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有的国家贫穷
(2011-11-22 02:22:58)
标签:
讲座经济史国家经济发展财经 |
分类: 我的学术生活(原创) |
今天听了学校的一个公开讲座, 演讲人是牛津大学的Robert
C.
Allen, 内容是经济发展史。讲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英国工业革命(1820)之前(注1),第二部分讲的是工业革命之后至今(1820-2010),当中有一个半小时的coffee
break。
先讲第一部分,如果把人均GDP为纵轴,年份为横轴做图,会发现,1)15世纪,各国的人均GDP差距并不大;1820年之后,资本积累和科技变革的速度明显增大,各国收入水平差距显著增大。(2)1820年之前人均GDP高的国家,目前仍然人均GDP高(特例:日本)。
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1)科技(2)全球化进程(3)政策。另外几点文献里面经常提到的方面,老先生不是很赞同,比如:(1)文化、(2)政治制度(比如民主)和产权制度(比如私有制)(3)科学发展本身。主要阐述的是关于相对要素价格(relative
factor
cost)。当劳动力成本高的时候,普罗大众才有闲钱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如果劳动力成本高,资本家就有动力使用资本密集型的科技进行大规模生产。另外,能源价格似乎产生某种影响。比较极端的说:是不是因为中国的能源价格高,所以中国没有发展耗费能源的大规模机械生产的动力呢?!(注2)
第二部分以19世纪标准发展模型为线索,从四方面阐述。
1. 国家内部统一的市场(建公路、铁路等促进内部统一)
2. 对外高关税
3. 稳定的货币
4. 大范围的教育投资
按照这一模型成功的典范是美国和德国。而印度因为殖民地的关系,发展滞后。墨西哥和俄罗斯、拉美国家大范围依赖外资(而日本完全依靠国内储蓄)。
最后,讲到了未来,在什么条件下,当今的落后国家能够快速增长并赶超发达国家呢?如今,规模效应(scale
economies)越来越重要,中国、印度等国的赶超,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体的规模有关。而拉美众多小国的出路是建立自由贸易区。
我的总结:
梳理一下经济发展史,根据时间轴,发展因素可以分为intermediate sources of growth and
ultimate sources of growth,现在用的最多的是主流的 neo-classical model of
growth 主要是Cobb-Douglas function,在这个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力能够互相替代。
当然,对于经济史的研究远远不够,这个讲座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空间。
备注:
1.我依稀记得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里面记录的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第一台纺纱机的发明。刚刚搜了一下
1765,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参考资料: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世界史上册
2.我不理解为何中国的能源价格为何高于同时期的所有欧洲国家。求进一步数据!另外,需要看看地理禀赋因素,是不是因为能源缺乏呢?!
前一篇:你到底喜欢不喜欢我?(王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