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下山(4)中天门、步天桥、壶天阁(孙悟空籍贯)

标签:
东岳泰山中天门步天桥壶天阁万笏朝天斗母宫旅游 |
分类: 泰山幽区【红门路】 |
(泰山 中天门、步天桥、壶天阁、万笏朝天、斗母宫) 中天门顾名思义是泰山的中部,从中天门向山下走先后来到步天桥、壶天阁、万笏朝天、斗母宫这些景点。这里比十八盘坡度缓和,游人吃力攀登的情形比较少见,景色也很好。
泰山回马岭(视频)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解说词…
泰山西游“遗迹”
经过对《西游记》《泰山志》等小说及史籍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提出——
本报讯据《齐鲁电视台》报道,“《西游记》中悟空的老家——东胜神州的傲来国花果山,原型就是泰山,所以孙悟空是咱山东人。”昨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杜贵晨教授告诉记者。
目前,自称是正宗花果山、水帘洞的地方已有不少,而江苏省的云台山花果山的地位几乎已获公认,杜贵晨提出“泰山说”能否站得住脚呢?
“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岛上有山有洞的地方不少,单凭这个就认定是花果山可不行。细心的读者会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水帘洞不但空间大,洞口还有座铁板桥,而目前,国内十几个所谓的水帘洞都没有那座桥,只有泰山上的水帘洞前有桥,是最接近小说的。”
杜贵晨说,经过几年来对《西游记》、《泰山志》的研究发现,《西游记》里描写的天宫、人间、地狱都能在泰山上找到,例如,书中的“傲来国”在泰山上对应有“傲来峰”,与“天宫”对应的有“南天门”,而“阎王殿”,泰山自古就有“地府”的说法等等。
“《西游记》作者是按照泰山的结构来勾画的宇宙,往山上走就是上天,而往山下走就到了人间,进入地府同样简单。另外,从泰山入海也不难,泰山上的黑龙潭,传说就能直接通到东海。所以,整个一座泰山就是吴承恩书中宇宙的缩影。反观国内其他号称悟空老家的山山水水,没有哪一个能像泰山这样全,小说是离不开生活的。我把自己的结论摆出来,欢迎学者们来切磋。”杜贵晨说。
------------------
孙悟空“籍贯”、“故里”考论 ——兼说泰山为《西游记》写“三界”的地理背景
【内容提要】
《西游记》“四大部洲”之“东胜神洲”拟山东古齐地,与“西牛贺洲”相照应,以“东胜(圣)”“西……贺”,寓道、释一家,道为佛阶之意;写“傲来国”、“花果山”拟自泰山主峰西南之傲来山,泰山有“水帘洞”;孙悟空“齐天大圣”名义为与泰山“东岳天齐”相反相成,而远祖古齐之“天主神”;泰山有“玉皇顶”、“一天门”、“南天门”、“三天门”、“王母池”、地狱等等,为《西游记》虚拟“三界”之地域背景。《西游记》写孙悟空“籍贯”、“故里”及其所大闹的“三界”,有现实地理环境的参照即背景,这一背景是“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西游故事最后形成的“齐天大圣”是一只“泰山猴”。
【关键词】 西游记/孙悟空/花果山/泰山
今通行百回本《两游记》(以下称《西游记》无特别说明者,均指此本)孙悟空形象的研究,学者向来关注其原型,百年间先后有印度神猴哈奴曼说、中国淮涡水神巫支祁说、中印神猴混合说等。诸说都追溯这只猴子的渊源来历,却忽视了历来西游故事写这只猴子,既不在印度,也不在淮涡,而是早在宋无名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已经有了“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之说,到了《二郎神锁齐大人圣杂剧》则写作“在此花果山水帘洞”,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则称“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至百回本《西游记》中才经最后写定者(以下径称“作者”)改造为石猴答须菩提祖师问“乡贯”所称“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第一回)。所以,若论孙悟空源流,学者固然仍可以争论其为中外的哪一只猴子演变而来;但是,若论西游故事中孙悟空地域背景则有两说:一是《西游记》之前在不知何方之“花果山紫云洞”(或“水帘洞”),或“西域”之“花果山水帘洞”;二是《西游记》中石猴所自称“乡贯”即其“籍贯”、“故里”为“东胜神洲”云云。从而若论早期西游故事中孙悟空所在,则天下“花果山”或各有份;而若论《西游记》中孙悟空之“籍贯”与“故里”,却只是一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此“东胜神洲”云云虽有承于早期西游故事的因素,但是既经界定其洲属国籍,又前所未有地联系了“天、人、地狱”三界的环境来写它,总体上已是《西游记》作者的创造,也是一般阅读所认可孙悟空的“老家”。因此,《两游记》“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的研究,是孙悟空形象之地域背景演变的终端课题,确定孙悟空“籍贯”与“故里”的中心题义;同时,其从何而来,有无具体的模拟对象与所拟为何地,对于研究《西游记》的成书乃至作者的情况有重要意义。
一、“东胜神洲”拟山东古齐地
《西游记》第一回篇首诗后,正文以“盖闻天地之数”云云领起,写“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州,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①,从而拟定西游世界的“地理”形势,全部故事发生的舞台。而孙悟空生地即在“四大部洲”之一的“东胜神洲”。“东胜神洲”即悟空所隶属之洲,作为“一方水土”,其义必须结合了“四大部洲”的由来,才可以说得清楚。
原来佛说“四大部洲”之名义,正如著名哲学家方立天先生所解释说:
东方是胜身洲,此洲土地东狭西广,形如半月,以身形胜,故名。……南方是瞻部大洲,……因有瞻部林故名。……西方是牛货洲,因此洲以牛为货故名。……北方是俱卢洲,也称为胜处,因系四大洲中国土最为妙的,故名[1]。
二、“傲来国”借名“傲来山”
三、“花果山”拟泰山——傲来峰
首先,泰山为春秋齐、鲁之界,至战国大部属齐。而与上论“东胜神洲”拟山东齐地与“傲来国”取名自泰山相一致,《西游记》写花果山为“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水火方隅高筑土,东海之处耸崇巅”,“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应该是由山东齐地之名山起意,从而泰山作为“傲来国”取名所自,又雄踞距东海不远,是齐地同时是天下第一名山,为唯一“东海之处耸崇巅”的大山,自然就是作者虚拟花果山原型的首选。
其次,只有泰山既可以称“擎天柱”,又能够称“大地根”。我国高山以“天柱”名者古代有三:一是《列子·汤问》之“共工氏……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所称不周山,《水经注》谓指昆仑山;二是《尔雅·释山》“霍山为南岳”,注“即天柱山”;三是《岱史》卷四《山水表》载:“天柱峰,在岳顶西南仰止亭之后。”这三处“天柱”都早于百回本《西游记》,从而都有可能是《西游记》形容“花果山”凭借的背景。但是,不周山与霍山虽称“天柱”,却不同时是“大地根”。按“大地根”说本《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玄牝门”即生死门。而魏晋以降,道教有“泰山地府”与“泰山治鬼”之说,张华《博物志》卷一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主知人生命之长短。”从而泰山作为主生死的地狱所在,具有了“大地根”的特征。他山无以当之。同时,还值得一说的是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三十日御制岱山高文称“……世之山首泰山也。……岱山之高也哉,柱天之势,其可云乎!”[4]
这里“柱天”即“天柱”,几乎可以看作是明太祖对泰山的封号。
第三,泰山有“水帘洞”。明成化间参议尚絅《游泰山纪略》曰:“由红门路过高老桥,傍有水帘洞,洞左为岩岩亭。”[4]
又《岱史》卷四《山水表》载:“水帘洞,在高老桥上。”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更具体写此水帘洞云:“三官庙北为水帘洞房[坊],自高老桥坊至此三里,一涧深广,有桥跨之,曰‘住水流’。桥西北二里为天绅岩,山坳古洞出水,即水帘洞。危壁习瀑,名曰水帘泉,东注中溪。”近人臧励龢编《中国地名大辞典》“水帘洞”条首项即云:“在山东泰安县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练。洞藏岩际,隐约可见。”可知泰山“水帘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观的价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诲《游泰山记》云:“稍前为水帘洞泉自天绅岩出,飞流垂练,听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桥,通泉于溪。”[4]
又明人王在晋《东巡登泰山记》云:“桥横水帘洞。”[4]
指出泰山水帘洞前有“小石桥”,与《西游记》所写水帘洞前有“铁板桥”建构颇为相合,从而这一在“傲来山”下的“水帘洞”,比较史载其他水帘洞更合于《西游记》的描写,而最有理由视为《西游记》所写“花果山水帘洞”的原型。
总之,综考泰山与《西游记》所写“花果山”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帘洞”等多项重要特征相合而观之,比较近世学者仅据某山有“水帘洞”还可能是后起之称的判断,东岳泰山具体说其岱顶西南之傲来山,即今所称傲来峰,是《西游记》作者虚构“花果山”的原型,应该是合乎实际的。
四、“仙石”拟“岳顶石”
《西游记》第一回写石猴出世云: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这里写诞育石猴的“仙石”,一般不可以认为会有所依傍。然而“仙石”有特点:一是在“那座山正当顶上”,二是有尺寸,三是“有灵通之意”。从而因如上论《西游记》作者熟悉泰山之故,也引起我们从泰山奇石中寻觅其原型的思考。
按《岱史》载:“岳顶石,在玉帝观前,侍郎万恭刻石曰‘表泰山之巅’。”(卷四《山水表》)又载万恭《表泰山之巅碑》文记事云:
隆庆壬申……臣恭以八月禋泰山,报成绩也。余乃历巉岩,逾险绝……陟山巅,谒天宫,忽缁衣裳蹁跹,目瞪足践招余曰:“是泰山巅石也。”余异之,视其上室如锢也,视其下砌如砥也,而恶知夫泰山之巅?而又恶知夫泰山之巅石?余喟然叹曰:“夫泰山擅车岳之尊,而兹巅石又擅泰山之尊,乃从而屋之,又从而夷之,又从而践履之,令尊贵不扬发,灵异之表见,余过也!余过也!”亟命济悴王之纲撤太清宫,徙于后方,命之曰:“第掘地而出巅,毋刓方,毋毁圆,毋斫天成,返泰山之真已矣。”悴乃撤土,巅出之。巅石博十有一尺,厚十四尺有奇,耸三尺,戴活石焉。东博二尺五寸,厚一尺三寸;西博一尺八寸,长八尺有五寸。大约泰山而束之,巅已奇甚矣。又摩顶而戴之石,斯上界之绝顶,青帝之玄冠也。余倚活石览观万里,俯仰八荒……而六极之大观备矣。彼巅石不见几千万年矣,今出之,始返泰山之真而全其尊。后来观览者……务万世令返其真而全其尊,以毋得罪于泰山之神,其缁衣裳蹁跹之意乎?[4]
万恭字肃卿,南昌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隆庆壬申即穆宗隆庆六年(1572)八月,万恭奉旨以侍郎祭泰山,遂有此记。此记出百回本《西游记》成书之前。记中万恭所出“泰山巅石”也正是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泰山“正当顶上”,二是被量有尺寸,三是“活石”,被万恭表为“灵异”“奇甚”、“青帝之玄冠”和泰山“返其真而全其尊”的标志。与上论诞育石猴之“仙石”的三个特点相对照,二者形神何其相似乃尔!
笔者以为,万恭当年以朝廷命官祭泰山,移太清官(即玉皇庙,又称玉皇宫、玉皇殿),出巅石,立碑表之,碑阳大书“表泰山之巅”诸事,在当时必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引起《西游记》作者的注意,成为了他虚构石猴出世“仙石”的素材。
“泰山巅石”后世又称“岳顶石”,民国以来至今称“极顶石”。
五、“齐天大圣”也是泰山神
早在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以前,宋元话本《梅岭失妻记》就已经有猿怪号“齐大大圣”,至元无名氏《销释真空宝卷》才有“孙行者,齐天大圣”之说,而由朝鲜古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注“孙行者”引《西游记》也称“齐天大圣”,可知孙悟空为“齐天大圣”不是今本《西游记》作者首创。但明《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杂剧中,号“齐天大圣”的神猴却不是孙行者,而是其“大兄”,孙行者则自称“大唐三藏国师弟子通天大圣”。所以,从今见资料看,《西游记》以孙悟空为“齐天大圣”虽非作者首创,却是其承早期西游故事传统又自作选择的结果。又孙悟空为“心猿”原本佛教之说③,其以“心猿”自号“齐天大圣”,却又似与宋张伯端著道释杂糅的《悟真篇》中卷第六十“了了心猿方寸机,三千功行与天齐”的诗句,有直接关系。总之,《西游记》以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如同对佛典“四大部洲”名称的移植,既承于前代,又从小说总体构思的需要,作了重要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如上论作为艺术上原生于泰山的一只猴子,即使不把泰山神有“天孙”之称而悟空恰又被赐姓“孙”扯到一起说,我们也还可以揣测其形象的塑造,未必不与泰山神有一定的联系。
按泰山神称“东岳大帝”,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就已经是道教重要神衹。历代帝王多有封赠,而《元和郡县志》载:
开元十三年冬,玄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昏晦,迅风激烈。皇帝出斋宫,露立以请。及明,清霁,旗幡不摇。事毕,至山下。日又抱戴,明曜五色,千官称贺。其日大赦,以灵岳昭感,封泰山神为天齐王[6](卷十一《兖州·乾封县》)。
《旧唐书》卷八《玄宗纪》、卷二十三《礼仪志》等记载略同。中唐以后历代封赠有别,但封号中都保持“天齐”之称。这一传统与上述宋明话本、杂剧等创为“齐天大圣”名号相参观,特别是与《西游记》写孙悟空生地拟“傲来山”相联系,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西游记》写孙悟空“齐天大圣”的名号,虽承自前代,但在其写定全书的总体构思中,有以之为从唐玄宗封泰山神王号“天齐”颠倒而来之义。
我们这样推断的根据是,“齐天大圣”在前代西游故事中基本上只是一个孤立的名号,但到了《西游记》中,虽然仍旧其与玉帝平起平坐之义,却又有了一个对应的形象即“东岳天齐”。我们以“东岳天齐”与“齐天大圣”为对应的根据是这一形象分别在第三十七回、五十六回、六十九回先后三次出现,皆因孙悟空而言及,却全无直接正面的描写:一则由“那人道‘东岳天齐是他(按指孙悟空——引者)的好朋友。’”(第三十七回),一则由悟空道“东岳天齐怖我”(第五十六回),又一则由悟空道“他却像东岳天齐手下把门的那个醮面金睛鬼”(第六十九回)。如此三复提示,都不过是说有号称“东岳天齐”的泰山神而已,却又都是与悟空相对说,特别强调其与悟空先为对头后是朋友的关系。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之意并不在写东岳天齐,而在借此点出“‘齐天’大圣”与“东岳‘天齐’”有颠倒共生的对应关系。参以《西游记》作者惯于作这种颠倒文字为名称的游戏之笔(如书中“孙行者”、“行者孙”、“者行孙”与“刁钻古怪”、“古怪刁钻”等都是),可以确认无论“齐天大圣”之称早期的起因、意义如何,但到了《西游记》中,作者已使这一名号具有了与“东岳‘天齐’”颠倒共生的意义。
六、“‘齐天’大圣”远祖古齐“天主”
然而,《西游记》以“齐天大圣”为与“东岳天齐”的对应,还有更深的文化渊源。这要从“东岳天齐”的得名说起。按“天齐”在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吕刑》云:“天齐于民。”这里“齐”读“qì”,注家均以为整顿、整齐义,是正确的。上述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与《西游记》称“东岳天齐(王)”之“齐”,今音义同于《尚书》,但其原本实通于“脐(jì)”。《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载:
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对于这段文字,三家注本于“一曰天主”下引《索隐》谓:“主祠天。”可知自古“齐”地并“齐”国之得名,是因为有“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之故。而八神将之首“天主”祠于“天齐”,从而“天齐”作为渊名,又成为“主祠天”之“天主”神之祠号,自然也是“主祠天”之神的别称。但是,这里“天齐”之“齐”却非整顿、整齐义。三家注本于“齐所以为齐”二句下引《集解》苏林曰:“当天中央齐。”又“天齐渊”下引《索隐》顾氏案引解道彪《齐记》云:“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於常,言如天之腹齐也。”这里“齐(qì)”通“脐(jì)”,“腹齐”即肚脐。从而表明,这位八神将之首的“天主”,因居于“天中央”之地“山下”的“天齐泉”畔,而为天齐(脐jì)神,实即天的“肚脐”之神。但早在汉初,“八神将”包括“天主”即“天齐(脐jì)”神已经“其祀绝莫知起时”,从而后世唐玄宗应是有意无意,夺了古齐“主祠天”之“天主”神祠号,以移封其历代帝王传统尊崇的“主祠天”之泰山神,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天齐”从古齐临淄南郊山下水神(天之肚脐神),到泰山之巅(祀天之最高坛)之泰山神的转变。
总之,唐玄宗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与《西游记》之称“东岳天齐”之“齐”,原本通“脐”,俗读“天齐(qì)”,乃一如“齐国”之“齐(qì)”,都由于“脐(jì)”字的音转,而原本应读曰“天齐(脐jì)”。从而上述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和《西游记》称“东岳天齐”,唐宋以降至今音义同《尚书·吕刑》“天齐(qì)”,其实是一个历史的误读。退一步说,即使玄宗之封所用“齐(脐jì)”字音义,当时就已转变为“齐(qì)”,但是,参以《列子·周穆王》谓“四海之齐(脐jì)谓中央之国,跨河南北,越岱东西,万有余里”云云,可知用“天齐”指“四海之齐谓中央”之神,“天齐(qì)王”之原本仍为“‘天齐(脐jì)王”,乃自“齐”地“当天中央齐(脐jì)”而来,指中央之神,也是一个历史的事实。
至于由“天主,祠天齐”演为泰山神封“天齐王”的具体原因,据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云:“泰山者,古中国之中也……古中国地小,以今之齐国,为天下之中,故《尔雅》曰齐,中也。又曰,中有岱岳。”这就是说,古以齐国为天下之中,岱岳即泰山为齐之中,也成了天下即古中国之“中”,从而原在临淄南郊山下的渊名“天齐(脐jì)”,也就有极大的理由移为泰山之称。应当与此有关,唐玄宗才可能以古之“天齐(脐jì)”移封泰山为“天齐(qì))王”,使自古天子封禅“主祠天”的泰山,有了更为恰当的称号。至《西游记》故事发生,乃渐以形成孙行者称“齐天大圣”之说,却与泰山还没有建立具体的联系,至今本《西游记》成书,写定者神思妙想,赋予其颠倒“天齐”而为“齐天”之义,用作孙悟空的名号,并三复提示“东岳天齐”以彰显其所寓意,从而偕于“花果山”的原型为泰山和孙悟空为泰山猴的总体设计,“齐天大圣”也成了泰山神,具体则为居于花果山即傲来山之神。其心思之幽深邃密,真有“太公阴谋”之风。
七、《西游记》“三界”拟自泰山上下
我国《周易》早就有“天、地、人”三极之说,后经道、释出于辅教目的的敷演,乃有天(宫)、人(世)、地府(狱)“三界”的分别。《西游记》在天下“四大部洲”的视野中,又正是以此“三界”的分别,写孙悟空上天入地的神通,尤其是前七回俗所谓“大闹天宫”的故事,其实是大闹了“三界”。
首先,岱顶自古又称玉皇顶,上有玉帝观,又称玉帝宫,被认为是天帝居所,即天宫。上引万恭《表泰山之巅碑》文即称其攀登岱顶为“谒天宫”。因此,自下而上,又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即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步天桥,王母桥,王母池,玉女池,观音洞等等。一山而集中如此众多“天”上的名号,又大都出现在《西游记》中,当然是探讨《西游记》天宫环境描写之背景所不可不注意的。
其次,自魏晋以降,泰山地府(狱)之说就已深入人心,早在魏晋六朝人所著《列异传》“蒋济”、《冥祥记》“赵泰”等篇中,就已经有关于泰山地狱的较为具体的描绘。这也就是说,泰山早在《西游记》成书以前,就已经千百年为世所公认地府之所在。而相应泰山脚下有蒿里山相传为地狱之门,酆都峪相传为冥司所在,又有奈(一作)河为相传地狱之河,以及奈河桥等。同时作为地界的组成部分,泰山有白龙池、黑龙潭等,后者相传潜通东海。《西游记》第三回写四猴王对悟空道:“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龙宫东海”云云,正与此传说相合,也是研究《西游记》地(水)界环境描写值得注意的方面。
本文所考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笔者自己也非常担心以上的比对按断是否牵强附会呢?应当说在全等的意义上,是不可能有什么说服力的。但是,文学艺术的考证,并不应该也不需要同时也不可能作全等的要求,而是依其虚构、模拟、捏合、嫁接、挪移、化用等等艺术创作规律的可能,确证其是一种形似与神似的境界,就可以做结论了。
至于从正面说来,重申我们以为绝非牵强附会的理由:一是本文立论的主要依据《岱史》所据泰山旧志山水名胜的资料,成于今百回本《西游记》以前,只能是《西游记》有取于泰山名胜,而不是相反;二是除泰山以外,天下群山没有任何一座曾荟萃如此数量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能与《西游记》之描写相合者,同时这些相合必非偶然,而是出于作者有意和精心的摄取;三是由《西游记》借名“傲来山”以为悟空“国籍”可知,作者既是熟悉泰山的,则在其创作过程中,泰山作为沟通“三界”的神山形象与景观特点,也必然如“傲来山”之名号,不期而至,为其所用。从而作者所熟悉之泰山注定成为《西游记》花果山的原型,与其想像虚构孙悟空大闹“三界”描写的地理背景。
【参考文献】