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州工夫茶“四宝”之二:若深杯

(2007-07-25 19:38:44)
标签:

生活

分类: 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四宝”之二:若深杯

                      潮州工夫茶“四宝”之二:若深杯

                             ·陈香白  陈再粦·

 

     清代俞蛟《梦厂杂著· 工夫茶》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这“精致”器具中,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潮州工夫茶四宝”:茶壶、茶杯、红泥火炉、砂铫。
    潮州工夫茶对茶杯的讲究,实在堪称“真工夫”!常用者乃径不及寸之白瓷杯,质薄如纸,色洁如玉,俗称“白令杯”或“白玉杯”。因为不薄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此外,四季用杯也各有识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也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翁辉东《工夫茶》)。
    茶杯型制虽多,但最受推崇的还是“若深杯”。若深杯,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个字。“若深珍藏”杯初创于清代康煕年间(见图)。若深杯用于泡茶,具有突出的特点:壁薄善发茶香,素瓷尤能衬色,底平稳坐茶盘,洗杯、滚杯更宜。因而康煕之后,仿制者络绎不绝,并进一步形成“若深盖瓯”、“若深茶碗”、“若深茶垫”、“若深茶盘”等系列名牌。
 说到“若深”,尚有一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若深”、还是“若琛”?答案是“若深”。
    “深”误作“琛”,原因有三:其一是古代陶瓷产品之书款者,多属工匠(尤其是民窑),并非专业书法家,偶或将三点水写成“手牵手”的,抑或由于笔迹漫漶,烧成后看来倒更像“琛”字。其二是仿制品错了,后仿者照搬,导致以讹传讹。其三是由于“若深”名气大,所以也不排除造假者故意用形近字“琛”来鱼目混珠的可能性。
    家藏之清代“若深珍藏”茶具多种,尚未见有书“琛”者。《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熊寥、能微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版)“若深珍藏部”,汇集了康煕款7种、晚清款5种,皆为“若深”,同样未见有书“若琛”者。
然则,“若深”究竟属商号、窑号还是人名、地名?迄今殊无定论。近见赵汝珍原著、熊寥译注《古瓷指南·二·瓷器述要》之“帝王堂名款识”云:“康煕时有‘若深珍藏’。乾嘉时有‘略园荔庄’……当时都有名气,可惜其主人的情况不详,无法弄清其原委。”这则记载,将“若深珍藏”款列入“帝王堂名”,虽嫌语焉不详,但可推知如是归类,显系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据传:当年,顺治皇帝因爱情纠葛愤而出家当了和尚。康煕皇帝为示孝心,特命工匠专造一整套生活用瓷,其中便包括茶具,供父亲使用。为掩盖皇上当和尚的秘密,所有专造之瓷器均署“若深珍藏”。至于顺治出家,正史无载,因而更平添了本事之神秘色彩。这大概也是后代仿制者络绎不绝的原因之一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