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皇帝谥号(袁腾飞)

(2011-09-22 02:35:28)
标签:

皇帝

谥号

杂谈

分类: 历史地理制度之辨

庙号:是皇帝死了以后,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都是什么祖(一般是开国皇帝称祖,以后历代称宗)、什么宗。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明太祖、明世宗等。例外是:元明清。明成祖朱棣虽然是第二代皇帝,但是他的后代认为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有“二次革命”之举,尊为成祖;清圣祖,也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代皇帝,但是清朝认为他平三番、收台湾、亲征准格尔,功劳很大,名为收成,是为开创,所以,尊为圣祖。
    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一生的功绩,给的称号,汉代以前较短(一般1-2个字),隋唐以后逐渐增多(到清朝有十几个字),比如,汉孝景皇帝(孝景、就是谥号,只有两个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康熙皇帝谥号,共23个字)。
      尊号:是皇帝在位时候的美称,又称徽号,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死后,加入谥号行列,一起使用。
       年号:皇帝在位时的年号,有的皇帝在位时,用好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在位时,曾频繁更换年号:永徽、显庆等共十几个。明清时,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嘉靖是年号)、康熙皇帝(康熙是年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一般认为,形成于西周中期,秦始皇时期曾经废除,西汉又重新使用。在西周之前,都直呼其名,如盘庚、太甲、武丁。而西周的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关于谥号的记载,《逸周书》中比较全面

谥号大体有三种: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

表扬型,如文、武、成、明、睿、康、景、庄、宣懿……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批评型,如厉、灵、炀、愍……

厉,杀戮无辜曰厉

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

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

同情型,如怀、悼、哀、闵、殇

殇,短折不成曰殇(夭折)

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PHD outing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