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玉皇殿 小泰山碧霞宫

(2013-02-21 08:54:29)
标签:

小泰山碧霞宫

玉皇殿

道教建筑

旅游

叶兆信

分类: 与泰山关联的知识

玉皇庙位于汶阳镇新刘村西北角,坐北朝南。据当地人回忆,庙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为庙门、土地庙、天王殿、天地楼、玉皇大帝殿,玉皇大帝殿左侧是仙女楼,仙女楼左前方是东大殿。庙内大小石碑十几块,铁铸大钟一口。
探访玉皇殿 <wbr>小泰山碧霞宫

庙门为砖石结构,四角单飞檐,脊上有浮雕龙纹走兽,门前三层台阶,门口两侧各一尊石狮。土地庙在庙门右侧西南角,内塑土地神,两旁立有站班。天王殿面宽5间,进深一间,为过殿,内塑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四壁绘有壁画,有周文王拉纤、关公回马斩蔡阳等。天地楼在玉皇大帝殿南8米处,内塑天官、地官、水官,门口两侧塑有灵官。玉皇大帝殿在天地楼正北,面阔五间,14.8米,进深二间,10米,高13米,砖石结构,硬山顶,黄绿琉璃瓦相间,大脊浮雕龙纹,两山墙外顶部各有一圆形龙纹荷花图案浮雕。大殿门口悬挂一匾,上书“万神朝礼”落款“同治十一年”。内塑玉皇大帝,左右是二十八宿,分六排站立,左侧还有关公坐像,塑像重塑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2010年维修玉皇殿时,在原塑像位置的地下,发现塑像“奠基”石一块,上刻“天启三年九月初六日立石,善人宋禄、范守□、武宗洪、王天祥”。大殿前有卷棚,与大殿相连,中间有一条0.39米的石槽式天沟,为勾连搭式建筑。卷棚宽14.8米,进深4米,中间是过道,宽2.26米,两边各有房屋2间,门东西相对。大殿左侧有一小屋与仙女楼相连,屋宽1.18米,进深6.8米。仙女楼为两层式建筑,高12.7米,通面阔三间,面阔9米,进深6.8米,硬山灰瓦顶,正脊、戗脊浮雕龙纹和花卉图案,戗脊上有“仙人指路”雕塑,垂脊有脊兽各二。一楼塑有三个千手佛,二楼塑九仙女坐像。

据当地人回忆,庙内先后到过道士10多人,按时间顺序依次有:张名山、胡士更、雷德平、雷德芳、王立宪、夏崇茂、小全、小银、胡炳正、刘彬、潘福元、梁小贵、潘宗顺等,庙宇归他们管理,拥有耕地25.5亩,广场5亩,所有种植收入归道士所有。玉皇庙在当地影响很大,每年的正月初九是庙会,庙内香火缭绕,前来求神许愿的络绎不绝。

新刘玉皇庙据传创建于唐代,具体年代无考。天王殿东山墙遗留下来的石刻记载:“大明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二十而日动工改建重修,施主杨立臣、杨冬善、敬忠礼、贾胜等共八人,庙内原供有观音菩萨一尊、玉帝一尊、观佛一尊、圣人一尊。”

由于年久失修和历史原因,玉皇庙已残缺不全,神像、石碑、庙门、土地庙、天王殿、天地楼已荡然无存,现仅余玉皇大帝殿和仙女楼,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
小泰山碧霞宫

探访玉皇殿 <wbr>小泰山碧霞宫
小泰山碧霞宫位于湖屯镇关王殿村北的小泰山极顶,俗称“石庙”。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卷二《古迹志》记载“石庙,小泰山顶。《岱览》云:陶山东崦,凤味峰迤南为报恩岩,岩东南为小日观,又南为小泰山,芩崿绝类岱顶,有石庙,祠元君,岁六月六日远近村民祈赛于此。”

  碧霞宫面阔两间,坐北朝南,前有檐廊,整体用石块砌成,圆锥顶,以石条扣拱而成。八根方形石柱支撑檐面,檐廊顶部条石砌筑,砖砌漫圆式顶,中央竖刻“小洞天”三字,东侧横刻“三元一心”,西侧横刻“五行一气”。八根抱厦石柱每根高2.3米,正面分别用行书、隶书刻有四幅楹联。有联云“仙佛频来可云洞天福地,人佛共羡堪拟蓬岛瀛洲”;“碧落千层云气半照肥邑,霞光万道君民共仰泰山。”

  碧霞宫西壁嵌有并列的石刻两方,南侧碑文云“肥城古郡鸾台迤西三十里,地名北申社,迤北小泰山,起盖娘娘行宫于万历元年。因为灾疾不安,发心修整神像,得佑平安,不负前愿。弟子张自玉发心修盖完满,缴还愿心。”落款为“万历十八年修起工完满”。据碑文记载,碧霞宫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完工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历时十八年。

  碑中又云“盖闻永寿二年三月初三日,大王屋洞天,集诸仙众,大会说法。忽东方祥云瑞霭,异味馨香,仙音嘹亮,彩珣层旙,鹤驾羽辂,执扇晶帘,将临法所。驻驾习尘,帘卷扇脗,现一女仙。云肩羽衣,绣霞裙,登云珠履,百宝翠冠。从容迓步,径诣道前,禀珪长跪,上白曰天尊曰:“臣者西天囗囗斗母精运元炁发现,金莲化生吾身。归隐岱岳,修炼年久,意如初兴,幸逢正果。功成道合,感蒙保奏。受敕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伐罪。重者天仙。敕封玉女,护世威严。神兵侍卫,鬼官俟宣。诛锄奸盗,扶危济险。平治水火,天地齐年。何灾不灭,何福不迁?遵承帝命,永劫绵绵。包含岱岳,玄之又玄。”

  据泰山学者周郢考证,此段文字应为《太上老君说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此经是成书于明代的一部关于碧霞元君经典。其经托言于“太上老君”,备言碧霞元君之来历、职司、诵经功德以及辅忠助孝、善恶果报之理。经文仅见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钦差总督泰山金殿等处工程御马监等衙门太监张忠、内官监太监崔登、管理太监李忠等所铸泰山铜钟之上(铜钟今存岱庙)。经与铜钟经文比对,发现小泰山碑“盖闻”以下,所录即《经》中文字。两者对勘,碑记录经文开头一段,即直接原经末“(受命)天仙,敕封玉女”等文字,碑记只撷取有关元君形象及神职的描写,而略去关于度脱泰山鬼魂的内容。所录不仅全经三分之一,显然是一节略文本。所录经文与铜钟文字除个别字歧异,其余大致相同。说明两者同出一源。此经系藏外遗经,对研究碧霞元君信仰和搜集道教遗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与此碑并列的另一方碑石,镌有“薛道光宗派”图及信众题名。按薛道光(1078~1191)系南宗第三代传人,道教称为“紫贤真人”,南五祖之三。据道教史专家赵卫东教授称,山东地区全真南派石刻极为罕见,这一宗派图的发现对探讨全真南派在北方的影响具有重大价值。

  碧霞宫南院墙外为悬崖绝壁,高数十米,西侧院墙有一山门,门上方有石门匾,正中刻有“碧霞宫”三字。山门外有仿泰山而建的“十八盘”,共有58级台阶至山门。在碧霞宫下南侧有民国二十九年石碑一块,上题“修补行宫碑记”,落款“中华民国二十九年花月上浣榖旦马金声沐手敬书”。

  在碧霞宫下西约100米处,有灵官庙一座,全石砌筑,硬山顶。门前有一块倒地石碑,上题“创建小泰山灵官庙碑记”。在碧霞宫周围还有仿东岳泰山而建的舍身崖、天街、望海石等景点,故登小泰山颇有登东岳之感,每逢正月十六和六月初六,这里便自发举办庙会,游人云集。2006年,该建筑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肥城历史人物之:宋焘

宋焘(1572~1614)字岱倪,号绎田,又号青岩。汶阳镇宋家孝门村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泰山学者。泰山五贤之一。

  宋焘幼时父母双亡,由长兄抚养。1601年(明万历辛丑年)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抚江南,兼督学政。

  宋焘立朝,多次仗义直谏,无所顾忌。当时朝政废施,宋焘对此十分不满,上疏斥责首辅朱赓。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秋,江西参政姜士昌因直言被贬,朝臣无敢言者,独宋焘上疏为姜氏鸣冤。神宗阅疏大怒,下诏将宋焘贬为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判官。宋焘不久便请假辞职,归隐故里。

  宋焘归隐泰山期间,十分重视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泰城灵芝街建书院青岩居讲学,培养了一批人才。著名学者泰安人王楫(后中进士,官至宁夏巡抚)即出自其门下。与此同时,顾宪成等人在无锡主讲东林书院,议论朝政,力主改良,宋焘极力拥护他们的政治主张。

  宋焘还搜寻岱故,考订史实,编著了《泰山纪事》、《岱下小史》、《州志补遗》等著述,其中《泰山纪事》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全书共三卷,卷一分名宦政迹、人物纪略、流寓、仙释等,收入泰山历代名人及附近郡邑的传记43篇;卷二为泰山古迹、掌故、风俗的考证;卷三是泰山一带的神鬼异闻,对泰山民俗、民间文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朝泰山知州江湛然在《泰山纪事序》中称此书:“闲览名胜,探索幽奇,于泰山各逸史考详摭实,无不备载,而总颜之曰《泰山纪事》。”

  宋焘是明代泰山杰出的诗人,著有诗集《青岩居草》和《落花全韵》,研究明代文学和重要文献的《明诗纪事》也收录了宋焘的诗歌。他的许多诗歌,或反映当时的民间疾苦,或抒发作者失意时的惆怅。《过孙石二先生读书处》、《泰山大水歌》,都是声情并茂的佳作。

  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旧历五月二十八日,宋焘因“背疽发作”而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凤凰岭下。

  宋焘卒后数十年,明廷赠封其为光禄少卿。不久魏忠贤大兴党狱,被去削追赠,崇祯初年,方得以昭雪。
============================

探访玉皇殿 <wbr>小泰山碧霞宫

张孝门泰山行宫

张孝门泰山行宫位于汶阳镇张孝门村委院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有檐廊,硬山灰瓦顶,高浮雕正脊,有行龙、牡丹、团云、卷草等。通面阔8.34米,通进深5.82米,廊深1.13米,通高6.4米,建筑面积48.54平方米。

行宫不知创建于何年,保留有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碑一通,上题“重修泰山行宫碑记”,碑文云“孝门地方旧有泰山行宫,锡民福、护民生,远近祷者无不有求必应焉”,落款“皇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蒲月中浣之吉”。

另有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二十一年减免杂项差徭批示碑三通和一通“甘棠雅化”碑刻。光绪二十年减免减免杂项差徭批示碑文云:“姜太爷批示,地方(张孝门)为南北往来冲途,既有承办夫役差使,所有一切杂项差徭昭规予优免也。”

“甘棠雅化”碑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末松月”为泰安知县毛澂所立,碑阳为榜书“甘棠雅化”四字,碑阴记述,孝门“系九省通衢,回往差使络绎不绝”,杂役纷繁,民不堪命。乾隆、道光时均曾请准豁免,但未能根除其弊。至光绪时“毛天”(指知县毛澂)洞鉴民情、体恤疾苦,谕令永免孝门地方杂项差徭。乡民树此丰碑以纪德政。“甘棠雅化”一语出自宋?宋祁《章仁燧像赞》:“甘棠雅化,德溥恩洋。伟哉政绩,惟浦有光。”此借用以讴歌毛澂之教化纯正,遗爱后世。

毛澂(1843—1906),字蜀云,又字淑云,四川仁寿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以知县分发山东,在光绪十八年(1892)、二十六年(1900)、二十八年(1902)三次出任泰安知县。毛澂在任期,不仅心切民瘼,“兴学决狱,振贫锄盗”,审时度势,“远识有足多者”,而且在保护泰山古迹、整理泰山文献、振兴泰山文教、整顿泰山风俗及开发泰山山林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位“功在泰山”的贤臣循吏。

-----------

道教建筑

道教的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金元以降,全真道兴起后,建立了道教丛林制度,宫观又成了全真道士出家后集体诵经修养之地。道教建筑主要有三类:宫殿式的庙宇;一般的祠庙;朴素的茅庐或洞穴。三者在建筑规模上有很大区别,但其目的与功用却是统一的。  

  明清时期,泰山封禅逐渐嬗变为泰山祭祀,民间的泰山祭祀除祈祷子嗣和保护妇女、儿童外,几乎遍及生活所有领域;帝王、士大夫阶层的泰山祭祀除了和平民一样祈祷子嗣康寿,更重要的是祈请泰山神、碧霞元君助其护国庇民、教化民众。两者不仅没有冲突,反而形成了泰山祭祀的多样性,使泰山神和碧霞元君祭祀达到了顶峰,东岳庙、元君庙(行宫)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部分地区。肥城是受泰山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境内有石横泰山显灵宫、小泰山碧霞宫、孙伯护鲁山泰山行宫和边院宝金山泰山行宫等多处泰山祭祀文化遗存。
=====================

叶兆信:在泰山之巅成就大画 来源:山东新闻网

关键词:叶兆信;泰山;大画
[摘要]泰山之巅的玉皇庙红墙绿瓦,像是一顶美丽的桂冠。2008年8月底,庙内壁画经过重新创作、绘制,以崭新的面目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担纲“玉皇大帝”主题壁画创作的,是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叶兆信 。

探访玉皇殿 <wbr>小泰山碧霞宫

探访玉皇殿 <wbr>小泰山碧霞宫
玉皇庙北墙东壁画局部图
探访玉皇殿 <wbr>小泰山碧霞宫
游客观看叶兆信创作
探访玉皇殿 <wbr>小泰山碧霞宫

玉皇庙北墙西壁画

泰山之巅的玉皇庙红墙绿瓦,像是一顶美丽的桂冠。2008年8月底,庙内壁画经过重新创作、绘制,以崭新的面目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担纲“玉皇大帝”主题壁画创作的,是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叶兆信 。日前,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叶兆信

1959年9月生于山东夏津,现为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员会业务总监,高级编辑(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济南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功底深厚 备受青睐

壁画是庙宇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玉皇庙供奉的是玉皇大帝,明成化年间重修,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同时绘制有玉皇大帝主题壁画。因年代久远,壁画于1994年重新绘制,但由于多种原因,壁画的构思、题材、人物造型并不尽人意。十几年来,众多泰山文化研究专家一直主张重绘壁画。

2008年年初,这一工作提上了日程,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位优秀画家,他不但要有过硬的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功底,还必须有相应的庙宇壁画创作经验。经过多方研究,专家们认为,曾成功在肥城“玉都观”绘制壁画的叶兆信是最合适的人选。

出生于山东夏津的叶兆信,从事新闻美术工作多年,现为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擅长线描人物画。著名老画家许麟庐先生认为:其白描人物功底深厚,当代中青年画手未之有也。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曾为之撰文,“以极精极细之心,极静极稳之情,极坚极毅之力……写祥龙嘉凤之鳞羽,猛虎斑豹之毫毛,而无一笔之失;如沧海洪波,洞庭银粼,万千涟漪,环环相生,环环相续,而无一环之差,此等笔力,如花开天成,云出无心,直是化工之笔,吾不得不赞叹之,感佩之,念颂之……”

2008年3月,泰安风景区管委副主任、原泰安博物馆馆长刘慧先生向叶兆信发出了重绘玉皇庙壁画的邀请。

创作严谨 引经据典

早在1994年,叶兆信就曾应邀参与泰山岱庙遥参亭等庙宇壁画的草图绘制,创作经验丰富,但是此次的任务却让他感到压力很大。

“接到电话后,真是喜忧参半。到泰山极顶绘制壁画,把自己的艺术展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面前 ,这是令人万分激动的,但是,压力也伴随着喜悦接踵而至。泰山为五岳之尊,不仅自然景观雄奇险秀,人文景观更是悠久丰富,我感觉自己对泰山文化了解得太少了。”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叶兆信说。

尽管玉皇大帝的传说故事在历代民间盛传,但要把这些无形的传说转化成艺术形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实地考察后,叶兆信没有急于绘制画稿,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资料的搜集、整理上。“我可以说是‘引经据典’:既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又认真查阅了《历代神仙通鉴》《事物纪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重增搜神记》《道藏》等文字书籍,创作思路逐渐明晰,我想,壁画既要有故事性,又要有艺术性,整个构图要从全景处着眼,细节上则要突出画中各个人物的神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呼应。这一创作宗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2008年6月初,泰山玉皇庙壁画线描稿讨论会上,汤贵仁、刘慧、吕继祥、何树华、姜丰荣、史欣等泰山文化研究专家对画稿进行了研讨,根据专家的建议,画稿中增加了文字说明,并从《永乐宫壁画》《八十七神仙卷》等经典作品中借鉴了许多。刘慧先生提出,最好和岱庙天贶殿风格接近。于是按照刘先生意见在第二稿增加“玉帝故事图”。

画稿确定后,紧接着就开始壁画的绘制。这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段建华、孟祥翠老师带领田英、王有文、郑家琪、张亚南 、杨祥、贺斐、叶德舜等学生 ,组成一支创作团队。2008年7月10日,他们到达山顶开始了壁画的绘制。上山时,谁也没有想到泰山极顶的条件那么艰苦。“经费仅够生活开支和绘画材料的购置 。饭菜简单、住宿条件简陋大家都毫无怨言,但山上的低温却令大家感到有点吃不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常常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工作,往往是画到晚上11点才休息 。山上一早一晚温度非常低,且空气十分潮湿,好在服务人员为大家准备了羽绒服御寒。”谈起那段创作历程,叶兆信说,四十多天连轴转,对自己的体力确实是个挑战,“但是想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又不敢有丝毫懈怠。”

传神达意 顾盼如生

明末张岱曾言: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玉皇庙壁画正体现了浑厚、大气的格调。画面色彩以青绿为主,共有大小六块,最重要的是《玉帝故事图》《玉帝下界巡视图》两幅主题画。其中《玉帝下界巡视图》画面突出了玉帝驾车到下界巡视主题,画面人物有42个,玉帝居中乘龙车,侧有文官躬身,武将手持武器,气宇轩昂。玉女面像丰润,神情怡然自得,人物山川云气布满周围。北墙东部绘文神,文曲星神态虔诚,手握诗书;太白金星,白须银发,躬身施礼;地藏菩萨头戴花冠,端庄凝重,宁静的画面富有了强烈的动感。北墙西部为武神,画面所绘托塔天王须发横飞,怒目传神;巨灵神身着铠甲,飘带飞扬,脚踩祥云,立于当空,灵活自然。

“神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社会化和人格化,因此,壁画上画的是神,亦是人。”叶兆信说。

专家们看完泰山顶玉皇庙壁画后评价:人物灵活自然,线条均匀流畅,笔法刚劲有力,衣纹、飘带自如。画面整体色调与山西岩山金代壁画、永乐宫元代壁画接近,为泰山顶玉皇庙增添了一道丰富的人文景观。霍晓蕙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