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迪嬷嬷讲述1000幅世界名画》

(2019-02-27 15:58:03)
分类: 楠楠细语
  偶然在一个朋友那里看到一本书《温迪嬷嬷讲述1000幅世界名画》,厚厚的,重重的,大概有3公斤,封面与封底的字,都是烫金烙印的,看上去大气简洁。即使送人做伴手礼,也是拿得出的。按照自己翻书的习惯,先看看作者温迪嬷嬷,这个婆婆是谁呢?又看看出版社英国DK公司,它可是拥有着“从出生到年老不断学习的生活指南”的称号,是科普类出版物的权威。随手翻开几页,精美是不用详说的,看看内页,密密麻麻,至少几十万字,几百页。想看,又不知道怎么看。这是一本亲子互动的书,真的有点喜极而泣,1000幅世界名画,500位作家,512页,从古代到中世纪,从近代到当代,宗教艺术.....世界名画大家可能或多或少有熟悉的,但是真的能给孩子解释图画色彩结构,或者讲诉其中的故事吗?
  作为父母,你的眼界,决定了未来孩子所走的道路;同时,你受限的眼界,也正在毁掉孩子的未来。我想,选择作品的一大标准就是作品本身是否能为观者带来无穷的愉悦。当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虽然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耳熟能详、极富知名度,但书中每幅入选作品皆是杰作。伟大的艺术不仅限于愉悦感,还带来了心灵的修行。我愿意慢慢的看看。丰子恺先生认为:小孩子就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敏感、充沛的感情,他们上一秒还呼天抢地,下一秒就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属于孩子的独有艺术特质。我想,如果能和孩子们一起通过指尖来灵活选择故事,用美文阐述艺术,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谁是温迪·贝克特嬷嬷?查了这个婆婆的资料。1930年生于约翰内斯堡,孩提时有五年是在爱丁堡度过的。十六岁时离开南非到英国,加入圣母院修女团。见习期结束后,她被送到牛津的圣安尼学院,在那里她获得了英语学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54年,温迪嬷嬷回到南非任教。后来,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作讲座。1970年她返回英国,在诺福克的卡默莱特修道院过着闭门隐修的冥思生活。BBC曾经有一部是关于她的叫作《温迪嬷嬷的艺术之旅》,后来这本书有出版。这位艺术史家,在英国被誉为“继《文明》作者肯尼思·克拉克勋爵以来的最佳艺评人”。她的《绘画的故事》是她在多年敛心默祷的生活中孕育出的一部代表作,被BBC电视台制作成同名电视系列片,在西方家喻户晓。凭着渊博的学识、对艺术的热情和睿智的洞察力,为每位热爱艺术的人开启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展现出绘画艺术强烈的感召力和丰富的启迪性。她的代表作有《温迪嬷嬷讲述1000幅世界名画》、《温迪嬷嬷的艺术之旅》、《温迪嬷嬷的大旅行》。
  有资料这样说她的一生,像一个技术熟练的走钢丝的人,成千上万人都欣赏她的表现。初看上去,她是一位老派的天主教修女,而不是新派的宗教人士,穿着世俗,混迹于社交场合。16岁时成为宗教会众一员,并获得教学职位,此后七十年,她一生独身,供奉上帝。她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祈祷,雷打不动,直到她在12月26日去世,时年88岁。生命的转折点,在1970年患上癫痫,她从南非搬到不列颠,虽然她离开了教学岗位,但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职责。她定居于一所移动房屋内,位于严格的加尔默罗修会修道院之中,并在余生中一直居住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之下成为举世闻名的电视名人,用自己精准而深入浅出的表达,讲述艺术史。《纽约时报》有言:电视时代之中,她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史评论家。她环游世界,回答一些举世闻名的访谈者的问题,还要在一些最辉煌耀眼的地方进餐,不管她是否情愿。她的荧屏生涯始于1992年 BBC 的一个系列,温迪嬷嬷展示出自己在摄像机前自信表达的天分。在诸多风格迥异的艺术中,她都能找到独特之处。一个成为电视明星的修女,一位珍爱人类身体的宗教苦修者,她成功的完成了难以实现的结合。
  从传统的纯粹学术中脱离,让艺术审美与阅读的乐趣交织,从视觉角度带来艺术的独特魅力。睡前,闲暇、做研究,资料收集,和嬷嬷一起捕捉每幅画的精髓。
《温迪嬷嬷讲述1000幅世界名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极简主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