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透过国粹看家国精神

标签:
杂谈 |
http://www.efaw.cn/Files/adminfiles/7D90950E68F32A49/A011.jpg
《金鹰报》记者 罗懿
2008年年初,《赤壁》磅礴开场。将暴力与美学贯穿电影始终的吴宇森,用一场战争向传统文化敬礼;2008年年尾,《梅兰芳》娓娓谢幕。回归文艺的陈凯歌,用一群人复兴大师的家国精神。
在日益喧嚣的娱乐圈,两位大师级导演同时选择回归内心,延续精神,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电影世界的文艺复兴正悄然萌芽。正如12月长沙的天气,暖暖的太阳让人随时感觉,春天要来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兰芳》让陈凯歌找到了快乐的钥匙”
北京的西城区,护国寺街一号是梅兰芳先生家。步行15分钟,转个弯进入太平胡同46号,是陈凯歌家。
地理位置这么近,也曾在梅兰芳先生在世的时候,上梅府吃饭,陈凯歌却从来没有和梅兰芳先生说过话,更想不到,会在耳顺之年,拍梅兰芳先生的传记电影。
当时被寄予厚望的陈凯歌,刚刚拍完《无极》,一部与陈凯歌文人气质相去甚远的电影,让“陈凯歌”的金字招牌,在远离文艺的道路上,摇摇欲坠。
这时,终生献身艺术的梅葆玖先生,再次向曾经到他家吃过饭的小孩“伸出了手”,决定让陈凯歌执导《梅兰芳》。因为在他看来,陈凯歌和他的电影,都有着“酸朽”的文人习气——厚重、奢华、固执而又直抵心灵。
陈凯歌带着梅家的信任和大量的资料回家了,筹备《梅兰芳》剧本的阶段,他的案头还多了一些禅宗或是佛家经典。但让陈凯歌变得平静的,更多的是梅兰芳的资料。妻子陈红欣喜地表述丈夫的改变:笑容多了,眼神柔和了。
陈凯歌解释自己的变化时说:“道德经中有六个字,我觉得很好地形容了梅兰芳,‘知其光,同其尘。’他把一切好的坏的合理不合理的,都接受下来,在他的世界里,都是包容,很阳光很宽厚。他不仅平和,而且荣辱不惊。
三年后,这种平和,在出现在长沙的陈凯歌身上自然地散发开来,当记者尖锐地问道,是否已经走出《霸王别姬》的高度和《无极》的深坑时,陈凯歌用电影中的台词巧妙回答:“一个被动的,被强迫带着枷锁的人,是没有办法翩翩起舞的。只有忘掉这个,他才能在另一个境界中找到自己的自由。”
陈红说,《梅兰芳》不是陈凯歌的雪耻之作,而是让他丢掉“纸枷锁”的一把钥匙。“丢掉了,人就快乐了。”
兰笑人间孤洁名
“《梅兰芳》的姿势特别正确,戏里的核特别结实,那就是国家、民族。”
快乐的陈凯歌希望通过作品,将大师的品质和精神表达出来,改变更多人。正如他的第一部电影《黄土地》一样,改变成千上万的农民命运,陈凯歌要让观众再次看到文艺电影的巨大力量。
梅兰芳扮演者黎明,成为被改变的第一个人。
当陈凯歌宣布由黎明来扮演梅兰芳时,争议声比陈凯歌接拍《梅兰芳》更多。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童年时代就去了香港,在英国受教育的偶像明星,可以出演一代名伶梅兰芳。“就连黎明最开始也不太自信,在等待开机的日子里每天倒数开机时间,数得我都发火了。”陈凯歌说。
但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发生。黎明跟着梅兰芳的弟子李玉芙学习京剧,“两个月里,每天六七个小时的功课,走脚步、翻水袖、练身段、亮相、兰花指……重复步骤,一样不落。”枯燥的练习磨平了黎明的天王棱角,也熨平了他纷繁的心灵。
在《梅兰芳》的后半场,梅兰芳和邱如白决裂,一句“艺术可以无国界,但艺术家不能没有国界”,让黎明每每内心无比震动,他惊讶于那个时代的人追求艺术的单纯,和保持原则的纯粹。
所以在每个见面会上,黎明都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说:“《梅兰芳》里面的演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电影里面的精神。这么多年我拍过看过许多电影,只有《梅兰芳》的姿势特别正确,戏里的核特别结实,那就是国家、民族。”
戏里的梅兰芳是平和温柔的,戏外的黎明也不多话。热闹的长沙媒体见面会,主角黎明却是被提问最少的一个,甚至当媒体直接问孙红雷“有人说你才是《梅兰芳》的男一号,因为你的风头直接盖过了黎明”这样尖锐的问题时,孙红雷都尴尬得只能干笑,一旁的黎明,却仿佛还在戏中一样,脸上波澜不惊,这般荣辱不惊的功底,恰恰就是陈凯歌一直要表达的大师态度——平静、平和。
芳菲散尽暗留香
“《梅兰芳》与年初的《赤壁》遥相呼应,失落的文化传统与大师精神便呈现出来”
陈凯歌对京剧情有独钟,不仅因为他是听京剧长大的,更因为在拍摄完《梅兰芳》后,他终于明白了年轻时的困惑:为什么梅兰芳要在那么困难,几乎全民反对的情况下,执意去美国唱戏。
“那是因为梅先生想要告诉全世界,中国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中国有这么好的艺术品种,这样的瑰宝,不应该只留在中国,而应该属于全世界。”陈凯歌激动地说。
在找到这个答案后,陈凯歌突然觉得特别孤单,他有一天拿着剧本自言自语:“‘京剧,你有什么不适应的。’京剧回答:‘我身边这些人和事都不再了,我还孤单地活着。’”陈凯歌突然发现,身边唱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午夜梦回的时候,京剧萧条的身影,经常让陈凯歌泪湿衣襟。
所以就有了今天陈凯歌的回归之作《梅兰芳》,有了以他为代表的“座儿”们释放渴望的另一部京剧电影,而陈凯歌源于“私心”的一次创作,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复兴国粹京剧——京剧的复兴没有这么简单,而在于复兴梅兰芳大师的精神。只要有人能够像梅兰芳一样从不放弃的发扬戏曲艺术,精神不灭,戏曲就永远不会消失。
让陈凯歌欣慰的是,他这次文艺回归,不仅深刻影响到戏中明星,同样也唤醒了国人对国粹京剧的重视。截至到记者发稿当天,“梅兰芳、京剧”的搜索量在百度和谷歌中都排名前三,一股重新关注国粹的热潮,正随《梅兰芳》的全面上映而展开。
更多观众乐观地看到,《梅兰芳》之后就是春节上档的《赤壁》下部,陈凯歌的作品心有灵犀地与年初和年尾的《赤壁》遥相呼应,失落的文化传统与大师精神在两位甚至更多导演手中,通过影像形式呈现出来,唤醒更多观众内心对中国文化的呐喊,满足更多观众更高层面的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