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民间的那些捣腾剪影……

标签:
杂谈 |
从事文化新闻报道多年,其间,记者接触过不少民间艺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数十年如一日,偏居一隅,各自捣腾自己的心爱宝贝。下面的影像记录了他们的精彩瞬间。
文/图*《金鹰报》记者 刘欢乐
中华灯谜国手敖耀寰
他是1994年唯一获得“中华灯谜国手赛”奖的湖南灯谜高手,他误入“谜”途20多年而且乐此不疲并为之痴狂,他第一个借助电脑将灯谜制作成教学课件。他说他会永远守望着灯谜这个孤零的堡垒。
30余年捣腾出13余万杆秤
58岁的文志辉是长沙最后一位还在手工制作称重最少为0.1克杆秤的制秤人,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力学专家Juergen
Renn教授是他的粉丝。文志辉的制秤店铺在长沙太平古街一角。三十多年来,他至少制作了十三万杆秤。
20多年人生“剪”影
经历20多年磨练,长沙市树木岭新星小区的洪源先生练就剪字绝活,无论多复杂的汉字,不用打草稿,可以用隶书、行草等五种字直接剪出来,而且是连笔,他甚至能蒙着眼睛剪字。他剪过的最大的字长5米、宽4米,最小的字长宽仅1厘米。
凤凰纸扎大师聂胡子
现年78岁的老艺人聂方俊曾被联合国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聂方俊出生于湘西凤凰一个纸扎工艺世家,自幼随父学艺,从事纸扎工艺50多年,他制作的《龙灯水族》、《人物神像》、《狮子走兽》等系列纸工艺品,成为凤凰纸扎工艺品代表作。
长沙弹词“活化石”
从小双目失明的彭延昆是长沙弹词的“活化石”,凭借盲眼、薄嘴、旧琴,60多岁的彭老用长沙方言俚语说唱赢得长沙曲艺界的普遍尊重。从艺60多年,彭老桃李满天下,他的大徒弟李迪辉、二徒弟大兵在曲艺界闻名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