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2011-05-06 09:55:27)
标签:
杂谈 |
妈妈的话多半就是常识
何立伟,著名作家,长沙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白色鸟》、《小城无故事》、《何立伟散文选》、《何立伟漫画集》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等文字传播海外,先后数十次获国家及省市级各类文学奖。
前一阵跟几位朋友自驾去湘西,有天从龙山经湾塘,又至佳塘,停歇下来准备吃午饭,我趁大厨炒菜之隙拿起相机到小饭店旁边的集市上遛了一圈,发现一位摆摊卖杂货的少妇跟前坐了一个戴毛线帽的小男孩,神情极为可爱,遂走拢去给他拍照。他望望他妈妈,他妈妈说,笑呵。他于是很乖地就笑起来。我啪啪地连拍了好几张,换个角度,叫他再笑,他于是又笑得更厉害。我从未看到过如此天真无邪的笑,如此让人开心的笑。我后来把它张贴在网上,许多人看了都留言,与我感同身受。有趣的是我吃完饭之后看到那少妇收了摊,朝家里走去,她那可爱的儿子跟在后头一边吃零食一边跳跳地走。我停下车,拿出两个苹果追上去要给他吃。他居然坚拒,说不要不要。我拍着他的毛线帽说吃吧干净的,洗过了。他仰起脸来很凛然地说:不要!我妈妈说的,不要!
这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他脏脏的却无限的干净,他顽皮却听他妈妈的话。
周杰伦有一首歌,就叫《听妈妈的话》,很有意思。这首歌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那个有点傻里傻气却在人生的成功上远胜无数聪明人的阿甘,每到生活的关键时刻,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总是说,这是他妈妈说过的话。意思是,他是听妈妈的话,才会走这样的路。汤姆·汉克斯把阿甘演得特别天真、缺心眼,照着妈妈说过的话,完美了自己的人生。阿甘是美国梦的实现者,电影仿佛在教导我们一个真理:听妈妈的话,绝不会走错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教育,有一种叫作“庭训”,当然古人的庭训专指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孔夫子就有关于他与他儿子孔鲤的“过庭语”典故,也多半指的是父亲的言教。但是,做母亲的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母训则更多的是身教。在这方面古代最有名的案例便是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以搬迁来择邻而居,以使儿子在人格发育中有个好的教育环境,受到好样的影响。还有岳母刺字的故事,亦是传达这样的母教。岳母给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武穆在历史上的伟大,乃是有一个母亲的伟大在,影响到他,方才如此伟大起来。又有唐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不是身教是什么?所以母亲总是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影响孩子。拿现在的话来讲,父亲的教育重在智商,母亲的教育,则重在情商。父母合起来,乃有完整的教育。然而很多成功的人物,回忆起自己的成功,很多时候念及的,反而是母亲。
因为母爱是人生最伟大的力量。所以当妈妈的说过的话,许多时候做儿女的初不在意,但在日后,在人生成熟之后,这些话反刍到心头,会越来越觉得它的重要、正确、了不起、有力量。按照妈妈的话去做,总是无往而不胜。
妈妈的话通常总是很平常的,我们每每以为是唠叨,比方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比方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等等,听上去并不警醒,并不惊骇,但这些平常的话、唠叨的话,包含的却是平常的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识。一个人最大的愚蠢,莫过于忘记常识。人生铸成的错,无不是错在违背常识。母亲的话,多半就是常识。前两年读书界流行读一本香港梁文道出的书,那书就叫《常识》。为什么会流行呢?就因为在我们这个转型期社会中,常识每每是缺失的。
听妈妈的话,让常识驻满心头,儿子的成长会健康起来,这个社会也因此会健康起来。
这就是妈妈的话的意义所在。■
让我愧疚的母亲节
魏剑美,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知名杂文家。代表作:《步步为局》、《下跪的舌头》。
自从手机短信被普及以来,人们似乎一下子变得多情起来,不仅圣诞节、情人节这些“重大节日”非相互祝福不可,即便什么感恩节、元宵节、妇女节、劳动节、男性健康日也少不了成为表达情意的一个由头。每年的4月1日,不少人都接到过“愚人节快乐”的祝福,不过这还不算最雷人的,“清明节快乐”那才真正让人啼笑皆非。
母亲节当然更是朋友、同事、商业伙伴之间传情达意的一个好契机。每到这天,无数条祝福别人母亲“健康快乐幸福”的信息通过短信、微博、电子邮件和QQ留言飞速传播。我自己每年这个时候也收到大量类似的信息,并诚心诚意送出对别人母亲的祝福。直到某一年的母亲节,我躺在沙发上发短信发得两臂发麻,母亲来叫我吃饭,我这才想起即便母亲节这个日子里我其实也什么都没有帮母亲做。其他日子更是如此,每天从早到晚,都是两鬓渐白的老爸老妈在买菜、做菜、拖地板、倒垃圾。有时候带朋友回来吃饭,自己也只顾胡吃海喝、打牌聊天,一顿喧嚣之后,留下满屋子狼藉不堪的残局,自己倒头就睡去了,甚至没顾得上和忙碌不停的父母说上几句话。即便如此,父母也从来没有埋怨过一句,下次我带朋友回来,他们仍然笑呵呵地迎接,然后就开始忙忙碌碌。
母亲是农村妇女,大字认不得几个,她肯定不知道居然还有一个节日叫“母亲节”,更不知道那个小小的手机里就蕴藏着数十上百条对她的祝福——如此一想,我就止不住汗颜: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关心的人居然有脸面给一个又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人送上对他们母亲的问候与祝福?
曾经看过一个古代笑话:一个地主突然大发善心,把债户们招来,宣布免除他们的债务,但要他们表态下辈子怎样报答。债户们都说下辈子给地主做牛做马,唯独一个欠债最多的人说:“老爷,我欠你的太多,做牛做马都没法回报,下辈子只有做你的爹才能报答你了!”当时看这个笑话,大家说这个债户得了恩惠还占人家的便宜,很有些“劳动人民的智慧”。但现在再来看这个笑话我却笑不出来了,因为我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比做人父母更为彻底的报答。尤其是母爱,不仅仅像是一种职责,更像是一个宗教。西谚说:上帝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在“孝道”这个概念渐渐淡出人们头脑的今天,我们常常简单而庸俗地理解对于长辈的赡养义务,以为就是每个月给他们钱,逢年过节给他们买点吃的用的。我们甚至连坐下来听他们唠叨五分钟的耐心都早已失去。与此同时,我们却可以耐心而温柔地陪孩子将一个简单的积木游戏玩上一百遍。父母多年的风湿胃病关节炎我们可以熟视无睹,孩子偶尔的一声咳嗽却可以让我们高度紧张。——我们忘了,多年前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溺爱我们的,而且直到今天他们身上仍然有着浓厚的溺爱情结,也正因此,他们可以宽容着我们的疏忽、慵懒和无礼。
只要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明白老人们期待的其实并不多,也许只是进门时放好的一双鞋,出汗时递过来的一条毛巾,过马路时的一次小心搀扶,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一句叮嘱,逢年过节时的不算贵重但却贴心贴肺的礼物。这些细微之极的小事,就可以让老人的心灵得到满足!我们在埋怨老人们嗦、烦琐、不理解年轻人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何尝理解他们所需不多的期望!我们对配偶、对孩子的百般迁就暂且不说,在单位上我们迁就了多少大会小会的嗦和烦琐,在应酬场合我们多少次耐着性子去体谅和照顾他人,而对给予过我们最无私关爱的父母,为什么就不可以更多一些体谅与善待?也许,只要我们每个人拿出对领导、对客户、对帅哥美女那种热情和殷勤的百分之一来对待生养我们的父母,多少原本荒凉凄冷的父母之心将因此而变得幸福充盈!
那样的话,我们又何需一个“母亲节”或者“父亲节”来提醒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