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外地考生为“蝗虫”,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2012-12-03 10:08:36)
标签:
异地高考蝗虫上海教育公平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斥外地考生为“蝗虫”,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占海特15岁,女,江西九江人,1997年生于珠海,2002年随父母来到上海。小学初中均在上海就读,今年5月初中毕业前夕,因非上海户籍无法参加中考辍学在家,开始自学高中课程。今年6月,占海特开通微博,并和父亲占全喜以多种方式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与沪籍人士就异地高考“约辩”……
近日,占海特和她的家庭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获得众多类似遭遇者支持的同时,她也被部分沪籍人士斥为“蝗虫”。
部分沪籍人士斥非上海考生为“蝗虫”,这声音尽管很难听,很刺耳,但不要愤怒,也不要鄙视这些上海人,因为他们是“教育制度优越性”滋生的怪胎。长期以来,他们享受着优质的教育,享受着教育制度的优越性,突然,非上海人要和他们争抢优质教育资源,要和他们分享教育制度的优越性,他们能接受吗?他们不能接受才是正常,他们能够接受才是不正常。所以说,他们斥和他们抢教育资源的非上海考生为“蝗虫”,并没有太多的恶意,而是惯性思维使然,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他们看似很跋扈,其实内心很脆弱,高处不胜寒。
上海人和非上海人,都是中国人。为什么非上海人就不能拥有一样的权利在上海参加中国的高考呢?为什么北京大学成为“北京人大学”呢?这才是我们要追问和思考的。
这是教育制度形成的教育鸿沟,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保护了少数地域的孩子享受着教育的优越性,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无疑也损害了其他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微博对我来说就像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占海特说,享受公平教育是她作为公民的权利,而推动教育公平则是她作为公民的义务。“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未必能够救她,但对推动教育公平,还是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另一位女孩说:“如果教育不是填平鸿沟而是扩大鸿沟,那就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这种担忧则没有必要,因为全社会已经认识到教育不公平的弊端。
推动教育公平,依靠公民的“不平”则“鸣”,可能力不从心。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修订不公平的教育制度,用公平的教育制度保护每一个受教育者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同在蓝天下,共沐教育公平的阳光雨露。
最近,各省市关于异地高考的方案已经出台或将要出台,我们欣喜地看到,异地高考的坚冰已经开始解冻。虽然有的省市设置了异地高考门槛,且门槛很高,但异地高考的大门已经打开,这也是进步,这就是希望。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套用这句话,公平教育的车轮已经启动,教育公平还会远吗?
(罗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