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VS威廉姆森(顾自安)
(2011-08-22 04:51:29)
标签:
商鞅威廉姆森制度经济学法家杂谈 |
分类: 历史地理制度之辨 |
商鞅是大国集权制度的发明者,他创建的法家制度是完全依据产权理论、有限理性开展的,并且制定了一套政策。从秦统一中国,还是延续了2000年的制度不灭,一直到今天国人的思想依旧为其所缚。历史证明了这套制度无比地有效。我们要问的是:这套东西为什么有效?碰巧的吗?不是,商鞅对新制度经济理论的认识,不亚于威廉姆森。
中国传统体制源于商鞅的思想,这说明古中国在治国制度上,对私产界定、个人私欲、环境适应、道德标准等有相当精准的理解。中国统治者是素来了解人的有限理性,也知道产权界定的好处,知道法律对产权制度保护的关键。但是这些理论,都被用于建立专制的集权了,御民愚民之术并不是瞎撞的,而是有精深的制度经济理论支撑住的。
一切都在《商君书》,建议读新制度经济学,一定要看这部人类历史上最早对国家制度经济理论的著作。虽然他利用这套理论制定了集权国家,使得整个国家成为一个产业组织,完全消灭了市场,但是我们看到,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古国,这套制度运行至今。
以下开头,选取《商君书-开塞》文字,以显其力量:
开塞第七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
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
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
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
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
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
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
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
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故曰:王道有绳。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故曰:民愚,则
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
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则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
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故以
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诸侯者退德。
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
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武王逆取而贵顺,争
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
虞、夏之时,而下不脩汤、武。汤、武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此道
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有能听也,今日愿启之
以效。
自从天与地形成之后, 人就产生了。在这个时候, 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 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 就是只爱自己的亲人, 就是要努力去追求个人的私利。由于只爱自己的亲人, 就必须设法划分亲疏; 要追求个人的私利, 就会产生冒险投机的想法。由于老百姓人数众多, 却都在设法划分亲疏, 都存在投机的想法, 整个社会就都乱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都努力去战胜对方, 都在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努力获取个人的私利; 为了能够战胜对方, 彼此之间就会发生战斗; 为了能够获得个人的私利, 彼此之间就会为此而争论; 在彼此之间发生战斗和争论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公正的标准, 人们就容易丧失理智, 而使结局无法收拾。因此, 就有贤人来创立了判断是非的公正的标准, 并且劝导人们不要存有私心, 这样一来, 人们就喜好仁慈的人了。在这个时期, 人们就抛弃了只爱亲人的思想, 尊崇贤人的思想也就树立起来了。
(注:本段从人的天性出发,以探求一般人的行为模式,跟2000年后的西蒙、威廉姆森提出的“有限理性”、“投机”一致。商鞅认为,人为获利私利而会去投机冒险,为血亲关系而把社会人分成亲疏远近。商鞅这里已经把“血亲”这种威廉姆森等人认为“利他主义”的行动一并视同为人的自私,并推广至:个人会在人际交往圈中将血亲关系推广,进而划分别人跟自己的亲疏。在发现基本的人类行为模式后,马上指出这种模式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无穷的竞争,而竞争需要由判定胜负的原则,若没有,经常会发生不可收拾的结果,这就是现在说的交易成本无穷大。这些都是产权、制度存在的原因,新经济制度学的结论与之是一样)
(商鞅对于人类对亲人的“利他主义”行为直接判定为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型,不知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如何会有这样的思维。商鞅对于道德教化的作用抬高了,对感情和模仿的作用抬高了,其实自利才是人类的硬约束。)
(注:这段是说:制度演化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作为圣人, 在做事的时候, 既不能够死板地效法古人的做法, 也不能够拘泥于
当代人的做法。如果死板地效法古人的做法, 就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如果一昧地
拘泥于当代人的做法, 在当前形势的限制下, 就会四处碰壁。周朝的国君并没有仿
效商朝的做法, 夏朝的国君也没有仿效虞舜的做法。这三个朝代所面临的形势各
不相同, 但他们却都可以成就帝王之业, 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找到适应时代需要的
治国之道。另外, 他们在创立帝王之业的时候用的是一套办法, 而在维持帝王之业
的时候, 用的就是另外一套办法了。周武王是采用背叛商朝的手段来夺取政权的,
成功以后, 却提倡服从国君的领导; 成功之前是在和商朝争夺天下, 成功以后, 却在
国内教导人民要崇尚退让的美德。他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依靠的是武力, 而在维持
政权的时候依靠的却是道义的力量。现在的时代, 强国都在设法兼并其他的国家,
弱小的国家都在努力自卫, 以免被其他国家吞并。在这种情况下, 既不能和虞、夏
的时候相提并论, 也不能仿效商汤、周武时的道路; 商汤、周武的治国方法, 在今天
已经行不通了。现在, 凡是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没有不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的, 凡
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没有不进行自卫的。商汤、周武所推行的治理国家的政
策, 很久以来就已经行不通了, 而当代的国君又没有人能够推行新的适合时代需要
的政策, 所以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明君就再也没有出现第四个。即便是有了适应
时代需要的治国之策, 如果不是一个圣明的国君, 他也是不会相信的。现在, 我想
要从政治效果上来说明我所坚持的新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