就用樟木雕琢。船体则用优质、轻巧的杉木,树木不能采本村的,要到外村去偷,“偷东西就会有追赶,如果能逃走,就意味着这条龙船会划得快。”
许先生说,发现适合制作“龙骨”的树之后,就打上记号,次日带好祭祀品,燃放鞭炮,一声“哟嗬”,将砍倒的大树拖下山。树的主人发现后,会动员全村出动,大声吆喝、追赶,“他们知道是制作龙舟,一般都假装去追,追赶的人越多、越快,制造的龙舟跑得越快。”
打造过程异常神秘
“龙骨”偷来之后,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左右选择良辰吉日,请上当地有名的工匠做“掌墨师”(即为头的工匠),在开工“伐木”仪式上,全村人都会放鞭炮庆贺,龙舟东家当场给工匠发包封(即红包),掌墨师口念祭词,接下来,安排工匠做底、龙头、龙尾、橹等活,各司其职。
龙舟颈部雕有空洞,里面放上大米、茶叶、木炭甚至碎银,另放两张注明龙舟打造日期、主持人姓名的红纸,另放蝉壳、钩藤、连翘三味中药。蝉壳寓意龙舟轻如蝉衣,钩藤寓意龙舟头、体相连,连翘寓意连连获胜。龙头雕好后要举行接龙头仪式,从雕匠家开始,一直到龙头安置在新船头上,一路铳炮喧天,锣鼓欢鸣。龙舟尾类似橹,以两条长3米、宽4厘米的楠竹片装点成凤尾,故称“龙头凤尾”。楠竹片要用红油漆涂成一点一点的红斑,因为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他的女儿女婿参加了江上的救捞,终日坐在船尾用竹片划水,磨破了手指,血染在竹片上。船造好后要“关头”,即举行竣工仪式,只有办了“关龙”仪式之后,龙舟才不再只是木头,而是一条龙,具有了灵气。
龙舟竞赛前,要“朝庙”,这是汨罗独有的仪式。每年端午节前夕,汨罗江两岸的龙舟都要划到玉笥山下,为首的扛着龙头,划手们肩扛桡子(桨),排成纵队、敲锣打鼓,攀登到屈子祠的屈原神龛前,将龙头放到神龛前的香案上,再摆上供品、三牲祭品。隆重的祭祀仪式开始,主祭唱赞辞,祭奠屈子英灵,众人和唱,进香,叩首,祭拜。祭祀完毕,列队出祠,在鞭炮锣鼓钟罄声中,飞也似地向山下奔去,一直扑向汨罗江,名为给龙头洗澡,当地人称为“下水”。龙头下水之后,再将其安装在船首,这样即可参加竞渡了。整个仪式过程既热闹非凡,又肃穆隆重。■
花絮
端午,我们行走汨罗
行走,仅是为赴会汨罗江畔的一个伟大的诗魂。屈大夫,爱国诗人,在湖湘儿女心里升腾起一种敬仰。端午节前,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金鹰报》一行四人,怀着朝圣的心境,从星城来到汨罗江畔的屈子祠,我们用心叩拜……
文*《金鹰报》记者 刘欢乐
叩首,屈大夫牌位前
屈子祠,静立于古祠里屈大夫牌位前,屈膝叩首,默诵《离骚》里熟悉的句子,该是一场最质朴的心灵洗礼。
汨罗江水冲泡姜盐豆子芝麻茶
屈子祠前坪古樟下,小摊上的郑大姐热情地为大家冲泡姜盐豆子芝麻茶,“闻到蓝墨水味道啵?”一句调侃,顿觉茶汤回甘无限,莫非这汨罗江水这般神奇?
汨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的原料:姜、盐、黄豆,芝麻、茶叶、汨罗江水。脆脆的生姜在陶钵里轻轻来回擦磨,郑大姐将米粒般大小的姜丝泥倒进茶杯,再放进细茶叶、盐、芝麻、黄豆,滚水一冲,一杯清香扑鼻的姜盐豆子芝麻茶就大功告成了。
听白发守祠人讲屈原话端午
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对屈子祠怀有深厚的情感,刘石林家世代为屈原守祠,一代传一代,刘家香火传一天,屈子祠就有人在里面守一天,但到了刘石林这一辈,他依旧坚守着祖辈的守祠承诺。坐在屈子祠前坪,听刘爹讲述汨罗有趣的端午民俗与屈原典故,感觉很惬意。
刘石林对祠堂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甚至门上的细小雕花他都能讲出故事来。小时候,刘石林的生活很简单,每天,他负责清扫祠里的土,拂去400年屈原像上的灰尘,倒掉香炉里来自世界各地祭奠者焚烧的香烛,再就是坐在祠堂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